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唱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zhouchangwan 余小波和学生们的周末沙龙

博文

从《反思教育》看全球教育理念的转变(2017.12.22唐兴)

已有 6579 次阅读 2018-10-10 09:52 |个人分类:沙龙纪实|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时间:2017年1222

地点:阳光100国际新城204

主持人:唐兴

记录人:唐兴

参加者:余小波、陆启越、范玉鹏、刘潇华、许明珠、苏娅、马秋阳、张然然、梅诗琪、刘花香、张金峰、唐兴、肖惠卿、郑如莹、戴安妮


当今世界的错综复杂和矛盾冲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些变化引发了全世界人们的紧张不安,大家寄希望于教育能够培养个人和社会掌握适应变化并做出反应的能力。于是在2015年11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第38届全体大会上发布一份新的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年以来,继1972年发布的《学为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简称富尔报告)和1996年发布的《教育,内在的财富》(简称德洛尔报告)之后,又一份非常重要的报告。我国著名权威教育学者、中国教育学会前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第一时间发表评论称:“这份报告必定像前两份报告那样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那么这样一份对当前全球教育发展具有如此重要作用的报告究竟是怎样的呢?这就需要我们捧上此书,静心阅读,细细品位,共同研讨和领悟其中的深刻意蕴。

6632313512376998925.jpg

  本次沙龙的主持人是唐兴。她首先向大家简要介绍了《反思教育》的写作背景、内容梗概和重要意义,并说到:“这份报告的总精神就如其在导言中所说: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在教育和学习方面,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起来,采取开放的灵活的全方位的学习方法,为所有人提供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以实现可持续的未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她抛出这样个问题引导大家深入思考:在读完《反思教育》之后,你认为全球教育理念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有,变化在哪里?我们又应该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呢?

6632434458656063229.jpg

 接着大家分别从对书名的解读、《富尔报告》和《德洛尔报告》的主旨、人文主义教育观、学校和教师是否会消亡以及对教育现状的反思等多个方面展开了思考和讨论。

   一、话书名:“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

在拿到书之后,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其封面上的一个细节:这本书书名的最后是以问号结尾的。“既然要向全球的共同利益转变,那为什么末尾是问号而不是感叹号或是句号呢?并且以红色字体凸显这个问号有何深意?难道说该报告对“向全球共同利益转变”这个提议是有疑问的吗?”张然然一开始便向我们提出了她的疑惑。针对这一点马秋阳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她认为报告首先是基于全球视野来反思目前世界各国所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接着再给读者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反思教育》认为教育对于解决全球各个领域的所有问题均能起到助推作用,因此报告最后落脚于告诉我们如何进行教育决策。报告还区分了私人利益、公共利益和共同利益,并向我们指明教育就应该作为一项共同利益,并将其作为一项发展目标。所以问号的意义就在于,给全球的所有国家树立一个标杆,告诉人们应该向“全球共同利益”去转变。但是它并没有提出具体的转变方法,它旨在激发大家来进行讨论和辩论,引导大家往这个方向上去思考。

6632297019702591917.jpg

 在书名中还有一个普遍的关注点,就是“全球共同利益”,这也是贯穿全书的最核心理念。肖慧卿认为应将教育和知识视为全球共同利益,这意味着知识的创造、控制、获取、认证和运用向所有人开放,是一项社会集体努力的成果,知识必然成为人类共同遗产的一部分。共同利益的概念能够让我们摆脱“公益”概念所固有的个人主义社会经济理论的影响。在界定什么是共同利益时,要强调参与过程,其中考虑到环境、福祉概念和知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团结是人类共有的价值观念,在它的感召下,知识和教育作为全球共同利益这项原则会对众多利益攸关方的作用和责任产生影响。也就是说,教育的多种职能不仅是政府的责任,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教育部门实现良好治理,需要政府与民间社会建立多种多样的伙伴关系,国家教育政策应是社会各界进行广泛协商后取得全国共识的结果。

