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唱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zhouchangwan 余小波和学生们的周末沙龙

博文

中小学教育中传统文化缺失现象之我见(2017.11.24张金峰)

已有 10155 次阅读 2018-10-10 09:36 |个人分类:沙龙纪实|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时间:20171124

地点:湖南大学教科院310会议室

主持人:张金峰

记录人:张金峰

参加者:余小波、范玉鹏、刘潇华、许明珠、苏娅、马秋阳、张然然、梅诗琪、刘花香、张金峰、唐兴、肖惠卿、郑如莹、戴安妮


“根本不美,枝叶茂者,未之闻也”,对于少年儿童来说也是如此。民族的文明基因,文化的根源血脉,都要靠祖国的下一代不断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国各民族精神的精粹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进步。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传承传统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加强中学阶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丰富当代中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培养良好道德品质、陶冶学生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塑造健全人格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这个时代,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的普及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就像一位妈妈在朋友圈说的:“孩子们熟悉Angelababy,却不知道李清照;王者荣耀打得很溜,却弄不清明朝有几个皇帝;是光头强的铁粉,却说不出小兵张嘎的故事……”中小学理应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但从当前现状来看,传统文化教育基础教育领域的实施效果并不好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如何去解决传统文化教育问题?这些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入思考。

本次沙龙的主持人是张金峰。她从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两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了目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在课内教学中,当下教学多局限于教材,对教材以外的相关内容涉及不多,课堂教学往往局限于讲解、背诵等“照本宣科”式教学。目前传统文化教育的主力军——语文课还存在不足,仍然是延续了“应试教育”的“实用主义”。接下来,大家紧紧围绕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的原因、方式、由谁主导以及如何走的更远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研讨,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6632233248025939268.jpg

首先,许明珠介绍了传统文化传承的政策背景。20069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2014年教育部推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也都出台了许多引导性文件。但在传统文化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资源短缺、各方面工作总体缺乏系统规划和组织协调等问题。根据目前我国中小学的传统文化的普及情况,为更好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初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需要更有针对性的从中小学教育教学规划角度去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

6632395975748893065.jpg

 其次,关于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范玉鹏认为主要涉及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一是多元文化的冲击。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西方文化对中小学生的影响犹如洪水来袭。例如以好莱坞为首的电影文化、以迪士尼为首的动漫文化以及以肯德基为首的饮食文化充斥着国内市场,不断挤压传统文化的空间。二是社会氛围的影响。受清末闭关锁国和文化大革命的双重裹挟,国人对传统文化缺乏自信,逐渐形成一种盲目崇拜国外文化的非理性表征。微观方面(以教育哲学视角来看):一是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偏重于功利价值。把学生作为一种“技术人”或“经济人”来培养,过分看重学生的考试分数,忽视受教育着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二是教育目标上的偏离,片面追求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三是教育内容上的偏废。目前中小学学校热衷于“主干”课程,缺乏传统文化教育的适当教材,现有教材中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单薄。四是教育教学方法的单一。单一教学方法采用简单的识记型教学,缺乏吸引力。就这一问题,郑如莹认为网络媒体和中小学课程设置也是重要原因,各类新式网络媒体的出现,让少年儿童对西方的外来文化盲目认同;学校设置传统文化课程较少,因此学生接受的传统文化教育很少,所以对当前中国的先进文化不感兴趣,关注度不高。苏娅也赞同应该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小学教育之中,这是一个时代发展的趋势,对一个国家的长久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277333444332392523.jpg

 戴安妮则认为,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的原因不单是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还受到体制和媒体因素的影响:一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味追求所谓“效率”,民间艺术无人传承,只因被视为落后成果,无法短期创造诱人价值。二是主流媒体未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反倒是产生消极影响,很多人引用“将军孤坟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来评述当今社会一些乱象,也从侧面很好地反映了这点。许明珠补充到,传统文化有利于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能够帮助他们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提升爱国主义精神。传统文化对中小学可以带来的巨大影响也是加强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原因。

1035827914314641046.jpg

首先是家庭方面,唐兴认为我们进行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很多时候都是从学校教育这个角度来说的。但是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还有一个必须不能忽略的点,那就是家庭教育。我们的孩子最开始接受教育的场所是在家里而非学校。我们中华民族从古代以来就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一直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它也是优秀人格养的重要场所。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古代的家族传承经验,将好的家风和家族文化代代相传。家长们应当从小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教给孩子优秀的传统礼仪习俗,同时家长们还要注重与学校和社会教育的沟通交流,例如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参与一些传统文化体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性活动,为孩子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梅诗琪也认同这一观点,她认为在家庭与社区的教育活动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参与,在社会上形成弘扬传统文化的大氛围。

其次是学校层面,马秋阳就传授内容和传递方式提出以下问题:传统文化应该由哪些课程和教师传授?应该传授哪些传统文化的内容?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如何安排好传统文化教育与其他文化课程的课程比例、时间比例?

