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溪翁张劲松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s1970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博文

凡高在三十七岁就死了

已有 4531 次阅读 2021-8-17 21:08 |个人分类:似水年华|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凡高在三十七岁就死了   

 src=http___s2.sinaimg.cn_middle_4b1f8314449b4e05f5af1&000&refer=http___s2.si.jpg

    “爱是一种正当行为,它如此强烈,如此真实,以致于要让一个正在爱的人收回自己的感情无异于夺去他的生命”。这是凡高给他的弟弟泰奥的信中的话,但凡高却死了,一个人在他喜爱的荒林间彷徨,眼含渴望生活的眼泪,呼吸着最后时刻旷野吹来的风,他扣响了扳机,在旋转的兰色星空下,倒下……,他死的时候才三十七岁,正值生命的壮年,也是他艺术天才蓬勃之时,但他,我的凡高大哥走了,他选择了死亡,选择了以死来抗议这个丑陋社会的绝笔,那些弥漫了麦田的乌鸦,久久缠绕着种地农民的噩梦终于消失了。

    凡高死的那一年,一位朋友买了他的一幅画,这是他生前唯一的价值体现,世人根本不知道他们对一位具有绝世才华的艺术大师的忽略,只能体现出社会的冷酷与丑陋。提起凡高,大家想到的是一个疯子割下耳朵仍给妓女的典故,接着可能便是一阵笑声,凡高成为疯癫的代名词,当他的画拍卖出世界最高价时,人们对钱发出了惊叫。谁还记得那个“红头发的傻瓜”呢?(《渴望生活》13页)凡高在37岁就死了,但他并不是因为已经失去了对生活的爱,虽然在这个世界上,人们回报他的往往是恨和冷漠。他母亲从小对他的冷淡和缺乏爱心。帮助凯拒绝他的爱情,把凝聚儿子心血的几百幅画丢给废品商。他的父亲严厉却不理解他的理想。而他的表姐凯拒绝他的爱情一样坚决而冰冷:“不,永远不,永远不。”凯的决然与其说象征了人生对凡高的艰难,不如说预示了时代对一为艺术大师的拒绝和抛弃的符号,象征了冷漠人间黑影。在荷兰那个村,亲人邻居一起扼杀了他对马戈特的相互慰藉,逼迫他终身离开故乡,浪迹天涯。而这个黑色的阴影一直围绕着他,从博里纳日,从埃顿,从海牙,从纽南,从巴黎,一直到阿尔的阳光,圣雷米的疯人院。噩梦总是跟随着这个与众不同的画家。贫困和孤独耗费着艺术家的心灵。作为画家的十年间,他在十一个不同的地方居住过。漂泊无定,寻找孤独,体会痛苦。“他为抵制痛苦而发挥出来的创造力,对它的绘画成就起了必不可少的推动”。(卢宾《凡高心理传记》)他没有任何绘画专业培养,但他的观察力和凝视能力无人能超越。(据卢宾《凡高心理传记》)浪迹天涯寻梦的艺术家,最终离开虚伪的巴黎社会,凡高去了阿尔。哪个使它生命灿烂的地方,阿尔的太阳照亮了艺术家的生命,温暖了一颗伤感而寂寞的心。迎着朝霞,凡高每天走在阿尔的郊外,草地、白云、星空、麦地、收割者、成了他画里的细胞跳动着,激情燃烧着伟大的天才,一幅幅精彩绝艳的作品问世了。但没有人知道,阿尔的居民只是觉得他是一个整天背着画架出去,眼里喷着火的怪物。当凡高割下耳朵后,阿尔驱逐了他。大自然给了凡高温暖,但世间的人们却容不下一位没有伤害过任何人,但把生命奉献给美丽世界的艺术孤儿。就这样,他被人们逼疯了。