戴安妮提出“共同利益”的实现路径是必须构建人文主义的行动框架。具体来说,一是教育政策和课程体系的设计应以人文主义教育观为指导。尊重社会多元化,以社会和经济正义、平等和环境责任原则为指导,反对一切形式的文化霸权、观念定式和偏见。二是教育平等和包容性。性别、语言、种族、身体状况、居住地区等因素造成了人们受教育程度的分异。三是教育工作者的核心地位不可动摇。尽管知识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变革,但是学校的存在才使得学习不再是个人的事情,教师的向导角色也不容替代。

6632273929958409116.jpg

   二、析背景:与《富尔报告》和《德洛尔报告》相联系

时代在变,教育也需要变革。苏娅认为,结合当前的世界格局,反思教育的目的和学习的组织方式在如今显得尤为迫切。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变、复杂和矛盾的世界里,经济增长和财富的创造降低了全球贫困率。但在世界各地的社会内部以及不同社会之间,脆弱性、不平等、排斥和暴力现象不断加剧,不可持续的经济生产和消费模式导致全球变暖,环境退化和自然灾害频发。此外,我们在过去几十年里强化了国际人权框架,但落实和保护这些规范依然是一项挑战。技术发展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联,为交流、合作与团结提供了新的渠道,但我们也看到了文化和宗教不宽容,基于身份的政治鼓动和冲突越来越多。这些变化表明,出现了新的全球学习背景,这对教育具有重大影响,同时这也是《反思教育》被提出的社会背景。

刘花香在此基础上指出,《反思教育》的作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通过教育、科学和文化的国际交流合作,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在教育领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一系列重要著作成为指导各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纲领。其中《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和《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两部里程碑式的报告,树立起“终身学习”和“学习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等影响深远的教育理念,并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新出版的《反思教育》是对前两个报告的延续,是对我们今天所在的世界有着清晰洞见和理性判断之后对教育做出的高瞻远瞩的思考。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反思教育》重申人文主义教育观,提出“教育作为全球共同利益”的愿景,为我们进一步思考、讨论和行动提供行动指南。

6632570798097872192.jpg

      梅诗琪则对这三个报告所提出的不同背景进行了分析。她提到,在《反思教育》发布之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已经发布过《富尔报告》和《德洛尔报告》。《富尔报告》是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的背景下被提出的。人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变化和社会性变革。因此在《富尔报告》中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概念,强调学习化社会。那么《德洛尔报告》呢,它是在二十世纪七八十代世界经济高度发展的黄金时代之后,经济逐渐出现衰退和减弱,同时在世纪之交时,人们期望有更好的发展,社会矛盾能够得到缓解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因此《德洛尔报告》充满了乐观和理想主义色彩,它认为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希望,提出了学习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同理,《反思教育》的提出背景,我们也可以从当时的世界格局和世界教育的变化来看。从世界格局来看,当时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包括经济发展呈现出的脆弱性;不平等、生态压力、不宽容和暴力现象的不断加剧;过度开发导致气候变化、自然资源退化和生态多样性丧失等生态问题;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对生存、公共卫生造成威胁;各种动荡和暴力冲突以及人权问题等。同时教育也出现了一系列变化,教育的方法内容和学习空间等都发生了改变,教育模式受到了信息技术的挑战。在教室、学校、大学和其他教育机构之外出现了新的学习空间,对课堂教学带来了挑战;移动设备改变了知识的性质,使学习变得无处不在;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使传统大学模式面临挑战。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类提出了《反思教育》这一新的报告。从这三个报告我们可以看出,每份报告都是在世界格局、世界经济以及教育领域发生多种变化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人们把应对世界变化的手段寄托在了教育领域,可见教育所具有的生成性和指导性。由世界格局的变化反思教育格局的变化就恰恰证明教育对世界的重要作用,这种局势必须抛弃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观念,而转变为在人文主义观的指导和引领下的教育。

