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18年1月5日晚
地点:阳光100国际新城204
主持人:戴安妮
记录人:戴安妮
摄影:肖惠卿
撰稿:戴安妮
参与者:余小波、陆启越、范玉鹏、刘潇华、许明珠、陈晨、马秋阳、张然然、梅诗琪、刘花香、张金峰、唐兴、肖惠卿、徐上、戴安妮
一、开场白
芳华刹那间,人无再少年。你我无敌的青春、生活的芳华曾经鲜艳夺目、绚丽多彩,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最终还是渐渐褪色泛黄了……但从平淡中你会品味到不一样的感觉,更多的是一种对青春的缅怀和遗憾,相信很多人都有青春遗憾的时候,而有遗憾的青春总是让我们回味。无论如何,你我青春的容颜和记忆的轮廓,永远不会随着岁月的消磨而褪色。
近段时间以来,一部以《芳华》为名的影片,凭借其不俗的口碑与超高的热度,逐渐步入大众的视野。影片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以1970至1980年代为背景,讲述了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经历着成长中的爱情萌发与充斥着变数的人生命运故事。观影之后,不禁体会到《芳华》用的是一种深情讲述一个时代,以至于90后的我看70年代的故事,竟被撩动了感情的共鸣。影片中到处都充斥着青春荷尔蒙的气息,以至于当我们看那场芳华散尽,总有一点点怅然若失,还有一点点余温在怀。《芳华》带我们见识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理想、信念和感情,也带我们见识了那个时代的游戏规则和命运齿轮。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诉说着曾经强烈的存在过,现如今,销声匿迹地像是从未来过的青葱过往。那么,既然如今这样一部高热度、高好评度的影片进入到我们的视野,我们当然也不能放过本次沙龙这样一个共聚时刻,自由探讨和细细品味我们观影后的点滴感受。
本次沙龙的主持人戴安妮在开场时刻意留白了故事的背景和内容,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交给了沙龙的参与者。但与此同时,为了使沙龙呈现更为活跃的气氛,也为了能够引导大家更多角度的交流观后感,她给出了几个可供参考的思考角度:1.如若你是影片中的某一人物,你如何评价自己和周遭的人以及那个时代?2.客观评价影片,可以适当结合社会热点事件,谈一谈人性、是非观、善恶等。3.回首自己的青葱岁月,联系影片,谈一谈属于我们的芳华。
接下来,大家从对影片角色性格的分析入手,一步步深入挖掘和分享了自己对影片深刻内涵的理解。
二、评人物
(一)评刘峰
沙龙一开始,张金峰就抢先接过话题,迫不及待地想要与大家分享她对影片中刘峰这一人物的看法,她首先抛出了一个疑问:“刘峰这么做,他自己感到开心吗?”随后她通过回忆影片中刘峰因为“触摸事件”被处分要离开文工团的片段。其中刘峰让何小萍把这些年他学雷锋做好事得来的奖状和奖品扔掉的细节,让她感受到在刘峰的心里,他并不很认同自己活雷锋的形象。这些年他的奉献与付出,更多的是行为上的惯性或是想在心上人林丁丁面前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
刘花香紧接着表达了对张金峰刚刚观点的赞同,她也认为刘峰一直在扮演着一个好人的角色。首先是因为他想让林丁丁感觉到他的好,二来也因为他也需要雷锋这样的一个形象在文工团立足。同时她提到原著中的“触摸事件”是真的发生了,这也进一步佐证了刘峰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也因为他一直在扮演着一个好人的角色,所以当他出现一点点差错的时候,其他人就会觉得他的形象瞬间垮塌了。
此时陆启越却站出来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首先通过分享他前几天在网络上看到的一篇评论《芳华》的文章,题目叫做——《一个社会的堕落是从表扬善良开始的》。文章的核心观点是,真正的善良应该是一种本能,善良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你是如此,我是如此,大家都是如此。从而引出他更加赞同这种观点,因为他相信人的内心深处都藏着一种善念。