    可他绝非怪异的人,看看他的《书信集》吧,你才会知道他是一位多么挚爱生命,拥抱生活的人,他的头脑极为敏锐,情绪伤感多情,他是一个具有艺术气质的性情中人。他不仅是一个画家,而是真正的艺术家,他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教育,也没有接受学院意思教育,但他长年坚持自学,他阅读广泛,文笔一流。他尤其喜爱文学。你看他说的“你知道言语描绘也是一种艺术奥妙?有时它可以揭示出沉潜的力量”。他的画恰好被赋予了这种生活的诗意,他希望用画来表现生命中的奔涌的激情和趣味。“创作的能力就是一种青春”,(《书信集》329页)但贫困与社会的不公正就像慢性毒药不断危害着凡高的艺术青春。使他在光明的白天感觉到了黑夜的漫长。时代的病态传染了艺术家的神经,对于这点,凡高清醒的意识到:“我们的疯癫病,确实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的。这纯粹是艺术家的生活方式,这也是致命的遗传所致的,这种病是有其历史源源的。”(《书信集》325页)

    历史上大多数艺术家都是与贫困相拌,凡高提出了一个历史质问:“我们能看到生活的全部吗?”艺术绝不是为仅是为了钱的价值证实,谁的画进入画廊,它应该有一个崇高的生命追求,那就是真诚的内心体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历史的尽头看见未来。诚如大师自己所言:“绘画就是要设法穿过一堵看不见的墙,这堵铁墙似乎矗立于一个人感觉到的和他所能做到的之间。”凡高可以穿越这艺术理想的高墙,但那冷漠势利的无情社会的墙他却难以通过。他三十七岁就死了,他选择了自己的结局,他毅然抛弃了这个冰冷世界。他热爱人生,正因为这样,他选择了自杀。自杀者必然是强烈的恋世者。“幻想可以消失,但高尚的人将永存”,他对人的期望消失了,他对社会的未来已经绝望。他只想做一个纯洁的人,一个“质本洁来还洁去”的艺术精灵。凡高的《书信集》你只要看了,你就会感觉真正的人生是多么伟大,韧性和对生命的忠诚贯穿了在黑暗中歌唱的艺术家。凡高在三十七岁死了,但留给了人间一丛温暖无比的向日葵。

src=http___hbimg.b0.upaiyun.com_f898db3d35c52bde7e866a7684e2d1c9dcd35e398a8b8-LG.jpg

     在这人间,他唯一的安慰是他还有一个最亲密的人,一个知音,他的弟弟泰奥。泰奥从凡高走上伟大的艺术道路那天,就相信他的哥哥的绘画天赋,在凡高家里,只有他信任他,相信他的绘画才华。真诚的关心他,从经济上帮助他,每当想到自己蹉跎岁月,一事无成是,凡高感的最大悲哀就是他辜负了弟弟的帮助。他的画没有进入商业的流程。凡高对自己的作品不甚爱惜。但泰奥却把哥哥寄给他的每一幅作品,哪怕只是一张草稿都精心整理,按时间排列收集起来。凡高的死与他感觉长年拖累弟弟的负疚之心是有关系的。他的死,在尘世间引不起一点波澜。甚至人们的茶余饭后的闲谈的上不了。真正的伤心人只有英俊而温柔的泰奥,这个完全相信他会成功的弟弟。对凡高的非同凡响的艺术才华从不怀疑。这个一直无私地默默地在经济上,精神上给予兄弟莫大帮助的弟弟,音受不了手足的失去的巨大悲痛,在几个月后也随哥哥而去了,与凡高同眠地下。人们把他们葬在一起,或许这就是凡高的时代,唯一做的一件尊重艺术家的好事。但大师已然归去。他不在向冷冷青天哀求,他在天堂的尽头架起了画架,在太阳车的光辉中宁静淡泊。