6632608181493275241.jpg

   三、重申人文主义教育观,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

整个报告,包括其提出的“全球共同利益”这一理念,都极富人文主义色彩。许明珠认为,其实从一开始的《富尔报告》就带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富尔报告》明确提出了在任何教育行动中坚持“科学的人道主义”的主张。在《德洛尔报告》中也强调了人道主义对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反思教育》进一步继承了这种人道主义精神,它提出维护和增强个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应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根本宗旨。它秉承了前两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之精神,彰显了它们提出的愿景,站在人文主义的高度对教育再次做出了高瞻远瞩的审视和思考,可以说这是一部在人文主义教育观和发展观的启迪下完成的作品。

梅诗琪则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对人文主义的理解。她说“人文主义”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被提出,虽然不同时期人们对人文主义的理解有所差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道德、伦理、公平和正义问题的关注。《反思教育》中对人文主义价值观的解释是“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权利平等和社会正义,文化和社会多样性以及为建设我们共同的未来而实现团结和共担责任的意识。人文主义价值观的目标是实现人、教育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它有三个层面的内涵:个体层面,它强调《德洛尔报告》所提出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和学会共存,这是人文主义教育观的支柱,强调对个体批判性思维、独立判断、解决问题、信息和媒体素养等的培养;教育层面,它强调改革学习方法,提升教育的包容性,深化对教育和知识的认知,提高教育决策应对复杂世界和多元文化的能力;社会层面,它强调摒弃社会发展的经济主义和功利主义,通过教育促进正义、社会公平和全球团结,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结为一体。

陆启越也表达了自己对人文主义的关注。他认为人文主义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人视为一种目的,而不是一种手段,坚持个性解放,追求完美自我。他说在如今这样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功利主义盛行和科学主义备受推崇的时代,人文主义在与科学主义的抗衡中日渐式微,因此重申人文主义思想和践行人文主义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他指出《反思教育》提出了践行人文主义的三条基本路径:一是确立人文主义教育观和价值观。全书反复强调要将维护和增强个人在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宗旨,并在此基础上将尊重生命和任何尊严、权利平等和社会正义、文化和社会多样性以及建设我们共同未来而实现团结的责任意识的人文价值观,作为引领当代教育发展的基础。二是采用综合教育方法。针对当前教育格局的新变化,如移动学习大规模在线课程的迅猛发展,我们必须强调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整体性,消除认知和其他学习形式之间的矛盾对立,采用超越传统的学术学习,并将批判性思维、容易判断、解决问题和信息以及媒体素养作为教育的关键。第三条路径是增强教育的包容性,可从解决不同群体之间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例如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文化主要包括国际理解、文化包容和社会融合以及教育决策这三个方面来实现。

6632589489795582109.jpg

   四、学校教育真的会消失吗?  

在报告的第四十页提到“学校教育真的结束了吗?”,作者给出的结论是“学习作为一种社会经验,需要与他人共同学习,以及通过与同伴和老师进行讨论及辩论的方式来实现。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并没有被削弱,永远是制度化学习和在家庭之外实现社会化的第一步。”

受书中此观点的启发,张然然进一步提出教师、班级和学校组织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她认为虽然目前数字化、互联网等各种学习手段的不断更新和升级,引发了教师、班级和学校的存在还有没有必要的社会大讨论。但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沟通、交流、分享的过程,未来各种科技手段的运用只是进一步强化这一过程,并对这个过程产生一定的辅助作用,而不能代替学校、老师和班级。不过现在的互联网、数字化确实给现实的课堂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给以课堂为中心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所以在报告中也介绍到了慕课和移动学习的方式和特点。目前的发展趋势是从传统教育机构也就是我们的学校转向多元混合、多样化和复杂的学习格局,实现传统学校和自媒体相结合以及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相结合的状态,让学校教育和和正规教育机构与其他非正规教育经验开展更加密切的互动,这样才会让我们的教育呈现出一种比较良好的发展态势。

