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前提)推出一个新判断(结论)的思维形式,它可以使我们根据已知推出未知。推理是数学研究获取新知识、发现新规律和建立新理论的重要方法,例如,整个《欧几里得几何》就是由一系列推理组成的推理系统。
任何推理都包含前提、结论和推理形式。前提是已知的判断,是推理的出发点和根据。结论是由前提推出的新判断,是推理过程的结果。前提和结论之间必须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也就是推理形式。
同一律是数学推理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的逻辑基本规则。在同一推理过程中,使用的概念要必须一致,始终保持同一,不能用不同的概念表示同一对象,这样才能保证结论的确定性和无矛盾性。
如果在推理过程中,不加说明地用一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代替原有概念进行推理,就会违反同一律,犯“偷换概念”逻辑错误,导致结论不仅在逻辑上不能自洽,而且与客观事实不符。
以《随机过程》教科书“布朗运动位移服从正态分布”的基本假设为例,分析说明《随机过程》教科书在推理过程中的违反同一律“偷换概念”逻辑错误。
《随机过程》首先假设布朗粒子在t时刻的位移X(t)是t的连续函数,然后根据中心极限定理推出了X(t)~N(0,σ2t)的结论。
显然,上述推理前提中的X(t)是时间函数,结论中的X(t)是随机变量。
时间函数X(t)和随机变量X(t)的数学符号虽然完全相同,但它们是两个分别定义在时域T和样本空间Ω上的不同函数,是两个内涵与外延完全不同的数学概念。
因此,《随机过程》在同一推理中使用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数学概念描述同一对象,导致上述推理前提和结论中的概念不一致,产生了“偷换概念”逻辑错误(图1)。
图1 《随机过程》违反同一律逻辑错误
牛顿创立《微积分》时曾违反同一律,将∆x≠0和∆x=0这两个不同的概念相互代替,产生了著名的“贝克莱悖论”,引发了一场数学史上持续150年的第二次数学危机,《微积分》理论险被推翻。
英国大主教贝克莱(Berkeley)严厉批评牛顿是有意识地“偷换概念”,《微积分》理论是“分明的诡辩”,并指出“逻辑错误不会产生科学”。
整个18世纪,数学家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消除《微积分》中的“偷换概念”逻辑错误,几乎每一位数学家都为此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后来柯西(Cauchy)将极限概念作为《微积分》的理论基础,才彻底消除了《微积分》中的“偷换概念”逻辑错误和“贝克莱悖论”,解除了数学史上的第二次危机。
《随机过程》教科书中的“布朗运动位移服从正态分布”基本假设(公理)是通过“偷换概念”的方式推出的,必然会导致《随机过程》布朗运动理论与客观事实不符,并且在逻辑上不能自洽,无法正确描述布朗运动现象及规律,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提供了错误的方法、理论及工具。
参考:
[1] Gregory F.Lawler.随机过程导论[M]. 张景肖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
[2] 何书元. 随机过程[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3] 钱敏平,龚光鲁,陈大岳,章复熹. 应用随机过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1: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