      有人说泰奥为凡高而生,又与凡高同去,泰奥是一个寂寞的伟大画家的知音。但这也使我们感到了时代的悲哀,因为知音太少,漠视、冷酷、嘲讽、贫困却伴随了这位具有天分的艺术家的一生,凡高三十七岁就死了,如流星划过大地,更向一团生命的火焰燃烧苍穹,在阿尔的天空下,那些包含了独特个性与艺术想象力的作品诞生了。《新约》哥林多前书说:“爱是一种恒久忍耐。”艺术家爱这人间,爱创造力的生命,爱故乡荷兰的风车、草地、牛羊,默默耕耘农田的农夫,麦地,永远向着太阳的向日葵、夜的星云、翻飞的蝴蝶、还有他的简陋的画室和法国南部的火红的天空。当他在烈日下舔着干燥的嘴唇,手在颤抖中迎着阳光,抒写了他的全部的爱,于是,有了今天索斯比拍卖行最贵的艺术品,他的向日葵和鸢尾花等等,可当时,艺术家却精神出了问题,他割下了自己的耳朵给了一位倡女,这是他在人生间唯一证明自己的一次行为艺术。耳朵割下,表明艺术家已经不再对人世有信任。接着,穷困潦倒的他被赶出了阿尔,最后他精神分裂了,在他清醒时,彷徨在麦田里,在黑色乌鸦翻飞的时候,在林子的尽头,他用枪结束了自己,那一年他三十七岁。凡高忍受了人们的忽视,但时代没有以宽容的态度去对待一位天才的艺术家,那时他们被叫做画匠。

     凡高在三十七岁时死了,死在法国风景如画的奥佛小镇。躺在人间的青绿的芳草地上。那天,是1890年7月27日,是个星期日。开枪后,他还活了一天多。彻夜抽烟斗。他对赶来的弟弟说:“不要哭,我这样做事是为了大家好。”二十九日凌晨,画家真的走了。奥佛美丽的夜空,夏荷正放,白云悠悠。似水流梦,时间是真正的评判师,艺术家的价值早已经被世人接受,凡高作为一个伟大的画家已经被公认,每个到荷兰的人可能都会去看一看凡高博物馆里的那些艺术珍品,但有谁会想到,不少作品在岁月的风尘中,曾被玷污轻视,甚至有一幅作品是被人当茅厕的垫板的。凡高是个至情至性,貌寝勤奋的纯粹的农民画家。他的画是非常纯真的。他的伟大和被庸众蔑视,原因都在于此。但是今天,当凡高早早离开以后。他的画又成为圣典。无论是荷兰、法国、比利时、英国,我想,那些凡高曾经待地方,现在都成了旅游与艺术朝圣者的地方。美国人欧文斯通沿着画家的足迹,追踪了凡高的短暂的一生,写下了《渴望生活》这本凡高的传记,给后世留下了这位“疯狂”艺术家的记录,他还翻译了凡高日记,我们今天能够重新认识凡高,应该感谢斯通的功绩。历史狂沙卷走了那些时尚东西,但凡高却愈来愈高大,凡是真诚热爱艺术的人,都在以他为榜样,在艺术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虽然今天的艺术家依然生活在文化堕落的年代,生活在如此势力的环境中,有多少有才华的年轻人因为没有通过英语考试和政治考试而失去了名师的指导。但真的艺术只在自己的对生命的永恒的爱中诞生。就像凡高离开喧嚣的巴黎,走到阿尔,融进灿烂的阳光中,可敢于面对光明的人还有吗?凡高死了,但精神永存。

 src=http___image5.92bizhi.com_unclassified_unclassified--239_29-1024x640.jpg&r.jpg

研究凡高重要书目:

 《渴望生活》美国人欧文斯通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刘明毅译

 《凡高自传——凡高书信选》欧文斯通编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1

《凡高心理传记》美国  卢宾  文汇出版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97716-1300242.html

上一篇:那些年与熊昉兄清谈雨露的时光
下一篇:古琴家吴若杰逸事
收藏 IP: 202.101.72.*| 热度|

2 郑永军 段含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0: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