肖惠卿认为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可以有三种方式:一、将传统文化“请”进校园,着力营造富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能为语文教学提供广阔的空间。二、立足课堂,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教师要努力激发兴趣,让学生找到成功的乐趣,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要努力让语文动起来、活起来,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三、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弘扬传统文化。引领学生亲近名著,品味经典。大凡名著,都是一个时代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根。

6632237646072450196.jpg

  张然然认为,加强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是关键。学校必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程体系,且一定要将传统文化教育和语文课区分开来。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纂、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都应该经过全面的论证,并制定与该课程配套的课程标准。2012928日,国内唯一一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正式全国发行,并且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行了隆重的教材首发式。传统文化教材应以“青少年完美人格”为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分阶段制定不同年级应掌握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深度。如小学低年级段以蒙学经典《三字经》、《千字文》等为主;初中阶段则学习《孙子兵法》、《古文观止》等经典;高年级段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她提到现阶段我国课题组专家委员根据各地省情文化,已为每个省单独研发了地区历史、文化、民俗与艺术并重的地域文化内容,但是这些教材在使用的过程中,普及度仍不够,这需要引起学校和政府注意。马秋阳则认为,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应该局限于班级授课和教材传授,还可以更加丰富。虽然现在的孩子们身处应试教育的环境,但做好传统文化教育,也可以成为一种丰富学生精神、缓解学习压力的方式。比如,现在的孩子疲于应对考试,总是发出“为什么要读书、学习”这种感慨和疑问。那么,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会提升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开启一个供他们以后深入挖掘广博知识的入口。

6632685147304396000.jpg

  梅诗琪则从更加具体的角度作了分析,她认为:在小学低年级,应以感性教育为主,培养低年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初中阶段,可以适当加深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导,将感性教育与理性思维相结合;在高中阶段,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篇幅较长的国学经典作品以及接触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和自信心。另外,她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只有融入生活,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现实意义,才能使学生真正认同和接受传统文化并践行其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她认为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场所,是主阵地。但目前校内活动实施时,很多学校只注重对知识、历史人物、故事的讲解和文章的诵读等活动,缺乏对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髓的深入探讨与发掘。这就容易形成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隔阂,并由此产生教育与生活脱节、文化与实践脱节,限制了传统文化教育作用的发挥。

6632505926911646582.jpg

另外,刘花香带着大家从师资力量的角度进行了思考,她认为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是一个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能否有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水平。由于多年来我国对传统文化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比较忽视,致使当前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养普遍不高,难以很好地承担起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任。许明珠也就师资力量这一问题谈了自己的想法,她认为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训,尤其需要做好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 。

       最后是从社会方面来讲,刘花香认为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也是中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当前,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各地应因地制宜,积极创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引导学生学习吸收先进文化,抵制腐朽落后文化。政府应积极修建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历史遗址等文化设施,使其成为学生在校外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活动中心。在城市广场、公园、街道、社区、公共场所、体育场等人口密集地段,设置标语、专栏专刊、图片、宣传画,将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诗词名段、勤勉励志的文化典故以及名家作品等以适当形式刊出,让中小学生时刻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6632381682097703151.jpg

  那么,传统文化在中小学教育中传承该由谁引导?马秋阳把传授主体分为校内和校外两方面,认为学校应该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主力军,但目前实际情况却是社会中的艺术培训机构承担着主力军的角色。基于以上情况,便引发了政府如何引导、家长如何选择等一系列问题。她结合自己的个人体会谈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接触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学校:比如思想政治课、语文课等人文课程上,通过经典著作、英雄史实、丰碑历史等的学习,认识并领略我国的民族精神、传统文化。另一重要方面是源自传统习俗和传统节日的真切体验。此外,就这一问题,梅诗琪认为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还需要社会的协助。

6632552106400028788.jpg

  刘潇华从国外对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介绍了日本传统文化教育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经验可以借鉴:第一,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的先进性。21世纪初,日本教育界开始了一系列以推进“传统与文化教育”为宗旨的研究与实践,这与日本文部科学省自1996年实施“传统文化推进项目”有所不同。日本的“传统与文化教育”的宗旨是培养能够理解、表现、交流和创造传统与文化之价值的素质,这样更能优化传统文化教育的培养。而相比较而言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比较落后。第二,“传统与文化教育”的政策保障。日本于2006年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和《教育基本法》,第一次用法律形式保障日本的传统与文化在教育中的位置。而我国在这方面虽然出台了很多政策,但是还未上升到立法的高度,政策保障还不完善。第三,“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实践。日本的课程内容由三个方面构成:有关日本人的心灵;有关衣食住以及艺术。课程内容丰富完善,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而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就显得比较单一。第四,传统文化的保存与修复。相较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日本的传承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范围更加广泛,提倡学生自由学习传统文化。通过对日本传统文化传承特点的分析,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他认为传统文化教育不应该以强制的灌输为主,而应该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去传承,使得学生愿意从心里去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6632708237048576831.jpg

  余小波老师认为,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但同时强调大家在讨论时首先必须明确,此处讨论的传统文化,特指优秀传统文化。因为全面来说传统文化中既有积极的、健康的、正能量的文化,也有消极的、不健康的、负能量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也是这样。那么,今天我们为什么特别强调要在中小学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呢?背景是什么?余老师认为,从宏观来看,至少有如下背景或原因:一,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是惟一一个拥有几千年传统文化未曾中断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二,文化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前提,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立德树人是学校的立身之本,“立德”就是确立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树人”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立德树人就是聚焦学生这个中心,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进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成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离开立德树人,学校就不能履行人才培养的任务,就失去存在的意义。三,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令人堪忧。现在许多学生对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节日很感兴趣,却对中国的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兴致索然。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状况不尽如人意。传统文化融入如何融入到中小学教育中去呢?余小波老师认为,首先是要进校园,在学校环境、设施、景观等的建设中,都应该充分考虑到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和作用;其次是要进课堂,除了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外,其他课程的教学也应结合实际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因素;最后是进头脑,进头脑是最重要的。传统文化不应该只局限于应付考试,教师应以多种方式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2599702884919046913.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98771-1139984.html

上一篇: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再思考(2017.09.29梅诗琪)
下一篇:从《反思教育》看全球教育理念的转变(2017.12.22唐兴)
收藏 IP: 202.197.10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2: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