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为原创博文,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比赛结果为省赛二等奖(贵州省新工科组第四名)。本文为参赛过程的流水账和一些个人思考,准备参赛的老师可以详细看一下。
这个系列的博文准备以半日记、半评论的方式记录。因全部内容较多,故而拆分成不同篇章。后期有机会将列出整个目录。
全国教学创新大赛的比赛要求是“主讲教师近5年对所参赛的本科课程讲授2轮及以上”。这里面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参赛人必须是课程的主讲教师,没讲过这门课的老师原则上无法作为第一参赛人/课程负责人;时间上要求是最近5年内,这意味着近5年内在进行着教学创新;讲授次数要求不低于2轮,要求第一参赛人原则上应参与过2轮教学实践;课程必须是本科课程,研究生的课程不行。
2019年8月到2020年8月,我在澳大利亚做访问学者。出国期间,原来我讲的专业课已经有同事在讲了,回国以后那个学期,又没有太适合的专业课(一部分原因是有些课是一些同事讲了好多年的,我不好意思插一脚“抢”人家的课;另一部分原因是其他的课自己兴趣不大、讲起来比较费力)。
2020年下半年,教研室安排明年春天的课,当时我报了一门自己从没讲过的课《煤矿开采学》。各方面原因,最终就排了2个教学班给我。到2021年上半年,一门新课的教学工作逐渐开始。
2021年,是首届全国教学创新大赛。当时对这件事不太在意,所以没想着参赛。
但因为接手了一门新课,在寒假期间,就开始钻研新学期的教学。所以实际上,整套教学创新方案,是在这门课的教学实践还没有开展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
寒假期间主要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是阅读这门课以往相关的教改论文。
因为这是一门专业课,而我们采矿工程专业本身又属于比较冷门的专业,所以实际上相关的教改论文并不多,更别谈高水平的教改论文了。我用了3天左右的时间,把“煤矿开采学”、“采矿学”相关的论文都读了一遍。读完以后,整体感觉是比较失望的,因为实在是没有获得太多创新启发,大部分都属于老生常谈、司空见惯的说法或做法。
近30年来,作为我们专业的核心课之一,教改论文尚且如此,实际的教学质量就更加扑朔迷离了。阅读这些论文,尴尬到什么程度呢?除了偶尔某一篇论文里我做了标记外,实际上我在word里的笔记,没有一条是这些论文带给我的创新思路,反而是针对某篇论文里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反驳思路。
仅仅从教学方法而言,过去近30年同行的教学经验,对我的启发着实有限。换个角度,既然这样,实际上我在这门课的教学,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