唐兴也不甘示弱,站出来表达出了自己对陆启越观点的赞同,她认为刘峰本来就是一个善良的人,并没有想凭借他“活雷锋”的称号去做什么。政委给他的进修机会他没接受而是让给了其他人,每次去北京都会帮战友带一大堆东西,何小萍受到排挤的时候,他呵斥了嘲讽的人。唐兴觉得这就是刘峰他的一种本能,是他的价值观,看到身边的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会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因为他的心中有当时社会理想和信仰的成分。
马秋阳此时也忍不住加入到讨论中,分享了她对刘峰这个人物角色更深层的思考。除了赞同前面两位的观点——刘峰的善良是毋庸置疑的,她还认为影片中的刘峰就是被塑造成一个任劳任怨、聪明能干的“活雷锋”,哪里需要他,他就去哪里,他永远都在付出、奉献。但这种不求回报的奉献在他人眼中却被视作理所当然,刘峰已然被众人神化,仿佛他就是无欲无求的,并且就应该一直那么默默付出而不去索求回报,所以哪怕犯了一丁点“错误”,就足以将其摔得粉身碎骨。
(二)评何小萍
相比较于对刘峰这一人物性格的争论,大家对影片中另一重点被刻画的人物何小萍,就显得宽容和同情的成分更多了。除了表达对人物刘峰的看法,刘花香也通过影片中令她印象很深的两个片段——何小萍战后住进精神病院和疯癫后的独舞,阐述了她对这个人物的理解。首先她用何小萍住进精神病院时医生给刘峰打的一个比方——大白菜冬天放在室外不会坏,一进温暖的室内就坏了,来表示对何小萍这个人物身世的同情和理解。何小萍从小受人欺负,别人的父亲都平反了,但是她的父亲却没有等到平反的这一天。加上她一直生活在一个无爱的环境当中,并且习惯了这种“无爱”,等到她受到万众瞩目,成为英雄被人称赞的时候就崩溃了。刘花香说这要是换做她自己也是可以理解的。同时她细心观察到何小萍最后独自在空地上面起舞的舞蹈片段,刚好就是她和刘峰一起跳的那段舞蹈,也是当时文工团其他人都嫌弃她,不愿意和她一起共舞的片段。由此说明了这个人物虽然精神崩溃了,但是她对刘峰的爱是没有变的。
唐兴也表示,生活的磨难虽然在何小萍身上体现的很突出,而且甚至该部影片最后也没给到何小萍一个好结局。但最后何小萍与刘峰相偎依的时候脸上带着的微笑,凸显了她平凡中的一种淡然,和对幸福最深的诠释。
张然然此时以轻柔的语调加入了大家的交谈中,表达了她对片中何小萍这一人物的疼惜和敬佩之情。她认为虽然何小萍对文工团整个大环境失去信心后不想参演,但最后在政委的说服以及台下战士表示崇高敬意的气氛渲染下,何小萍眼中再次燃起了坚定信念和理想的火焰,也让她最后圆满完成了舞蹈。
肖惠卿在点评何小萍这一人物时,另辟蹊径,提出了和大家不同的观点。她说人一定要善良,但不能过于单纯,一旦成为老好人,就永远只能是老好人,一旦拒绝他人的请求,那就变成了坏人。何小萍便是这样一个老好人的代表,她太单纯隐忍,以为进入一个新环境大家会善待她,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和想法,这样是很愚蠢的。至少在当今社会有这样一个道理,人可以善良,但不能单纯,人活着总要为自己争取点什么。
(三)评其他人物
虽然沙龙一开始,大家更多将关注和讨论的焦点放在了影片花费大量时间塑造的两个重要人物刘峰和何小萍的身上。但此时许明珠却站出来,将大家的关注点引到了一个令她五味杂陈的人物,文工团政委身上。
她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当剧情和矛盾冲突围绕刘峰和何小萍的人生故事所展开时,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他们两人身上,从而对忽视了他们周围特设人物的价值审视。虽然政委只是一个小配角,但却是导致很多悲剧产生的推手。无论是文工团的不正风气、刘峰被下放至西南边境,还是何小萍被迫离开文工团进入野战医院。其原因都在于政委手中握有权力,但是作为一个领导他却缺乏是非观念和道德立场,他的为人圆滑体现了利己主义职业官僚的一些做派。首先,文工团风气不好,正气不彰,新兵被老兵欺负,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中,作为一个领导,政委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正风气;其次,在“触摸事件”发生后,政委一言不发袖手旁观,坐在那里看上级部门、保安介入,最后导致事态扩大,刘峰被下放;第三点,也是政委最令人发指的一点,是在对于何小萍的的处理方面。当何小萍对文工团众人万念俱灰,不愿意登台演出时,政委懂得怎么让集体利益最大化,先是假装不知道何小萍装病,然后呼吁大家向其学习,这让何小萍不得不上台演出。但当演出顺利结束后,政委一句话轻描淡写地就将其推向了在当时寓意着死亡的前线。政委非常懂得基于集体的原则下行利己之事,他很会选择讨好的对象,而对于那些没有利用价值的人则会让他们自生自灭,甚至会动用一些权力进行打压和制裁。在许明珠看来,作为一个领导如果不能做好表率,把好风气树立起来,那么上行下效将会蔚然成风,大家也都会心寒的。
