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土著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hliu 理论物理博士,湖南大学教授。

博文

辨析杨振宁先生论艺术之美时的“无我”和“有我” 精选

已有 12655 次阅读 2016-6-26 13:28 |个人分类:拾穗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杨振宁, 王国维, 无我, 有我

2015418杨振宁先生在中国美术馆“大师讲大美”学术讲坛系列讲座中,以“美在科学与艺术中的异同”为题目发表了演讲,然后花了一个多小时回答听众的提问。这个讲演的前半部分在很多场合讲过,但是后半部分的内容基本上是第一次出现。尽管这个演讲已经发表在《中国美术馆》2015年第三期。今天才从“知识分子”公众微信号中读到这个演讲。


第二部分一开始,提到科学中的美是无我的美,艺术中的美是有我的美。而且杨先生自认为这个无我有我的概念沿用的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定义。不过,很明显,杨先生这里用的是普罗大众的理解,和王国维用法刚好相反!

下面是第二部分的开头部分。

————————

接下来,我们讨论艺术中的美。

物理学的发展历经了几个明确的阶段,而艺术不然。事实上人类对艺术的了解远远早于对科学的了解。比如说在三千多年以前,商朝的金属铸造师们就已经具备了非常好的艺术感。这是商朝的一个小犀牛形青铜器,现保存在美国旧金山博物馆里,是镇馆之宝。据说它是由巴黎的一个大古董贩子C.T.Loo于20世纪40年代卖到美国的,当时只卖了五万美金,今天当然是无价之宝。

小犀牛形青铜器,现存美国旧金山博物馆

这是商朝的另外一个青铜器,叫做觚,现保存在于美国华盛顿的Freer博物馆里。Freer是一个有钱人,他在20世纪初到北京买了很多铜器,这个觚是其中的一个。Freer博物馆是美国所有博物馆中收藏中国古文物最丰富的一个。


       青铜觚,现存美国华盛顿的Freer博物馆

青铜器的制造师们或许不懂甲骨文,更不懂艺术理论,可是他们对美的感受已经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这个“小犀牛”和这个铜觚都很美,可是有不同的美法,让我们分析一下。

“小犀牛”是童稚型的,铜觚是思考型的;“小犀牛”体现出直觉的美,铜觚是抽象的美;“小犀牛”的美是“形似”的美,铜觚是“神似”的美。它们显示,艺术中的美离不开人类,这与科学中的终极的美不同。

我刚才讲了,科学里的终极的美是客观的,没有人类的时候就已经有这些美了。可是没有人类就没有艺术,也就没有艺术中的美。换句话说,科学中的美是“无我”的美,艺术中的美是“有我”的美。

大家知道,这个“无我”和“有我”的概念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的,很有名。王国维拿它来描述诗词的意境,我想也可以拿来分辨科学中的美和艺术中的美的基本不同点。

————————

辨    析

  杨先生的“无我”之美指的是,对客观对象忠实表达已达惟妙惟肖的程度;而“有我”则是人类的创造,是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尽管杨先生的意思很明确,他的说法也符合科学家对科学美与艺术美的理解,但是他用到的“无我”和“有我”和王国维对“无我”和“有我”的定义正好相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曰:“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无我之境不是作品不带任何主观感情及个性特征,而是指审美主体与外物无利害关系,审美时浑然忘我,沉浸在外物中,以至于与物俱化。如“采菊东蘺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所以,无我之境指的是我在物中、完全不是“独立寒秋”。

有我之境不是指感情强烈、个性鲜明的创造,而是说主体曾经有深刻感动,以至于外物触动时,将主体的意志外化,“由动之静时得之”感悟。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起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杨先生对科学美与艺术美的见解非常深入和通透,很多横向比较也是独具慧眼。这里的“科学中的美是‘无我’的美,艺术中的美是‘有我’的美”,是一个对主客观的分类,不是王国维使用过的“无我”和“有我”。

_____________

“杨学”系列

1,研读杨振宁先生复旦谈话记录与“杨学”之创立(“杨学”第一篇)

2,杨振宁先生惊人一变(“杨学”第二篇)

3,杨振宁先生论物理创造的诗性体验 (“杨学”第三篇)

4,杨振宁8月6日中美物理教育高层论坛上的讲话("杨学"第四篇)

5,杨振宁先生高调质疑标准模型("杨学"第五篇)

6,杨振宁先生之被困与非困("杨学"第六篇)

7,中、远距离上的一些物理学问题 ("杨学"第七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77-986899.html

上一篇:中、远距离上的一些物理学问题 ("杨学"第七篇)
下一篇:“斗酒取一醉,孤琴为君弹” ---- 推荐乐曲九章致节日快乐的你!
收藏 IP: 49.123.107.*| 热度|

37 庄世宇 史晓雷 姬扬 张云 朱晓刚 武夷山 戴德昌 李颖业 汪育才 杨正瓴 黄永义 许培扬 王春艳 陈小润 应行仁 王伟 李学宽 尤明庆 王志坚 董全 关燕清 侯吉旋 李土荣 程少堂 平果 姜校林 sunyang86 bridgeneer ZeroK physicism wangshoujiang3 shenlu Anticommutator zjzhaokeqin dulizhi95 shootstraight ericmape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17: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