2601391734779506969.jpg

马秋阳则联想到了到自己曾经读过的一本书:黄武雄老师的《学校在窗外》。她向我们介绍到:该书整本都在讨论学校教育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上学,学校教育的价值在哪里,知识是什么,我们应该获得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等问题。所以她认为这本书其实可以很好地回答“学校教育是否会消失”这一问题。它首先就提出人为什么要活着,一是“维生”,二是“互动”,三是“创造”。维生是指我们要掌握生存的技能,互动就是与他人和世界去联结的过程和状态。维生是不必教的,只要在教育后期稍加提点即可;而创造是不能教的,因为创造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学校就应是进行互动的场所,那么学校如何发挥作用呢?它提出一是要打开人的经验,二是要发展人的抽象能力。其中抽象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它不同于创造能力,我们从小会接受很多的教育,这种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传递给我们的是“套装知识”。很多编辑教材的专家和学者将人类的共同经验浓缩到教材之中,我们只需要记住这些知识就可以了。因此我们只要拥有一点记忆力和理解力就可以掌握好知识、应付考试。但是由于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加入我们的主体经验,批判性思维并没有得到提高。但也不能因此否认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因为接受了多年的学校教育之后,你能够获得抽象能力的基础即抽象语言。你读书读得多了,知识掌握得多了,你慢慢的就可以习得这种抽象语言,从而有助于抽象能力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这也就是学校教育的作用所在,这也是任何高科技都不能将其取代的地方。因此,学校教育应更重视主体经验,引进经验知识,大幅度增加它所占的分量,并鼓动套装知识经验化。比如,鼓励学生读杂志,写报告,以问题为中心或以专题方式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励学生进行价值思辨,从而培养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五、“反思”教育: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反思教育》在分析当前的世界格局和教育格局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重新界定了一些新的知识观、价值观、教育宗旨和教育原则,为世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拨开了迷雾,指明了方向。同时,就像它题目的前四个字“反思教育”一样,也能引发我们对现今教育现状的反省和思考。

例如,郑如莹就提到,我们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应该关注当今全球社会变革进程中的某些趋势矛盾,比如在技术发展时文化层面会出现的问题、文化与宗教的不相容、政治冲突等。在教育决策中,我们要以全球视野看待教育决策和教育目的,关注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包括教育与就业、公民素质教育等。同时,书中的“墙洞”实验告诉我们,教育不应成为扩大不平等和拉开差距的工具,而应当是提升人类共同福祉的手段,教育本身就应该是“全球共同利益”。

范玉鹏则联系到自己曾经在湖北社会科学上发表过的一篇文章,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角度出发,提出我国当代大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现在提得很多的过度行政化、过度市场化、过度同质化等。我们现在处在文化市场化大潮的影响之下,容易受到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因此即使我们明白大学本身并不是市场化的,它需要为实现其三大职能即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而服务,但也难免会出现偏差,这就是需要我们去反思的。反观我国现代大学人文教育现状,他认为人文主义教育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专业设置方面,重理工轻人文。完全按照市场需求,而不是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科发展需要设置专业。一些大学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偏向发展短平快的学科,文史哲类的专业课程被大幅削减,进一步加剧了学科发展的不平衡和学科地位的日益分层。二是在教学科研方面,重科研轻教学。大学教师的招聘和管理过分重视市场化的绩效管理模式,以知识生产的效率甚至经济效益为追求,教师的职称评定、薪酬奖金直接与论文数量、科研成果相挂钩。三是在学生教育方面,重实用轻修养。体现为“外在化教育”,即重视课程成绩和分数,重视应用性操作技能而轻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教育仅是获得职业的手段,以培养人的技能为目标,忽略了人文教育对于内心的滋养。所以回归实践,我们应该考虑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融合在一起,单强调人文主义同样是不可行的,这也是我们迫切需要去反思和改善的一个点。

