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2018年的狂犬病监测(九)讨论 1
(题目为Rabies surveill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2018(美国2018年的狂犬病监测)的研究论文发表在J Am Vet Med Assoc(美国兽医协会杂志) 2020;256:195–208.)
讨论 1
CDC收集狂犬病阳性动物的信息已经超过75年了。对疑似患有狂犬病的动物进行实验室检测仍然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功能,并且仍然是直接影响人类狂犬病PEP建议的一种具有高成本效益的方法。美国及其属地拥有世界上最多样化的狂犬病流行病学,至少有30种蝙蝠和8种陆生狂犬病储存宿主物种,它们具有不同的地理分布。在美国,狂犬病储存宿主的种类几乎无处不在,这意味着人类和家养动物都有可能暴露于狂犬病。全美国每年约有6万人因疑似暴露于狂犬病而接受处治,数百只家养动物死于狂犬病毒感染。
然而,人类死亡相对较少,部分原因是可以随时获得PEP。本报告提供的数据类型的常规收集、分析和传播是狂犬病监测的基础。本报告是第75份全国狂犬病监测报告。在这段时间里,随着与狗、红狐、得克萨斯灰狐和郊狼有关的RVV(狂犬病毒变种)的消除,狂犬病的流行病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外,在过去75年里,全国狂犬病监测系统记录了美国中西部臭鼬种群中狂犬病分布的重要变化和浣熊RVV储存宿主分布区域的急剧扩大。
这些流行病学趋势是通过制定世界上最健全的全国性狂犬病监测项目之一而得到确认和肯定的,该项目每年对平均每10万公民中将近30只疑似狂犬病动物进行检测。持续的数据收集、分析和传播被用来确定狂犬病危险区域并广泛告知狂犬病管理策略。这一进程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依据国家和地方方案经常开展广泛的活动,使得每年都能编制出一份以本报告为代表的年度报告。
虽然2018年动物狂犬病病例总数高于2017年,但仍与过去5年的报告数字基本一致,自2011年以来病例检出率相对稳定。按物种分类的总体趋势表明,涉及浣熊和臭鼬的病例数量一直在下降,但涉及蝙蝠和狐狸的病例数量相对稳定。虽然这可能反映了野生动物控制的努力集中在浣熊的影响,动物地方流行病的自然周期规律也不能忽视。最近对全国性狂犬病监测项目数据的分析表明,在美国农业部野生动物服务部门正在开展口服狂犬病疫苗(ORV)接种项目的地区,涉及浣熊和臭鼬的陆生动物狂犬病病例数量明显减少。
2018年是蝙蝠成为美国最常报告的狂犬病动物的第四年,在2015年就开始超过了浣熊。与2017年报告的数量相比,2018年的狂犬病蝙蝠数量有所增加,但在所有检测的蝙蝠中,狂犬病蝙蝠的比例没有变化。全国性监测数据继续表明,范围广泛的蝙蝠物种受到狂犬病的影响。据报告,来自47个行政辖区的25种蝙蝠都受到狂犬病的影响。然而,2018年提交检测的蝙蝠中有52%未被鉴定到属的分类水平,只有37.0%的狂犬病蝙蝠进行了RVV分型鉴定,这表明受影响蝙蝠物种的多样性和传播周期可能比目前认识的更多。在整个北美和南美,蝙蝠是唯一发现的狂犬病储存宿主物种,与蝙蝠的任何互动都应立即报告给卫生当局进行风险评估。
2018年报告的狂犬病家养动物中,猫和狗占84.0%(304/362)。患狂犬病的猫的数量几乎是患狂犬病的狗的4倍,而且猫的狂犬病检测阳性率也高于狗。据报道,大多数(183/241[75.9%])狂犬病猫来自浣熊RVV为地方流行病的州。为狗和猫接种狂犬病疫苗是减少狗和猫患狂犬病的风险和传播给人类的可能性的最重要战略。
然而,狂犬病猫狗的疫苗接种情况很少报告给国家狂犬病监测项目。疫苗接种情况不是必须报告的内容,但可以从进行狂犬病调查的辖区获得。进一步检查持续的家养动物狂犬病病例的来源,可能有助于了解如何预防这些事件的发生。改进全国疫苗接种状况的报告可以提高我们对疫苗接种不足在家养动物狂犬病流行病学中的趋势和作用的认识。
相关博文:
美国2018年的狂犬病监测(一)概要 2020-02-14
美国2018年的狂犬病监测(二)序言 2020-02-17
美国2018年的狂犬病监测(三) 样品报告、测试和分析 2020-02-18
美国2018年的狂犬病监测(四)野生动物中的狂犬病 2020-02-19
美国2018年的狂犬病监测(四)野生动物中的狂犬病(2-5) 2020-02-20
美国2018年的狂犬病监测(五)家养动物中的狂犬病 2020-02-21
美国2018年的狂犬病监测(六)人类狂犬病 2020-02-22
美国2018年的狂犬病监测 (七)美国的狂犬病控制项目 2020-02-23
美国2018年的狂犬病监测 (八)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狂犬病 2020-02-24
原论文全文下载:
Rabies surveill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2018.pdf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9: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