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学编辑isechina的官方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sechina

博文

美国规定所有由纳税人资助的研究必须开放获取

已有 1955 次阅读 2022-12-2 13:33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编者按:8月中旬,美国宣布了一项关于开放获取(OA)的最新政策指导,这将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幅扩大公众对科学的获取。根据该指南,所有美国联邦机构都必须制定政策和计划,以便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都可以立即免费获取他们所资助的研究产生的经过同行评审的刊物和数据。美国总统拜登的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OSTP)表示,这些政策需要在2025年底前落实到位。

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新的指导意见建立在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办公室于2013年发布的一份文件之上。然而,该文件只适用于最大的资助机构,且允许在12个月内延迟或禁止出版。现在我们看到,OA从本世纪初开始的长期努力向前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以开放对世界研究的获取。我们可以预期,它将成为全球更多政策变化的催化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2021年通过的Open Science Recommendation(OSTP)的新指南强调,其主要意图是让美国公众能够立即获取由其税收资助的研究。得益于开放上述研究的条件,全世界的公众都将受益。

一个带有偏见的系统

公共资助的研究理应为开放获取。但对于大多数已发表的研究来说,情况并非如此。要想改变这一制度是具有挑战性的,这主要是因为学术出版被少数高利润和强大的出版商所主导。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紧急情况,充分证明OA对公众和学术界都尤为重要。即使是资金充裕的高校的学者,也大多只能获取其机构所订阅的期刊。据不完全统计,去年约有200万篇科研文章被发表。而高校以外的群众,都必须为获取付费。

正如新指南所指出的,这种缺乏公众访问的情况导致了“歧视和结构性的不平等......(这)使一些社区无法从科技进步中获得回报”。此外,缺乏获取途径导致了公众对研究的不信任。即将落实的OSTP倡议强调,未来的政策应该支持科研诚信,以提高公众对科学的信任。

COVID-19不是第一个急速发生的全球紧急情况(global emergency),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例如,医生无法获得关于埃博拉(Ebola)病毒的研究,可能直接导致了2015年西非的埃博拉疫情。在COVID-19的早期阶段,白宫带头呼吁出版商将COVID-19的出版物向所有人开放。大多数出版商响应了,这一呼吁催生了CORD-19数据库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公开论文数据库之一。

但并不是所有这些COVID-19的论文都将永久开放,因为一些出版商对它们的可及性提出了条件。随着目前猴痘(monkeypox)的传播,我们有可能面临另一个全球紧急情况。今年8月,白宫再次呼吁出版商开放相关研究。OSTP的指导意见最终将意味着,至少对于美国联邦资助的研究而言,政府不得不反复呼吁出版商开放研究的时代已经过去。

澳大利亚的情况

澳大利亚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OA途径。NHMRC和ARC这两个国家研究资助机构,制定的政策与2013年美国的12个月禁止出版期的指南类似。去年,NHMRC就立即开放获取政策进行了咨询。所有的澳大利亚高校都通过资料库提供对其研究的获取。近期,澳大利亚大学图书馆员委员会(the Council of Australian University Librarians)与出版商谈判达成了一些合作性的OA协议。澳大利亚首席科学家Cathy Foley也在考虑建立一个OA的全国性模式。接下来,也许正如预期的那样,一些较大的出版商已经在争取更多的资金来支持这项政策。期待未来能看到对出版业创新的财政支持,并认识到我们需要多样化的方法来支持一个有利于所有人的学术出版系统。

撰文: Virginia Barbour

参考文献:

https://theconversation.com/the-us-has-ruled-all-taxpayer-funded-research-must-be-free-to-read-whats-the-benefit-of-open-access-18946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87871-1366226.html

上一篇:关注ScienceOpen材料科学研究
下一篇:适合临床医生的发高分论文的绝世武学
收藏 IP: 114.219.2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9: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