6632322308470028238.jpg

 刘潇华认为,《反思教育》与前两个报告相比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的。从三个报告的内容中就可以体现出来。首先,《富尔报告》和《德洛尔报告》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它体现了一种科学主义和经济主义的精神,是在当时那个年代为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所提出的一种理念。这种理念实际上强调了“终身教育”这一概念,希望大家能够将学习这一理念贯穿到自己一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另外,《德洛尔报告》实际上是在全球经济经历了从发展到衰退这样一个过程之后,为了缓解社会矛盾所提出的。而《反思教育》是根据现在社会的发展提出的一种以提高个人尊严为宗旨的新报告,相对于前两个报告来说变化很大因为前两个报告主要是针对社会中出现的矛盾,而《反思教育》更多的是从个人追求的角度去阐述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更加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种理念上的进步。具体到如何落实这一理念,他提出应立足现实来应对这种变化,每个国家要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去进行调整。其次,对于书名中的这个问号,他认为其涵义是我们应该向全球共同利益转变,并号召和呼吁大家向这方面进行转变。再次,关于学校教育,他提出知识和教育其实是不同的,教育与知识相比其内涵更加深刻。知识可能是一种经验和技术的传递,而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播,更加是一种人的全面的发展。因此,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技术如何进步,学校教育的作用都是无法估量的。

余老师最后说道,同学们现在拿到手中的这份《反思教育》报告,尽管只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但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其核心在于回答,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教育。那么,21世纪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呢?报告提出应该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这种“共同利益”就是“人类在本质上共享并且互相交流的各种善意,例如价值观、公民美德和正义感。”正如报告导言所说:“教育促进人权和尊严,消除贫穷,强化可持续性,为所有人建设更美好的未来”。余老师强调,同学们在阅读这份报告时应该多一点反思精神,反思我们现在的教育,报告的标题就是反思教育嘛。首先,反思教育的本质。教育固然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但教育不应该沦为经济工具和政治工具,教育首先是本身,教育不仅关系到学习技能,更涉及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维护和增强个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应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根本宗旨。因此,应将人文主义价值观作为教育的基础和目的。其次,反思教育的地位。报告指出:“要在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将教育和知识视为全球共同利益。”教育是社会平等链条上的第一环,不应将教育出让给市场,教育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国家要确保教育权的落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再次,反思教育的内容。知识、技能的学习及才能的提升对任何时代的教育都是必须的,但价值观、公民美德、正义感、社会责任等或许更重要,既所谓立德树人。现代社会仅是强调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这“四大支柱”恐怕还不够,还需要有其他支柱的支撑,需要有家国情怀和全球意识,需要有心性涵养、人文关怀和仁爱之心。最后,反思教育的方式。教育方式是多样的,有正规的、非正规的和非正式的教育。正规教育主要是学生在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中所受到的教育;非正规教育则是对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以外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统称。如农民教育、成人识字计划、社区教学计划等;而非正式教育区别于以上两类教育,它是无组织、无系统的,甚至有时是无意识的。比如看书、读报、看电视电影、与人作有意义的交谈等。过去把教育理解为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和有组织的学习,如制度化的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但我们在生活中学习到的许多知识并非有意为之,这种非正式学习是所有社会化经验的必然体验。所以还要重视非正式的学习和教育。

通过对《反思教育》的沙龙讨论,我们了解到全球社会变革中的种种趋势、紧张和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知识前景,能够给予我们以启迪和创建新的研究视角;它既能让我们满怀憧憬,又能鼓舞人心,对话未来,这可能也是本次沙龙的意义所在。

6632604882958366033.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98771-1139993.html

上一篇:中小学教育中传统文化缺失现象之我见(2017.11.24张金峰)
下一篇:岁月如歌话《芳华》(2018.01.05戴安妮)
收藏 IP: 202.197.10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1: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