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著作的引言部分相似、枯燥,着实令人震惊。糟糕的是读者必须费力读完的沉闷的文章,而是失去了抓住思想和影响思维的机会。 向讲故事的人学习一些技巧可能会让你写出更吸引人的文章。
文章的开头三个部分,一般会让我不由自主地跳过:一系列定义;描述一种疾病的全球负担;并参考许多政治宣言(最常见的是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所有这些都是开始一篇文章的正常方式,但我怀疑它们的普遍性导致许多读者放弃阅读。
许多人会喜欢一篇吸引人并能激发灵感的文章。
威尔•斯托尔(Will Storr)的新书《The Science of Storytelling》很好地描述了吸引读者注意力的东西,并将他的建议与我们大脑的工作原理联系起来,令人印象深刻。他解释说,大多数故事都是从吸引读者注意力的变化开始的,而好奇心可以被人们想通过阅读来填补信息空白所激发。他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虽然斯托尔的书侧重于写小说,但他关于如何开始一个故事的建议可以应用到学术写作中,这让我想起了PLOS Medicine发表的一篇关于道路交通事故的文章(Why Aren't We Listening Yet? A Decade of Road Safety Begins Quietly)。这篇文章有一段关于全球道路交通事故负担的标准段落,随后写到世界卫生组织道路安全行动十年的一些事情。但文章开始部分描述了作者个人的亲身损失经历。在我第一次读这个文章的六年后,它仍然会在我心中激起一种情感的反应。
显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会以一个深刻的个人故事开头,我也不会鼓励读者尝试虚构戏剧性的开头。大多数编辑通常不鼓励这样做,因为学术文章应该是实事求是的,而不是情绪化的。那么,作者应该如何对待那些平淡无奇的学术作品呢?
Alison Tonks为 BMJ编辑过数百篇社论,她建议作者“开门见山,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我们应该关心,我们应该做什么,所有这些都在前几段。”一个吸引眼球的标题和开门见山会有所帮助。
Alison推荐最近的两篇社论,一篇关于气候变化,另一篇关于新的高血压指南。他们都遵循威尔·斯托尔的建议,通过描述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来开始一个故事。这两篇介绍都不华丽,但都像是描述相关变化的故事开头,而不是百科全书中的条目:
“In March,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schoolchildren in 2000 cities from 123 countries left school to call for action on climate change.(今年3月,来自123个国家的2000个城市的数十万学生离开学校,呼吁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The UK’s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 (NICE) has launched an updated draft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in adults.”(英国国家健康与保健卓越研究所(NICE)发布了一份最新的成人高血压诊断和管理指南草案。)
这两篇文章也通过提供一个信息缺口来邀请我们继续阅读。我们能从学生身上学到什么?指导方针有什么问题?但这两篇文章都没有使用直白的问题,也没有列出文章将要涉及的所有内容:
“Health professionals and their organisations must support and learn from the schoolchildren’s action…”(卫生专业人员和他们的组织必须支持并从学生的行动中学习……)
“The new draft NICE guidance has at least three serious problems.”(新的NICE指南草案至少存在三个严重问题。)
这些作者在文章的前几段使用讲故事的技巧来吸引读者。如果你发现自己下意识地写了一个标准式的开头,不要绝望。让读者理解文章中的重要信息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您可能希望在文章的稍后部分包含这些信息。
我的建议是,引言是为了吸引和定位读者,让他们继续阅读。如果你给读者讲一个好故事,而不是强迫他们阅读参考手册,他们更有可能被吸引。
作者:Paul J. Simpson
国际科学编辑ISE给大家的小建议:虽然引言是论文的第一个部分,但不一定一开始就写。你可以在写完论文的其他部分之后再来写,或是写完之后再回头修改这个部分。
参考文献:
https://blogs.bmj.com/bmj/2019/07/17/paul-simpson-why-are-the-intros-to-academic-articles-so-boring/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6 10: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