张然然在这时提出,我们在讨论这些占据了影片大篇幅的人物时,也不应忘记那些虽然占篇幅不大,但其实才是那个大洪流中充满信仰与理想的战士们。影片中刻画了一个小战士的人物形象,一个为了报国理想,为了崇高信仰虚报了年龄加入战争中并牺牲了的小战士,他牺牲前一点点小心愿竟然只是想知道果丹皮的味道,不禁令人心酸,也令人肃然起敬,这也是信念带来的强大力量。但与此同时,她也利用了影片中片段细节的对比,对影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林丁丁给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可以说这一人物是影片中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因为怕担上腐蚀活雷锋的罪名,所以在和刘峰的一抱被人撞见之后,急于撇清关系而背地告密将刘峰置于不利之地。
随后,大家也在主持人戴安妮的提示下,透过陈灿车祸后毫不犹豫收下萧穗子珍贵的金项链当牙托的细节,讨论出陈灿这个人物为典型的利己主义者。凡事优先考虑自己,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影片的最后,他成为了一个有钱的地产商,更说明了他知道如何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所以才在明知自己不会和萧穗子好的情况下,还是欣然接受萧穗子的心意。
而大家也基本认同高干子弟郝淑雯实则也是崇拜金钱和权力的代表人物,理由是她在得知陈灿同为高干子弟的前后,对陈灿的态度转变极大,从原先的嫌弃和厌恶瞬间转为了欣赏和喜爱之情。
三、话影片
(一)话战争
本片的一大背景和影片中的重要六分钟战争场面源自中越边境的自卫还击作战。徐上在此时表露出他观影的初衷,他表示看这个电影就是奔着打战场面去的,可惜的是战争场面就只有六分钟。他说这是他这么多年来第一次看到这么正规的拍摄战争的一个影片,所以非常感兴趣。他强调很多年轻人为了保家卫国去参加战争,然后受伤甚至牺牲,很多战斗英雄受到赞誉,但现在还有很多伤残的退伍军人却没能得到国家的保障,因此他觉得国家应该在这一方面多一些关注。
听完徐上的发言后,一直在旁静静倾听大家发言的余小波老师忍不住接过了话头,据他所知,对越战中的退伍伤残军人国家还是有相关保障政策的。余老师的一个表弟就曾经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现在就享受着相应的待遇。对那些舍命为国、提着头上过战场的,任何时候都是不应该被忘记的。
范玉鹏此时则回忆起自己的父亲对自己讲述了曾亲身参与过的这场战争。当时父亲并没有在最前线,而是在特务连当侦察兵,所以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并未受到大的威胁。最后战争结束后因为阑尾炎手术,还享受到了政府的一些补贴,但是据父亲所说,这些补贴由于每个地方政策的不同,会有一些地域性的差异存在。大家对这一史实的各抒己见,也让我们看到了大家对于该部影片背景的关注。
(二)话片名
沙龙主持人戴安妮通过抛出疑问:“大家对影片片名是否有什么体会和感触呢?”这引发了大家的深入思考和激烈讨论。
余老师说,步入影院前,自己对于《芳华》这部片子充满了期待,但走出影院后,细细一回味,多少有些许失望,与不知是不是因为自己没有在军队待过的原因,影片并没有带给他预期中的共鸣。何谓芳华?青春的年少、匀称健美的形体及优美的舞姿这些固然都是芳华,但更为重要的恐怕还是气质的优雅、心灵的完美和人性的光辉,这些芳华才是更为持久永恒的芳华。影片传递给了我们这些吗?影片给我们的主要是前者而非后者。他还进一步提出质疑,影片中所描述的是否还原了当时部队文工团的状况,是否真是那个年代的芳华?毕竟每个人的感受和经历都是多元的,是选择阳光地呈现还是晦暗地呈现,这是编剧和导演可以主观把控的。从时代背景和整体特征来看,那个时代的人可能比较盲目,但确实也是有所信仰和信念的,但《芳华》给予人们的这些好象太少了,主要还在追求外在形式和技术手段上的芳华。
