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申明,这个文章是我的深耕药学方面基础研究的15年的对这个行业的一点思考,有点像独孤求败最后无欲无求,留下重剑,消失于江湖。
所谓,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当然作为一个科研小人物,就是吹吹牛,你别当真,当真你就输了。
2007年我刚接触科研,我那会就是研究一些小分子化合物对肌球蛋白磷酸化的影响,从鸡胗里面提取纯化到肌球蛋白与其激酶,然后孵育小分子化合物,检测肌球蛋白磷酸化的变化,一做做了六七年。
后来不知什么时候,科研方向突然大变样,我听隔壁大牛实验室学生答辩的时候,他们的研究内容是真的非常丰富,从动物到细胞到分子层面,研究方法涉及流式WBELISAPCR,一排排的免疫荧光美如画。我深深震撼,因为,可能他们的任何一点一个小部分的研究内容就是我研究生三年的工作总和。
可惜,生物医药领域的内卷不允许我们继续坐冷板凳,只研究自己那点东西,跟不上主流,获取科研经费的机会几乎没有了。没有科研经费,一个课题组就宣布要解散了。我有时候会想,我的师爷,也就是我导师的导师,他一辈子就研究MYOSIN和MLCK,还好他是日本的full professor,如果在我们这,也许教授的位置都保不住了。
这场生物医药领域的内卷还在进行,国内的破五唯,破“唯SCI”,课题组的组长都高呼发大论文的口号。但是我们发现,大论文真的是非常难中。
当今的科研论文,尤其是高水平的论文,简而言之都有以下几个特点:
Idea基本是相关领域内关注的科学问题(比如铜死亡),虽然不见得每一个都是0到1的创新,但是基本都是围绕时髦科学问题来开展的。
作者不是一般人。
研究内容丰富成马,正反论证,各种补救,你想不到的人家想到了,你没想到的,人家也想到了。
最时髦的方法学大概率有。
写作和制图惊人,美艳无比,据说这部分已经工业化了。画个重点:以后的视频协助论文展示可能是一个新的必然的方向。
高水平的论文这几个特点,如果想面面俱到,其实非常困难,需要实验室具有深厚的研究基础、流畅的配合模式和大量的时间。
除此之外,最难的还是一个好的想法,这种想法是基于该实验室在该领域多年的研究基础来产生的。
对于临床医生而言,发表高水平论文所面临的困难就更大了。讲了这么多,我是希望大家了解下科研的前世今生,发展到今天,科研变成什么样子了,然后呢,我想给临床医生出一个主意,可以发大论文的好主意,而且十分适合大家。
这个办法就是:收到患者的组织(提醒:必须做好伦理报备!),比如,实体肿瘤,内窥镜标本等,你能收到足够的有质量的标本,剩下的就是和一个大老板合作,你大概率能拿到一个并列核心作者的位置。
从生物医药领域研究而言,采用患者标本作为研究对象非常有意义,研究论文也十分容易被好的期刊所接受,因此临床医生可以拿到一手的标本成了一个重要的相对简单的通向高分论文的绝佳限速步骤,简单分析下几点原因:
科研的终极目的还是服务于揭露人类疾病发病机制和诊疗方案,而你的实验对象是人,这就是非常重要,也是各大期刊十分看重的。
组学的发展,尤其是多组学的出现,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采用多组学来进行疾病发病机制探索的时候,患者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其意义十分重大,远大于动物。
组学研究已经基本商业化,研究思路甚至都已经模式化,收集标本,选择好的可靠的组学服务公司,科研人员相对付出的精力大大缩减,这是不缺钱的老板非常愿意看到的。
如今,老板不缺钱,收集临床样本,单细胞测序、空间蛋白组、空间转录组,层出不穷的组学方案,研究结果基本都是属于打开黑匣子的研究,看看里面有什么,也容易被其他相关人员引用,这是各大杂志社非常喜欢的。
因此采用患者组织去做相关测序研究可能是最简单最粗暴的发高分思路了。
一线的临床人,我说的明白了吗?
作者:林教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那个林教头。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5: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