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18年9月28日下午
地点:岳麓山南门
主讲人:肖惠卿
摄影:肖惠卿
撰稿:肖惠卿
参与者:廖毅、范玉鹏、刘潇华、张然然、梅诗琪、张欢、苏娅、马秋阳、刘花香、张金峰、唐兴、肖惠卿、张亮亮、童雨溪、沈晓岚、黄好
“南岳周围八百里,回燕为首,岳麓为足”,南岳山连绵八百里来到长沙,就是闻名遐迩的岳麓山。作为长沙的地标,居住在岳麓山脚下的湖南学子更应该走进岳麓山的前世今生,切身感受一下岳麓山的宜人景色和流传千古的故事。本周的沙龙以全新的形式展现,我们从室内走向室外,用游学的方式来走近我们身后的这一座守护者般的“巨人”岳麓山。
由自卑亭开始,登临山门,仰岳麓之山巅,观其雄壮,满目苍翠,薄雾飘漫山间。爱晚亭和岳麓书院静静地伫立在岳麓山上,散发着幽幽的诗书气质。沿盘山公路而上,花香扑鼻怡人,游人三五成群,络绎不绝,或拍照留影,或驻足小憩,或悠闲漫步,或赏花赏景。道路两旁一棵棵长满苔藓的古树名木,仿佛在向我们讲述着岳麓山的故事。
一、自卑亭
自卑亭位于岳麓书院大门前200米、东方红广场东北角的绿荫丛中。前面是碧波滚滚、浩瀚北去的湘江,后面是岿然屹立、满目葱绿的岳麓山。这是旧时通岳麓书院的入口,修有牌楼,上嵌宋真宗御书“岳麓书院”石匾,沿途铺石板,直达书院大门处。自卑亭虽然没有众多名人吟唱,却一枝独放,熠熠生辉。我们的集合地点选在了自卑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重踏旧时岳麓之路。
自卑亭是一个“亭如其名”的存在,偏居一隅。晴好的天气里或节假日,来来往往的游客排着队在不远的东方红广场拍照,在岳麓书院的牌匾前留影。不管是到图书馆还是去学院,或者是爬岳麓山、去岳麓书院,必经过自卑亭。单从名字来看,大家都以为“自卑亭”的“卑”取“谦卑”之意,其实该名字意在劝诫书院的学生学习态度要端正,谦卑求学。亭名“自卑”,源出《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迩是近的意思;而卑是低的意思。大概是说君子道德修养的养成,就像长途跋涉,要从近处开始;也像攀登高峰,要从低处开始。无论是修身养性行君子之道,还是最普通的学业工作,都应该从近处着眼,从低处入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要懂得“九层高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即不要好高骛远。自卑亭旁边的路便是登高路,“登高必自迩”,想来登高路也是由此而来。千年书院的古木葱郁遮天,络绎不绝的游客沿着登高路去参观岳麓书院、去打卡爱晚亭、去听穿石坡湖的蛙鸣、去麓山寺或云麓宫祈愿……往岳麓山走的每一步都要从这里开始,穿亭自省的人却是少之甚少。
研三的张欢师姐对自卑亭有着别样的情感。这条学习的必经之路让她深刻明白自省的必要,虽然自卑亭不那么显眼,却是鞭策她学习的永远存在。遇“自卑”而自省正是湖大人不能忽视的训诫。今日之自卑亭,已无昔日“一夫当关”之雄风。隐藏在绿荫丛中,显得孤独与凄凉;包围在高楼之中,显得渺小与忧伤;饱经岁月风霜的无情拍打,显得斑驳与颓废;四周杂草丛丛,显得冷落与懊丧。如梭的人流沿着西侧的水泥道匆匆而过,奔向岳麓书院,对路下的自卑亭,投来的是漫不经意的一瞥。
范玉鹏感慨道,自卑亭的建筑风格是独特的。与其他的亭子相比,它显得太厚重了。让人不禁要问,为什么要将亭子建成这样子呢?当我们洞悉了它的文化底蕴的时候,瞬间茅塞顿开。眼前的自卑亭顿时给人一种含蓄收敛,温和敦厚的感觉。它俨然像一位身着长袍的儒士,在向人们讲述着君子之道。这位儒士在缓缓说着世间万物都有它的发展规律,有一个从小到大、由低至高、由近到远的过程,任何事情都是从最开始的点点滴滴做起的。
童雨溪对此十分赞同,正如湖南大学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的排名中,位于内地高校的15名,这与去年的23名相比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也说明湖南大学在不断的“登高”。在面向新世纪发展的同时,湖南大学也在确立起自己的精神使命与历史担当。作为湖大人的我们,更应该摈除任何华而不实的方式,踏踏实实,从小事做起,不好高骛远。如果千年书院文化的传承一定要从哪个节点开始的话,“自卑”应该是值得我们勤耕不辍的一门功课。
二、岳麓书院
