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tor_D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289390715

博文

认真备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

已有 15572 次阅读 2024-4-24 14:45 |个人分类:教学|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备课不仅是达成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而且备课永无尽头,备课里学问极多,备课可体现教师对教学的热爱程度。一定程度上,备课越充分,教学效果越好。

备课“备”什么?

要达到合格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研读教材及参考文献

从学情而言,教材是教师和学生的公有“财产”,当教师缺失的时候,教材充当了学生替补老师的角色。因此,对教材的重视,绝不是读死书、死读书,而是尊重公有知识、重视公有知识。大学老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一个本科生如果连教材都不懂,学生是很难走向更深度学习的。然而,当下我们的大学,不要问有多少学生的教材到了期末还是崭新的,有多少老师的教材,多少年了都是崭新的?那些以为自己已经是专家而不研读教材的教师是很可笑的,原因在于,即便你是专家,你是专在了某一个或几个方向,而不是样样精通。不在少数的本科生课程,在内容维度上体现的是深度中有广度、广度中有深度。深度和广度的结合本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备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把这种“好像很简单、做起来很难”的事情做出举重若轻的效果,看起来仿佛信手拈来,实则是课前备课充分。

在研读教材时需要注意,研读师生共用的教材是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该涉猎更多版本的教材和参考文献。通过这样做,可以更加系统的、多角度的理解教材内容,从而更好的选择课堂上要讲什么、要给学生补充什么、识别教材中存在哪些疏漏等。

我从事教师工作所讲授的第一门课是《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坦白的讲,这门课我自己本科、硕士、博士都没有学过,但还要硬着头皮给学生讲,压力是十分大的,特别是担心学生问的问题我无法解答。当时,我提前到我校图书馆,借了几个版本的教材和习题集,每次上课前都要把相关内容认真研读,备课时还要超前一两章备课,这样才把这门课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image.png 

我想,不止我一个老师会接到自己也不熟悉的教学任务,当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的时候,唯有认真二字,方不负学生的期待!

2)精选教学内容

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以教材为基础进行教学,甚至也可以说,教学内容必须被教师重构。Ben-Peretz提出“教师要通过解释、加工、引证和筛选来给学生提供学习的内容”。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而这个选择的过程,与学情、学习难度、学时限制等均有关。

比如:一些地方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在讲授专业英语、双语课就要考虑学情,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每节课设置一定的生词目标、句法目标等,让学生逐渐提高,而不能因为课程被界定为专业英语课、双语课,就不管不顾的大段大段输出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的外语。一些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是有难度的,教师要通过布置课前任务、课中有条理的引导学生思考、布置课后作业强化等,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初步理解这些难点。甚至,由于一些教材的编写本身不合理,其中夹杂了一些不适合放在课堂教学的内容,又或者存在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很难讲授清楚的内容,教师在备课时可将这部分内容删去,或布置为学生的自学任务。

不止一个老师向我抱怨过,现在的学时越来越少,而教材还是厚厚的一本。甚至,厚厚的一本教材对于理解这门课也是不够的,有限的学时根本讲不完那么多内容。这当然是很多大学老师面临的现状。在这里,就要区分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教材内容是相对固定的,而教学内容需要由教师做出选择。选择教学内容,是教师存在价值之一。如果教师不认真备课,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呢?

3)制作教学资源

目前,很多大学老师上课以使用PPT教学为主,甚至一些老师直接从网上获取别人的PPT直接使用。曾经发生的“笑话”:某老师从网上下载别人的PPT以后,连对方学校的Logo都不改就直接拿过来用。Logo事小,但折射出的却是这位老师备课不用心。

我自己上课,几乎每轮上课都会重新修改PPT,甚至是每一次上课前都要更新PPT,而不是凭着自己同一门课上过了好几轮,就可以“倚老卖老”。因为人不是机器,不同的时间,会有不同的思考,教学要体现教师的这种思考,并把自己的思考适当融入到教学资源中。

 

对于PPT而言,不仅仅是把教材的内容摘抄上去。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公式推导,有可能需要增加箭头和先后出现的动画,帮助学生在课堂较短的时间内理清公式的前后逻辑关系。对于教材中较难理解的文字,有可能需要进一步聚合其他教学资源,比如动画、视频、模型等等,通过更多元的教学素材促进学生更快理解教学内容。对于教材中没有且需要新增的,也需要补充到PPT中。

因此,对于自己制作的PPT,我是很“抠门”的。当别人跟我索要我自己制作的PPT的时候,通常我都会拒绝。一方面,一个老师不自己制作教学资源,就很难把握好教学难点、教学节奏,我给他我的PPT,间接的存在坑害学生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自己制作的PPT是自己经过选择教学内容以后做出的,这样的PPT带有制作者的主观选择,未必适合其他人。比如,有时候我会在我的PPT中插入自己以往从业或生活所接触的案例,这些案例只有我最清楚,送给别人他们也难以理解。而且,因为带有个人痕迹,也不适合转手他人。

一个老师要想上好课,至少要从自己做PPT开始。

4)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不只是老师的讲授,而是师生的良性互动。由于传统教学习惯使然,学生习惯了在课堂上听讲,导致学生一侧的主动性不强。教学设计环节,一定程度上就是要提高师生的有效互动水平,特别是提升学生的能动性。

比如我的课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设计有课前自学任务、课前测试、模型讲解、游戏化教学、学生在黑板完成练习等环节。这些环节不是授课当天的突发奇想,而是在备课的时候,就已经考虑了要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这些活动。这些活动也不是瞎折腾,而是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精心设计。这些活动更不是老师的炫技,而是每一个设计都要尽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优化学生能力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