唐兴站在自己所处的年龄阶段,同样提出了自己对于片名的看法。她提出了一个让大家都频频点头的观点,影片虽然讲的是那一代人的芳华,但是他们每一个人的芳华其实都不一样。让我们觉得最美的就是有着信仰和理想的刘峰和何小萍,他们的那种芳华会让我们回味起来更有味道。
张然然此时文艺地通过诉说她对影片主题曲《绒花》的喜爱,赞叹其歌词的美好,也借此表达了对于未能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惋惜之情,同时又暗自觉得很庆幸。一方面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人都是有信仰的,不会像现在的一些人一样空心;但是另一方面,却也感受到在具有一定盲从性的时代大洪流下活着的艰辛。
陈晨则表示看完整个电影,她感受到影片最后的落脚点依旧是比较积极的,并且在最后的电影镜头中点题,这个电影名让她想到人生的意义。她思考到:当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像电影中的这一代人他们的经历和存在又有什么意义?也许是当时美丽的女舞蹈演员用她们婀娜的身姿去展现美好的舞姿来奉献给祖国,男同胞洒热血为国捐躯,这应该就是《芳华》这个片名想表达的意思。毕竟生命并不是都有这么一个机会去绽放自己,青春的绚烂和美丽超越了电影中的恩怨情仇。因此她认为片名想表达的是虽然青春尽失,芳华尽失,但是还愿每个人都拥有这样的一个初心。
梅诗琪此时也加入进来,分享了自己对影片片名的理解。《芳华》用深情讲述了一个属于70年代的故事。从整个电影里面各种醒目的口号,毛主席像,还有鲜艳的红旗都能无处不在地看到,那个时代特有的理想、信念和情感,作为90后的她,看完后可能并没有太多那个年代的感情共鸣。而身处现今这个自由开放时代的她,也不是很了解对越自卫反击战,所以也不能体会到影片中当文工团中的少男少女们听到邓丽君的歌时那句——“歌居然还能这么唱”的惊讶感。但是,这些也是影片片名所体现出的那个时代的芳华,一个时代的结束也就意味着一代人芳华的结束,旧时代的英雄也会变得很落寞,也是一种历史变更的必然,也就是所谓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三)话基调
梅诗琪紧接着分享了她对影片总基调的体会,她认为在那个充斥着阶级斗争的时代,影片中处处充斥着晦暗的色彩,这也是造成那个时代那么多人物悲剧人生命运的原因。
肖惠卿借由尼古丁在《活着就是恶心》中的话引入:“太阳不一定是希望,因为太阳出来了,美丽的雪就不见了。”借此阐述了她对影片基调的理解,影片表面上显示了一群少男少女的青春芳华,但实则多是体现世事无常和人性的麻木,一系列的矛盾冲突致使的悲剧的产生都完成了对本片晦暗色调的奠定。
范玉鹏则用结局悲概括了他对影片基调的理解,他认为电影的结局与电影的名字正好相反。芳华本是青春与美丽并存、激情与勇敢相伴、快乐与上进相随,但影片结局却一反常态,以近乎悲剧的色彩收尾,使人深思。
四、谈感触
(一)谈人性
刘花香一马当先,率先发言,她通过阅读了小说并进行对比后,发现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与小说原著有很多不同的地方。电影给她的感受是,每一个人物,包括刘峰,都掺杂着人性的善恶面。而小说把人性的善恶写得更加悲,电影里面已经体现了好人没有好报,但她觉得小说里面更能体现这一点,因为电影的最后刘峰和何小萍虽然没有结婚,但是在一起,然而小说里的结局是刘峰得癌症去世了;而萧穗子和陈灿在电影里没有在一起过,但在小说里有一段情书来往,只是在郝淑雯得知陈灿是高干子弟后,就怂恿陈灿向政委告密——萧穗子给陈灿写情书一事,只是最后陈灿萧穗子的恋情不了了之。小说将人性的善与恶揭示得更为极端化,刘峰的遭遇也让刘花香对此体会更深刻,人都有自私自利的秉性,这也就导致了刘峰做了那么多事情,最后还是被抛弃了。她感觉很伤心,但是她觉得刘峰其实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一个平凡的人,是那个时代残酷的体现。
