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唱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zhouchangwan 余小波和学生们的周末沙龙

博文

小镇那年——沙枣树(2018.03.06)

已有 1763 次阅读 2018-10-2 09:48 |个人分类:湘水余波|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儿时我家门前种有一棵沙枣树,这在我们那种连排居民点还是蛮另类的。当时各家门前也会种上一些树,但多是椿树、杉树等生长较快的树种,再不就是柳树、苦楝树等,基本不会种果树,因为不是单门独院的,不好看管和打理。

      树是兄长读初中时种下来的,起初只是一棵小树苗,也不知他从哪里弄来的。树种下不久,兄长也初中毕业,就直接去县建筑公司做工去了,我和妹妹还小,家里大人们都在忙于生计,根本没有闲功夫打理它。但没几年时间,那棵小树苗不仅顽强地生存了下来,等到我读中学的时候,竟已长成碗口粗、十米来高,深褐色的树皮,乌绿色的叶子,枝叶繁茂,亭亭如盖,充满勃勃生机。

      初春时节,休眠一冬的沙枣树会逐渐苏醒过来,在阳光的妩媚下缓缓抽出细嫩的叶芽,在春风里尽情地摇曳,舒展着自己的英姿。五、六月间,枝叶中会绽开一串一串的沙枣花,花朵很小,呈四角喇叭状,外白内黄,每串沙枣花少约八、九朵,多则几十朵,在绿叶的呵护下争相开放,晚上从树下经过,会有一股淡淡的幽香袭来,沁人心脾。花朵脱落后,枝杈叶丛间会慢慢挂上一串串米粒般大小的青绿色果子。随着酷暑的消退,沙枣会逐渐变大、变得丰满,黄灿灿的,一嘟噜一嘟噜地挂满枝头,把树枝都压弯了,只要用手轻摇几下树干,地上也会落下一层沙枣。及至深秋或初冬,偶尔还会有几棵金黄色或紫红色的果子,在竿子够不着的树枝顶部闪闪发亮,随风摇曳。

      能够拥有一棵沙枣树,对儿时的我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当时,我们那栋居民平房一共有十来户人家,基本上每家都有三、四个小孩,年龄差距也不大。白天里,沙枣树的绿荫下就是我们邻里伙伴们玩闹的场所,我和这伢子、钧儿、桥儿、黑儿等一帮男孩会在树下打弹珠、滚铁环、打纸板、扔沙包、打游击等,而我妹妹她们那帮女孩子则会在树下跳橡皮筋、踢毽子、跳绳等。晚上天气炎热时,我们就会在树下架一个竹铺,再摆上几张凳子,围坐在一起听大人们讲菜花蛇、田螺姑娘、牛郎织女、哪吒闹海、蚌壳精等故事。那时还没有电视、空调之类的现代电器,酷暑的夜晚大家都在各家门外的空地里乘凉。

      那个年代物质十分匮乏,孩子们的零食小吃远没有现在这般丰富,沙枣儿算是稀罕之物了,能吃上几粒酸甜的沙枣果子还是蛮开心的。每当沙枣成熟时节,我会去邻居家找来一把木梯子架在树干上,手持家里晾衣服的长竹竿,照着树丛中果子密集的地方一阵扑打,地上就会落满厚厚的一层,多的时候可以捡拾起满满的一脸盘。也有很多时候,我们根本等不得果子完全成熟,打枣活动就开始了。其实,没有熟透的沙枣是苦涩的,但我们一帮小孩子好象并不在意,要的是一竿打去,沙枣撒落一地后,几个人一起争抢的那种感觉,沙枣树带给了我许多儿时的快乐。

      当然,也有一些“不堪”的记忆,就象沙枣儿本身的味道一样,既有苦涩,也有甜蜜。有一次,住我家前面那栋居民房的么儿未经允许,避着我偷摘了沙枣果子,我知道后找他去理论,先是争吵,后来竟随手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头向他扔去,原本只是想吓唬他的,不料正好打在他额头上,见他血流满面的样子,吓得我一溜烟地跑到外面躲了起来,很晚才敢回家。

      大概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因为城镇街道改造,我们家原来住的那栋居民房被平整后,原址上重建了一栋五层楼房,沙枣树也随之被砍掉了,儿时的玩伴们也已各奔东西。但那棵沙枣树已然种在了我的心里,我一直记得它的样子,记得沙枣花那特有的幽香和沙枣儿的苦涩和甜蜜。当然,我也记得树下那些曾与我一起嬉戏打闹过的玩伴,不知道他们现在都在哪里,是否也还记得沙枣树下我们一起度过的那些儿时光阴?

6631661501981799032.jpg

    (我家前面的那栋居民房,如今已十分破旧了,但还基本保留了原来的模样,我家住的那栋就在它后面那栋五层楼房的地方)

1424544857232886798.jpg

(沙枣树原来就种植在楼梯口附近)

1275081644519412100.jpg

(我家原来那栋居民房的后面现在已成大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98771-1138352.html

上一篇:小镇那年——阁楼声响(2018.03.06)
下一篇:在教科院2018级研究生入学典礼上的讲话(2018.09.03)
收藏 IP: 202.197.10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8: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