从自卑亭集合,我们寻着旧时的路而上,便到了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它与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河南商丘应天书院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当天恰逢岳麓书院祭孔活动,书院内人来人往,书院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走进岳麓书院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门上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幅对联道尽了岳麓书院历史上人才辈出的事实。纵观岳麓书院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北宋,山长周式便“教授数百人”。南宋理学家张轼出任山长后,岳麓书院成为湖湘学派的发源地,培养出了一批“岳麓巨子”。南宋乾道三年朱熹来岳麓书院与张轼会讲,历时两月,史称“朱张会讲”。明清至民国初期是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鼎盛时期,一批批日后将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人物从这里走向社会。看到这些风云人物,沿着他们走过的路而行,倾听他们的思想,我们深感荣幸。
这不是同学们第一次来到岳麓书院,但是再次踏足依旧会有许多新的感受。张亮亮将自己曾去过的嵩阳书院和岳麓书院进行了比较。嵩阳书院在登封,受附近少林寺的影响,它的光芒被掩盖了不少,去旅游的人并不多。虽然说两个书院很远,但是给人的感觉却十分相似,一方面两个书院都有很多碑刻、对联,另外一方面两个书院都在深山里,像隐世的高人汇聚着一身能量。他感悟道,从这里出来的大家学者,可能正是因为在深山里,才能够沉下心去思考,能够更好地向自然去问询。这种高山带来的哲学思考,一直影响着儒学家,理学家,影响着我们的历史。
马秋阳向我们科普了岳麓山的传统文化,她强调岳麓山最大的特点是容儒、佛、道为一体。山下是列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的岳麓书院,1000多年来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教学,培养了一大批经世致用的栋梁之材。半山腰上的麓山寺,是湖南佛教文化的发源地,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有“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之称。位于山顶的云麓宫,是道教的72福地的第23洞真虚福地,距今也有500多年的历史。二教并存是岳麓山独具魅力之处,儒、佛、道三教相互交融,共同谱写了一部岳麓山文化发展史的壮丽诗篇。
岳麓书院创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历经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到了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为湖南大学。由古老书院到现代大学,一脉相承,所以湖南大学也拥有“千年学府”的美誉。岳麓书院的学规,最早源于朱熹的《书院教条》,到清代乾隆年间,欧阳正焕任书院院长时,提出“整、齐、严、肃”四字并撰诗,将其刻在碑上嵌于书院讲堂右壁。岳麓书院学规:时常省问父母;朔望恭谒圣贤;气习各矫偏处;举止整齐严肃;服食宜从俭素;外事毫不可干;行坐必依齿序;痛戒讦短毁长;损友必须拒绝;不可闲谈废时;日讲经书三起;日看纲目数页;通晓时务物理;参读古文诗赋;读书必须过笔;会课按时蚤完;夜读仍戒晏起;疑误定要力争。
余老师在这一学期的新生入学典礼上也介绍过,该学规是由朱熹订立的,一共十八条,前九条讲如何为人,后九条讲如何为学。“时常省问父母”体现了百善孝为先的道德规范;“读书必须过笔”与日后毛主席所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都告诫我们读书要做笔记,沉心学习不要浮躁。经过一千多年历史的发展,沉积在岳麓书院各种建筑之上的浓厚的文化气息,使得今天的岳麓书院更加充满了文化的魅力。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岳麓山第一景点岳麓书院的墨香气从山脚一直蔓延到山顶。一路登高,心中有感而发,作为湖湘文化的传承人,我们一定要向古人一样渴望获取知识,丰富才智,陶冶情操。
三、爱晚亭
出岳麓书院后门,沿溪涧拾级而上,来到青枫峡口,便是爱晚亭了。“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此次登山虽没有红于二月花的霜叶,但爱晚亭却一如初见模样静静地耸立于麓山之上。