陆启越则表示并不完全赞同刘花香的这个观点,就像他认为刘峰的善良是真正的善良而不是伪装的一样。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都更愿意去和品德高尚而不是品德低下的人去打交道,我们都习惯性地去同情弱者,而不是去伤害他们。而我们与人交往,都习惯与人为善而不是与人为恶,只是在生活中,有很多因素阻碍了我们这种善端的发挥。比如说,社会大环境可能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放到当下来说,在市场经济的大潮流下,我们可能会受到人性危机、个人利益、个人中心主义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会给我们带来心理防护,习惯性地用恶意去揣测别人,而把那种善端压抑在内心深处不表露出来;还有一种因素,他觉得就是价值观的引导,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不想去做善事做好人,很可能是在面对金钱、荣誉和价值观选择的时候出了问题,很多人因为在选择时有失偏颇,以至于没有去做好人做善事,但这都不代表人性就是恶的。
陈晨对这点感触颇深,也接过话头说出了自己在这方面的看法。首先,电影讲述的是70年代文工团这一代人展示的一个关于人性,关于个人和集体的关系的故事。看完这部电影让她想起勒庞的一个著作——《乌合之众》,其中有一句话非常符合电影的中心思想,“为了获得集体的认同,个人愿意抛弃是非,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拿刘峰来说,在当时绝对集体主义的环境下,像他这样的“活雷锋”只能存天理灭人欲。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其实也是有自己的私念的,但是一旦这样的私念被周围的人发现后,就会遭受周围舆论的攻击,这些攻击瞬间让他落马。当他被当做流氓,遭到唾弃,被扫地出门的时候,并没有人想到他之前的无私奉献。也就是说一旦选择成为“活雷锋”,就意味着要放弃自己的欲望,成为了那个时代众多的螺丝钉中的一颗。而一旦成为这些螺丝钉中一个不合规范的个例,就会被当做残次品淘汰出局。电影中的情节:何小萍装病不愿意上台演出,政委发现真相后利用一些手段不仅令她上台表演,而且最后还将她分到前线野战医院当了一名护士,由此也可以看出来,当个人不能遵守集体规则的时候就会被集体排斥在外。而中年的刘峰作为一个战斗英雄却被联防队欺负,他没钱交罚款,只能对联防队领导赔笑脸,为了生存过得十分的艰辛,郝淑雯和萧穗子也将他与林丁丁的事件当成茶余饭后的一个谈资。从这些小细节中更是体现出人性丑恶的一面,刘峰成了一群吃瓜群众的消费品,由此也可以看出,导演对这些丑恶人性的失望。
随后,刘潇华站在他认为更为客观的角度,表述了他对于影片的看法。他认为其实整个电影的表现手法是较为客观的,对于人性,既没有批判什么,也没有歌颂什么。它只是单纯讲述了一群不同性格、不同利益的人在文工团这样一个大集体中,发生的一系列真实的故事。他说虽然他不能切身体会当时的时代背景,但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处境与困难,我们不能随意评判他人的对与错。有些事情的发生,有可能只是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只能想这么多,例如林丁丁可能当时是慌了神,并不能说她是故意去陷害刘峰,这样看待影片,其实也未尝不能发现其客观真实的一面。
马秋阳则从“曾经的战友和同伴们对刘峰为何表现如此不宽容呢?”这一问题出发,分析了三点原因:一是众人的惯性心理使然,刘峰在众人眼中是无私无欲的活雷锋,所以不能接受他有所欲有所求;二是众人的妒忌心理使然,因为刘峰一直是受人标榜的英雄人物,一旦英雄落井,就更容易遭受昔日眼红之人的落井下石和冷嘲热讽;三是时代大背景使然,推崇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大环境导致了对个性的压抑和众人的盲从。这也很好地反映了影片中体现的人性因素。
梅诗琪此时对集体无意识的盲从提出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当刘峰要被下放的时候,那些被他无私帮助过的人,没有一个站出来,哪怕是说一句宽慰的话。这种漠然,究竟是是人性本恶,人们平时隐藏的太辛苦?还是那个年代集体无意识的盲从?她思考过后,更倾向于后一种答案。人们常说,那个时代的人比现在的人淳朴,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那个时代的人,好像对物质没有特别的追求,但是对光荣感却特别在意。其实一个社会以什么标尺划分阶层,人们就趋向于以什么方式追求、表现和认同。《芳华》讲述的七十年代里,从一个人的出身背景、工作表现到日常行为举止,直接勾兑的都是对一个人品质的鉴定。所以刘峰当时的行为是触及了那个年代的“品质问题”,这是不符合那个时代的价值尺度的。所以,终究是时代造物弄了人。
