||
孕产妇对胎儿和新生儿提供的抗感染免疫保护(6)
Maternal immune protection against infectious diseases
前言:来自美国杜克(Duke)大学和康奈尔(Cornell)大学的研究人员于5月11日联合在专业杂志《Cell Host & Microbe》上发表综述论文:Maternal immune protection against infectious diseases(孕产妇对胎儿和新生儿提供的抗感染免疫保护),对提高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免疫力的相关方法和机制进行了系统而又深入浅出的介绍。以下分若干次介绍此文的主要内容。
摘要
1. 母体在产前的抗感染免疫的机制
1.1. 母体与胎儿界面的先天免疫防护
1.2. 母体抗体经胎盘转移的机制
1.3. 经胎盘转移的抗体对新生儿具有全球重要性病原体的作用
1.4. 妊娠期间能垂直转移的母体细胞
2.母体在产后的抗感染免疫的机制
2.1母乳抗体的被动转移
2.2 母乳中的淋巴细胞
2.3 B细胞和T细胞
2.4 母乳的其他成分
2.5 母乳传递的抗新生儿病原体抗体的作用
3. 通过接种疫苗加强母体对婴儿的保护
3.1.主动免疫策略
RSV(呼吸道合胞病毒)
CMV(巨细胞病毒)
HIV(艾滋病毒)
Influenza virus(流感病毒)
ZIKV(寨卡病毒)
SARS-CoV-2(新冠病毒)
粘膜疫苗接种以增强乳汁抗体
3.2.被动免疫策略
ZIKV(寨卡病毒)
CMV(巨细胞病毒)
SARS-CoV-2(新冠病毒)
4.1 婴儿通过口服获得单克隆抗体
4.2 婴儿通过系统途径获得单克隆抗体
4.3 婴儿通过母乳获得单克隆抗体
5. 结论
2.母体在产后的抗感染免疫的机制
2.1母乳抗体的被动转移
母乳将母体的免疫影响延伸到产后时期。对母乳的免疫成分研究得最充分的是抗体。在整个哺乳过程中,从泌乳期最初48小时的初乳到产后10 - 15天更成熟的乳汁,抗体的浓度和比例会发生变化。尽管哺乳母亲之间存在差异,但在初乳和成熟乳汁中,IgA与IgG和IgM相比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此外,多项研究表明,初乳中的IgA、IgG和IgM浓度均显著高于成熟乳。有趣的是,在延长哺乳时间的研究中,观察到分泌性IgA (sIgA)和IgG在哺乳的第二年会显著增加。在初乳和普通乳汁中都存在各种不同比例的抗体亚类;IgA2多于IgA1,而IgG1多于IgG2、IgG3和IgG4。
抗体通过同种型(isotype)依赖机制运输到乳腺滤泡(alveolae)。例如,与胎盘转运类似,循环系统中的IgG是通过将IgG Fc部分与乳腺上皮细胞基底表面的Fc受体(FcRn)结合转运的(图2),但效率较低,因为乳汁中的IgG水平仅为血浆中的10%左右。随后,与受体结合的IgG被内吞并转运到乳腺滤泡。母乳中的IgA抗体来源于局部的抗体分泌细胞(ASCs),这些细胞主要是从肠道迁移到乳腺。事实上,乳腺中能产生IgA的血浆细胞门类包含高度突变的序列,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肠道细胞的序列。乳腺和结肠中存在克隆相关序列,而在乳腺和小肠中则存在更多的克隆相关序列。早期动物研究表明,在妊娠后期和哺乳期,ASCs(抗体分泌细胞)从母体肠道通过肠道-乳腺轴线(axis)传输到乳腺。此外,与怀孕相关的促乳激素在ASCs输送到乳腺中也起着关键作用。
IgA和IgM从乳腺局部的ASCs向乳汁的转运是由乳腺上皮细胞上的多聚Ig受体(pIgR)介导的。IgA或IgM结合pIgR的 J链多肽并被内吞到细胞内。IgA和IgM从乳腺上皮细胞的基底外侧运输到其顶端表面,并释放到乳腺滤泡以产生分泌性IgA和IgM(图2)。的确,在动物模型中,分泌性IgA(sIgA)的运输及其在乳腺分泌物中的浓度反映了哺乳期间多聚Ig受体(pIgR)的表达。非典型Fc受体,如 FcgR I-III,在将IgG、IgA或IgM运输到乳腺分泌物中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S N Langelet al., Maternal immune protection against infectious diseases, Cell Host & Microbe, 30(5):P660-674, MAY 11, 2022,
DOI: https://doi.org/10.1016/j.chom.2022.04.007
相关博文:
孕产妇对胎儿和新生儿提供的抗感染免疫保护(1) 2022-05-28
孕产妇对胎儿和新生儿提供的抗感染免疫保护(2) 2022-05-29
孕产妇对胎儿和新生儿提供的抗感染免疫保护(3) 2022-06-02
孕产妇对胎儿和新生儿提供的抗感染免疫保护(4) 2022-06-04
孕产妇对胎儿和新生儿提供的抗感染免疫保护(5) 2022-06-06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21: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