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很多物理学家其实不在物理行当之内,悲哀!
有一种不太好玩的文化,正在损伤我们研究生培养的根基。一些导师鼓励学生滥用商用软件进行物理学“研究”,千篇一律炮制看上去差不多的论文。后果是:论文多,课题多,奖励多,出路好!“三多一好”!皆大欢喜!
至于物理机制,也交给了商用软件。老师和学生都不懂商用软件的物理原理,也不懂商用软件的适用范围。
很多年前,向涛院士指出:这种现象在材料科学领域更加突出。
不过,材料科学领域用一点商用软件还是可以理解。如果拿到了一个实验结果,需要初步说明一点物理机制,而已有的商用软件给出的结果差不离,那么,材料科学家的任务就完成了。如果还能确认有些细节上还不太符合,那就非常优秀。进一步的挖掘,是物理学家的任务。
2012年,陈鸿教授提到,同济大学物理院曾经在变介质光纤中进行过光传输的实验,发现实验结果和一个通用的软件的结果不怎么符合。仔细检查软件,发现它们在两个介质的连接处,没有考虑光的相位一个类似于Berry相位的改变。当对软件作了这个修改之后,结果才和实验相符。
这才是物理学家应该做的事情!
二,中国理论物理研究生的微分几何训练已经落后
“三多一好”是就是学术GDP。追求“三多一好”,使得学生根本不在基础上着力。例如,微分几何往往不在我国理论物理研究生培养的必修课程中。很多理论物理的学生,缺乏微分几何的基本知识。
今天查看现代物理中的几何方法国际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metric Methods in Modern Physics),三个排行榜上,来自华人物理学界的声音实在太微弱了。
1,Most Recent排行榜,共18篇论文。除了我们一家外(第三),物理界的华人就只有哈佛大学物理系和数学系的博士后Lin Hai。
2,Most Read排行榜,共18篇论文,只有我们一家(第四)。
3,Most Cited排行榜,共18篇论文,也只有我们一家(倒数第二)。
请看陈省身,杨振宁,丘成桐等人的成就,就知道华人具有几何学的优势。或者说,华人个个天生都是潜在的几何学家。但是,今天国内的理论物理学界的研究生,已经并不看好自己的这份优势。
三,微分几何是物理学和数学的“诗经”部分
懂一点微分几何,即使不能立即有用,人生也会有所不同。物理学家需要懂得一点“言外之味,弦外之响”!
——————
推荐评论
[7]caozexian 2015-3-913:45
全慧兄
微分几何不在我国理论物理研究生培养计划之内,那温度计的原理与设计在我国哪所学校的本科或研究生物理课程里呢?
这个地方缺乏的,不是具体的哪门课,而是缺乏对科学最起码的敬畏。
当满大街都晃悠着不懂物理的物理学家时,我们这些人如何劝孩子们沉下心去一点一点地去学习?
唉!!
(博主注:caozexian即曹则贤教授。一位智力、精力双过剩者,一位正常的天才。自“老邪”离开后,则兄贤来科学网的频率突然提高。
第一次遇见,在CCAST,2007年。他给了一个报告,表明他懂欧洲的几乎所有语言,含希腊语。一共听过他三个报告(分别在CCAST(孙昌璞教授主办,我也是报告人之一),北京大学(赵凯华先生八十寿辰庆祝会,我是受邀人之一),湖南大学(我邀请他和他师妹一起访问湖大))。他作报告时有个特点:有点忘情!也就是他做报告半对听众半对自己。恍若“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12]张江敏 2015-3-9 14:54
有次我的大老板问,你们中国的大学都开量子力学吗?我面试一个发了十来篇文章的研究生,发现他不知道自旋这个概念。
(博主注:唉!!)
[16]ccsulinqi 2015-3-916:36
为刘老师点赞,副标题“一,很多物理学家其实不在物理行当之内,悲哀!”戳到痛处,也非常羡慕您能做物理的问题。我的工作完全仰仗商业软件时,推公式—不会,做实验—没钱,编程—费力不讨好!更尴尬的是:当我们算出一个自己觉得还蛮有意思的结果时,推公式的说,你这个没有物理意义;做实验的说,这个结构要是能做出来,我就能去奖了;关注应用的说,你们整天算的这玩意儿有啥用。。。。别的领域是不是这样我也不懂,但是我们follow的工作,也有PRL,最近的一篇,国内某军事院校发的PRX,也是主要靠软件出结果。就金板上挖三个缝的事情,咋没做实验呢?PRX回答:沟太深,挖不出来!上本科的时候学的EE,老师说人家国外的EE才不做我们这些接线,开关的工作。到了物理系才知道,原来国外的EE在倒腾这些玩意儿。。。。所以刘老师,您说这种情况咋出物理呢?
(博主注:少年时就要注意区分皮相和风骨。用皮相对付你的周遭,否者你活不下去;用风骨对待一流的对手,否则你就永远在这个行当之外。)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7: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