范玉鹏则通过归纳出此部电影折射出的四种不同价值观类型的人物,来表述他对影片人性的深刻理解:一是以林丁丁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者。她们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就是看自己的利益是否受损。其本来对刘峰就有好感,但当和刘峰一抱被人撞见之后,为了撇清关系而背地里揭发刘峰耍流氓。二是以陈灿为代表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善于利用各种资源为我所用,实现利益做大化。当自己出车祸以后,得之只有用黄金做底才能保住牙齿后,知道自己不会和穗子好,但还是欣然接受穗子的黄金项链。三是以刘峰为代表的忠实善良者。善良是他们的本能,也是他们的选择。炊事班的猪跑了,他帮忙追;战友结婚买不起沙发,他帮人做沙发;进修名额鲜有,他却主动让出等。四是以小战士和城管为代表的大善大恶者。大善莫过于小战士,到死也未尝过“果丹皮”之味;大恶莫过于城管,他们对战斗英雄大打出手的动作是那么的熟练,就像反复操练过。这也都是该片人性善与恶的体现。
余老师也忍不住表示该影片启发了他对人性的思考。他认为,传统的非善既恶的两分法并不符合人性的真实情形,不应该极端地划分人性,许多时候人性并不是非善即恶的,人性其实是复杂的,具有多样、善变和可塑性等特点,人之性如水之性,随物而化,顺境而变。
(二)谈理想与信仰
刘花香对此同样也用事实说话,通过影片的细节之处,例如何小萍在患上精神病,去看文工团最后的演出的时候,看到舞台上熟悉的舞蹈动作,她不由自主地翩然起舞,这段舞蹈恰好就是她和刘峰曾一起共舞过的一段舞蹈,表现何小萍虽然精神崩溃了,但是她对舞蹈的热爱和刘峰的深情都是没有变的。
唐兴此时接话,表达了她的观点,刘峰和何小萍心中都有一种信仰或者说是理想。当时那个年代还在称赞活雷锋,这是一种平凡的伟大,刘峰身上就可以体现出社会理想和信仰的成分,只是可能最后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后社会的浮华。但是他们经历了人生的磨难后却并没有去仇视社会或者抱怨不公,包括他们被下放去前线并没有消极应对,刘峰为在沼泽救战友负伤,何小萍野战医院抢救和保护伤员。有着信仰和理想的刘峰和何小萍让她觉得很美且回味悠长。
马秋阳此时也缓缓道出自己的观点。首先,她被何小萍在影片结尾的那句“你能抱抱我吗”深深触动。她认为刘峰和何小萍的善良和坚守看似被毁灭,实际上,却一直在他们内心最深处被保留了下来;他们虽然没有被命运善待,但是却一直在坚守那份善良与执着;并且与战场上牺牲的战友相比,珍惜和感恩他们能存活下来的那份幸运,这些都是善良以及时代理想与信仰的最好诠释。结尾刘峰成为了一名残疾军人,与昔日的战友相比,他的生活是暗淡无光的。但是在何小萍眼中,刘峰依旧是高大伟岸,这都是因为他们的信仰与坚守。
张然然此时再次强调影片中小战士的例子,虽然连“果丹皮”的味道都不知道,但是却有家国理想和抱负,虚报年龄上战场,以为国牺牲而自豪,这都是极强的时代信仰与理想的体现。
(三)谈启发
范玉鹏率先从宏观角度分析和解构了电影,谈到他认为此影片的两个出彩点:第一,角度新。一方面新在题材上,电影打破常规商业电影选材角度,破天荒的以七、八十年代文革为背景,力求用最纯粹的方式还原人物之间的点点滴滴;另一方面新在内容上,电影首次融入对越自卫反击战场景,冲破禁忌,使人们重温战争的残酷和无情。第二,现实省。一部好的带温度的作品,并非如某些肥皂剧那样使人哈哈大笑后便迅速遗忘,而应是有情感的,能够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处,使人不断反思与自省。芳华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一部反思人性、反思价值观的作品。
刘潇华则提出了基于影片延伸出的关于善良的一些思考,首先,刘峰这样的活雷锋展现了他们异于常人的善良,这都是当时的环境所造就的。对于善良的定义,有句俗话说:“好人要历经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坏人只需要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在某些程度上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都习惯好人做好事,一旦他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那么大家就会对他的态度呈现180度反转,而他在之前所做的九十九件好事情好象都白做了,而坏人呢?只要某一天良心发现,做了一件好事,大家就会觉得他变好了,这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