爱晚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即公元1792年,为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创建,原名“红叶亭”,又叫“爱枫亭”,后改名“爱晚亭”。爱晚亭与安徽滁州的醉翁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北京陶然亭公园的陶然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爱晚亭既是名胜古迹,也是革命圣地。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常与蔡和森、罗学瓒、张昆弟等挚友一起聚会爱晚亭下,纵谈时局,探求真理。正如《沁园春•长沙》所曰:“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因此,1952年重修爱晚亭时,毛泽东主席欣然接受湖南大学李达校长的请求,为爱晚亭提名。走过了二百余年的漫长岁月,历经抗日战争的浴火重生,爱晚亭就那么静静地伫立着,看着来来往往的游人,见证她历经百年而不衰的美丽与从容。爱晚亭前面的清水塘像一面镜子,把红绿相间的枫叶树倒影在水中,美极了。
走进亭内中间,摆放有一块石桌,四周对称地放着四个石墩凳。这同中国传统的建亭设施并没有什么不同,唯一不同的是亭内上方的横匾。张然然师姐给我们介绍说,那是毛泽东同志于1961年10月16日草书的《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这熟悉的字迹,这熟悉的声音,这早已熟悉的词句,使人们不能忘记过去的岁月。大家仿佛看到,一代叱咤风云的伟人,在这小小的亭子里,和挚友聚首读书,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研讨国家大事,探索革命真理,孕育革命风雷。又仿佛看到了他们正从这里登山,在山中露宿,顶着暴风雨进行“风浴”“雨浴”。实现着“身在山中,心忧天下,凭栏熟计连朝夜,菜根为饭草作鞋,要将历史从头写”的雄心壮志。
重游这些被诗句赋予了生命的地方,总会让人忍不住走进诗里,细细品一品爱晚亭的美。张金峰被爱晚亭面前的清水塘给迷住,她惊叹着池塘里倒映出来的爱晚亭,在阳光照耀下闪耀于池内,一如一副画般与天地合一,又虚实难分。这样诗画般的景致,一瞬间竟也觉得自己是个诗人了。关于爱晚亭的诗句太多太多,故事有太多太多,我们站在爱晚亭门口,往来的游人不断,都在试图从亭子里找出诗句里的意境。
四、岳麓山
观完爱晚亭诗画般红绿相间的美景,我们沿着盘山大道一路向前,正式开启了登高之路。大家三三两两地走着,一边走一边聊着生活学习,欣赏着岳麓山的美景。
岳麓山不仅是一座自然名山更是一座人文名山。山脚下师大附中口号的第一句便是“湘水映春晖,麓山钟灵秀”;湖南师大校歌开头是“巍巍麓山,浩浩湘江,堂堂学府,源远流长”;湖大校歌则是以“麓山巍巍,湘水泱泱”开头的。这充分说明了岳麓山在湖湘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廖毅师兄给我们介绍说,除了盘山公路,还有许多小道可以直达山顶。其中有一条叫“鬼门关”的捷径,先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楼梯,爬完楼梯再是陡坡。等到爬上山顶,长沙全景展现在眼前的那一刻,就会突然理解古人为什么那么喜欢登高了。他们总是以登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或是表达对未来的畅想。但为安全起见,我们此次还是选择了公路上山,一路向上却也没有错过岳麓山早秋的美景。
爬山路上我们也偶遇了不少慕名前来的游客,他们一路赞叹一路参观,竟莫名的让我们有了主人的骄傲与自豪。在游客眼中,岳麓山在长沙市区之西,东临湘江,峰峦叠翠,古木参天,林壑清幽,景色秀美,钟灵毓秀,是人文荟萃的名山胜地。岳麓山一如翡翠玉屏,横丛在湘江西岸,有“碧嶂屏开,秀如琢玉”,有“岳麓之胜,甲于楚湘”的美誉。
一路向上,大家畅所欲言,聊起开学之初学院组织的岳麓之行。黄好分享了个小细节让我们着实钦佩,当时学院组织研一新生参观岳麓书院,向导是颜老师。颜老师是学校的退休教师,在离开讲台后依然愿意发挥余热,于是加入了志愿者行列。当天长沙的气温高达40度,满头银发的颜老师一边热情细致地讲解,一边不停地用小手帕擦汗。中途学长送来矿泉水,老师也不曾喝一口。这样的细节展示了湖大人的态度和坚守。“千年学府,百年名校”的文化积淀正是通过一个又一个像颜老师这样的湖大人传承下来的。
张亮亮也提起了自己参加夏令营时游历岳麓书院的情形,他感慨道,虽然从书里诗句里了解岳麓山的美景,但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感受其古香古韵。至于岳麓书院跻身四大书院的原因,他提到了岳麓书院的改制。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经历了湖南高等学堂、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复杂的转变过程。湖南大学不仅继承了岳麓书院的校址、校产,而且在教育思想和教学内容上继承和发扬了岳麓书院优秀的文化传统。
