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中的心理与行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lphaDa 研究兴趣:科研中的心理与行为,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社会心理与治理。

博文

教学相长

已有 3450 次阅读 2018-10-26 20:33 |个人分类:生活随想|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从今天接的几个新咨询案例来看,现在的00后的孩子,都没有受过什么苦。什么也都是家长安排好,听话,他们中成绩好的,考到了985高校,但是有一部分会没有自己的喜好,没有主见,也非常的脆弱,喜欢从周围人正向的评价中找到自己。对负性的、不喜欢的、不以他为中心的交际,定义为无效社交。懂得多,讲究多,策略攻略也多。但就是韧劲不足。离开了家,他们开始出现怪病。因为环境改变了,周围的人也变成佼佼者。他们自带光环,不亮了。因为大家都有一个光环。然而,他们需要周围人给正向评价才能找到自己(自我认同),这是很要命的。谁会天天看到你的长处?因为要分书院,从新选专业,都得从同一起跑线做起。今天有一个孩子,小伙子很帅,但是觉得日子没有意义。这种无意义感,是很可怕的,这是抑郁的前奏。


说点其它的:自己在帮助来访者的过程中,也感觉到,这会让自己变得更专业,提升了自己的能力。这也是陶然老师喜欢和学生在一起的原因,教学相长。陶然老师说,能够感受到师生互动带来的快乐,教会学生“玩”,自己才有“玩伴”。从工作中找到乐趣,工作能够和自己深层的志趣结合起来,就有劲了。这应该就是初心,从事研究或者是一份工作的初心。当然我们还得学会守住这份初心。这个建立和守的过程,就是人与人互动,人与专业互动,加上时间沉淀的过程。


在陶然老师那里的能感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他对分数傅里叶变换的痴迷,正在感染着他的学生。当然,也在感染着我。让我异想天开,产生“如果我从大一认真听,估计就会改做分数域信号的冲动”。我觉得听他的课,有劲,虽然我听不懂。我只是在观察,为后期的访谈积累素材。当然,这种冲动是延续到把自己的题继续做下去,坚定这个题目。现在摇摆的,令自己没有信心的,是担心量化研究时取不到足够的样本。但和陶老师交流的过程,我感受到,学术做得棒、有内涵的教授,都是热情的,也就能得到更多导师的支持了。


让更多的研究生喜欢自己的研究,找到志趣,学业-生活自然更和谐。欢迎有经验的老师留言,很期望听到您的见地。如果能接受我的电话访谈,我相信那是我的造化,和“猿粪”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83728-1142970.html

上一篇:你只是迷失了
下一篇:竞赛被淘汰,不是永远的失败
收藏 IP: 211.68.2.*| 热度|

1 孙杨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5: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