张然然也怅然地说出,该影片让她深刻感受到时代的洪流不可逆,尤其是当文工团最后面临着解散的时候,让她有那么点“一别两欢,各自前程”的怅惘,也感受到逝去的芳华终究是不会再回来。
紧接着在主持人戴安妮发问:“大家是否有联想到该片的教育意义”?范玉鹏陈述了他的观点,虽然该片与教育的关联度不大,但还是能折射一些和教育相关的内容。例如通过“人性”分析,我们在社会上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还有应该如何将正确的思想引导到不同层次(大学、高中、初中)的课堂上,带来不同的教育意蕴。
余老师在听完大家的精彩发言后,也分享了自己观影后的感受。首先,每个年代的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芳华。影片《芳华》所表现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个特定历史年代里的人的青春记忆,具有特殊意义。那个时代的芳华,如影片的片尾曲《绒花》所唱:“铮铮硬骨绽花开,漓漓鲜血染红它”。但芳华不是特定时代特殊人的专利,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芳华,只是各具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都值得尊重和珍惜。我们在座的同学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正当青春年华,今日的寒窗苦读,或许就是明日回忆中的芳华,也会充满感怀,芬芳沁人。其次,所有的繁华都将归于平淡。只有人经历多了,在历经沧桑后,看过了繁华才能找到自己心灵的归宿,才发现最朴实的最简单的,才是最美好的,淡定了才不会为尘俗所迷,为物欲所困,为诱惑所动。《芳华》片尾刘峰与何小萍平静安祥地相依相拥,其实是在告诉我们,生活需要拥有一份恬淡平和的心情,一颗自由的心,一份简单细致的人生态度,用最自由的状态去演绎生命的真谛。苏格拉底说“我们需要的越少,我们越近似神。”人生其实也是这样,平平淡淡才是真,平淡中自有芳华。最后,做最好的、最满意的自己。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有了花儿这世界才变得芬芳,有了鸟儿天空才学会歌唱,有了风儿柳枝才学会舞蹈,有了树儿炎夏里才有了荫凉。每件事物,在世界上都有着不同的位置,人生也是这样。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人生,唯有做最好的自己,才会让生命闪光。《芳华》中文工团解散后,团员们各奔前程,走上了迥异的道路,无论像刘峰、何小萍的平凡携手,还是像林丁丁、郝淑雯、陈灿的富有度日、不愁吃穿,总而言之,各人有各人的活法,走自己的路,做最好的自己,最满意的自己就好。
五、结语
听完了大家在沙龙中的精彩发言和激烈讨论,本次沙龙的主持人戴安妮表示她从中获益良多。时代的芳华已逝,那个时代谢幕了,我们偶尔却还是很想看看它,那就看看《芳华》吧,像是凿墙而窥,历史漏出光,一点点怅然若失,一点点余温在怀。不论是看书还是看电影,曲终之后总有一个感觉:所谓的好人与所谓的骗子其实没有明显的分水岭,或者说没有人是纯粹的好人,也没有完全的坏人。每个人都是含着一丝私心,而每个人又都尽力做到公正公平,认真负责。有时候是时代负了你,有时候是家庭负了你,有时候是命运负了你。但不论怎样,你曾经有过一段最美好的时光。这也许是整个青春期,也许是几年时光,也许是一天,更也许是一个时刻。不敢说这快乐能有多久,不敢说这记忆能保留多久。人生中开心的时候貌似总没有难过的时候多,但也许就是这样的短暂才显得弥足珍贵。只能说,最美好的一段时光里曾映照着自己的芳华就已知足。在最好的芳华时代曾遇到你,就是最美的童话。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2: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