十年前还是初中生时,唐兴就第一次来到岳麓山。她依稀记得当时简约古朴的书院,有古木参天,亦有红枫掩映,遍是先贤印记。不愧为五湖师者敬仰之地,四海学人崇尚之所,让人流连忘返。她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书院大门上的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白字黑底的八字门联极其简单,其意为楚地有人才,且在此地会聚,当时她内心就油然而生出一种身为湖湘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十年之后,她终于成为了湖南大学的一员,再次立于书院门口细品这八个字,深感这何尝不是对每一个湖南人,对每位湖大学子的激励呢?岳麓书院集中了一批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如朱熹、张拭、王阳明、杨昌济等;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如哲学大师王夫之、启蒙思想家魏源、军事家左宗棠、外交家郭蒿涛、维新运动领袖唐才常等,人才兴盛,实不为过。门联上的这八个字,一直在不断督促着她,成为有用之才。
最美莫过于麓山之顶,雾里遥看长沙之美。当我们爬至山顶,雾正浓,白茫茫弥漫天地。远处山和树木,隐约可见,近处游人同这麓山之雾也特富神韵。山顶有风,雾因风而动,飘渺怡人,闭眼也似乎能听到沙沙雾之声,我们不知不觉已被陶醉。
张金峰兴奋地指着山下那白红相间林立着的高楼,惊叹着那些浮游在天空中,若有若无飘渺的云雾,将一路的疲惫都抛诸脑后。依栏而望,长沙似如千年混沌未开,却于苍茫之中听见一种生长的力量,一种冲刺苍穹的力量。“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于今已有答案。长沙已经从苍茫中崛起,中国已从贫弱中傲立于世界。站在山之颠,雾之中,心忽然变得纯净;在思索与想象中,浮躁不觉已沉静。
岳麓山埋藏着无数英烈的魂骨,黄兴墓就是其中之一。登顶时沈晓岚与我们分享了黄兴的一个小故事,让她特别感动。那就是黄兴在参加武昌起义的时候,手指被子弹打断了,依然坚持在一线指挥战事,没有退缩。黄兴生活在那样动荡的年代,在充满荆棘的革命道路上奋力前行,一直坚定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面对困难险阻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沈晓岚由此联想到了自己初入研究生的迷茫,表示自己应该学习黄兴那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坚定不移的精神。人生各个阶段都会充满重重考验,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面对一些困难的时候,不要顾虑太多,不要抱怨太多,平静乐观和积极应对生活对自己的每一个安排。只有完成好人生中的每一个小目标,才可以实现大目标,相信未来之路光明灿烂!
研三的师姐和博士师兄们多次登临岳麓山,也参加了很多次的沙龙,但这一次的户外沙龙让他们觉得十分新颖。梅诗琪说道,这次沙龙既通过爬山锻炼了身体,又进一步丰富了历史知识内涵,还加深了余门的师门情谊,这将会是她研究生三年中非常珍贵的一次回忆。
刘潇华师兄感慨道,岳麓山一直是湖大校园经典般的存在。这里有千年岳麓书院,留给后人宝贵的知识财富,走在其中,耳畔仿佛传颂那千年的经典回响。再一次登上爱晚亭,感受亭台之中这座经典建筑的风味,与以往不同,这一次大家在亭前留影合照,留下了青春的足迹。就连本来枯乏无味的登顶之路,也因为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而不亦乐乎,和大家一起登高望远,寄情山水,很有意义。
岳麓山一直都是我们湖大人心目中的圣地,这里不仅有悠久的历史、传说中的人物、大自然的美景。岳麓山承载着我们这些湖大学子的青葱岁月与成长。尽管上山路倾斜难行,但山林空气却使人感到格外清新怡人,这是身居喧闹校园的人不能感受到的!在不断地向上攀爬中,最能发挥人的原始潜能,尽管腰背酸胀,喘息沉重,双腿乱颤,但也值得用来换取感受属于自然的那份真诚。
五、归程
沿着金色的太阳,徐徐的秋风,我们走向归程,这一趟沙龙之旅让人意犹未尽。第一次的户外沙龙增进了师门间的感情,享受了早秋清新的空气,再读了一遍岳麓山的诗意。因为这一路的爬行,我们分享了彼此的烦恼喜悦,也更深入地了解这座用千年文化撑起的名山。
背靠岳麓山读书生活的我们,与岳麓山的缘分绝不会止于这一次。我们被岳麓山的书香气笼罩着,畅游在一个个历史故事里,岳麓山未来的精彩也将由我们这些学子继续抒写。
山脚的自卑亭,登顶的美景,虽然路程不短,但是一路的欢声笑语。山顶一览无遗的长沙美景,真真是有一股酣畅淋漓的感觉。愿多年之后,我们再聚首岳麓山,能忆起今日欢乐。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8: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