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接连听了两个关于大山楂丸的故事,就对其产生了点兴趣,想买来尝尝看。其一是相声名家李金斗小时候正赶上国家经济困难,配给的粮食不够,到月末粮食吃完了怎么办呢?他就和几个小伙伴去他们单位的医保单位同仁堂找一位张(?)姓大夫,那大夫看到这些孩子就心疼啊,就给他们开些大山楂丸之类的药丸吃。另一个是北京电台某主持人在节目里说她把大山楂丸当零食吃,而且从节目互动看,好像有不少人也这样。另外,节目里还提到这个11块一盒。
于是,我就带了二十多块去了附近一个同仁堂药店。进门见两服务员在忙着,就不特定地问有大山楂丸没。其中一位似是在整理药品的服务员答了声有,但仍在忙着。这时另一位在柜台里似是写单子的服务员这时抬起头来问我要什么,我就走过去又重复了一遍,“有大山楂丸吗?”说话间另有一位顾客来买药。她准备去拿药时,之前那位服务员正好在她旁边,就说我接这个吧。然后跟我说,“有,山楂内消丸,要几盒?”,我说要两盒。顺便说一句,我对中药完全不了解,以为这个山楂内消丸就是大山楂丸。在她准备写单子时,我鬼使神差地问了句,
“一盒多少钱?”
“二十五”
惊讶,“咦?不是十块钱一盒吗?”
“那是另一种,这个更好吃。”
“哦,我带的钱不够,就够买那个两盒的。”
“那就买这个一盒吧。”
犹豫了下,“算了,还是买那个吧,先尝尝看。”
那服务员小声重复了下,“先尝尝看”。然后去柜台另一边拿了两盒出来。我定睛一看,正是“大山楂丸”(原来真有此物,呵呵)。买了两盒,一盒十一。
事后察觉,那服务员是在利用她的专业知识来向我推销高价药。如果之前我没听说过这个大山楂丸的价格且没多嘴问句的话,我就把那个贵的多的山楂内消丸当大山楂丸给买回来了。如非这样,我也不会察觉到她在“忽悠”我。可我察觉了除了发发牢骚又能如何?以后不去他们店里买药吗?先不说我们附近我没注意到有什么中药店,就是有,焉知其售货员不也一样忽悠你?
医疗与医药都是专业要求很高的职业,当你去看病时,你其实除了任由医生摆布外没什么选择,只能从其态度及最后诊疗结果来判断医生好坏。当医生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决定忽悠你时,你可能不仅会全不知情,还对其感激涕零。前段时间,有个同学在总参总医院看病,住了快两周,觉得没什么好转,主治医生也没说出个道道来,就想出院,提前跟医生打了招呼,结果医生忘了跟护士说,护士照常配药,待到往常打点滴时,护士来了,病人坚持不打,然后医生来了,说她肝肾功能不好,这药是保肝的,还是打了好。她呢?坚持不打。还去看那输液瓶上的标识,看成分,然后让我查。一查,那就是一种消炎药,与“保肝”一点关系没有。更令人气愤的是,那瓶药居然被那医生“推销”给了另一个病人,据说当时说的那个叫“天花乱坠”。
医者仁心,本应是医生的基本素养。可我们看到很多时候并不是这样。病人,做为一个非专业人士,为了不把小病看成大病,起码不花很多的冤枉钱,只能“去大医院,找名医”,结果就是大医院人满为患,而区县医院门可罗雀。目前的破局之道好像是让大医院开分院、允许医生走穴,以及大小医院结对共建等扩展大医院影响力、让大医院带动小医院发展以提高总体医疗水平的方法。我觉得这些手段有点类似于摊薄优质资源的意思。说实话,怎么改革,我也没啥想法。只是觉得似乎应该在医生护士培养阶段就抓起,培养其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出更多的有道德有技术的“好医生”。再一个估计就是加强监管了,最好能培养一些独立的第三方医疗检测机构,在医患发生矛盾时能给出公正、专业的检测报告,估计会很有助于医患矛盾的解决。医疗是关乎人性命的行业,或许让其从业者成为收入高、受尊敬的一类人,会是个好主意。
最近还有个新闻说是有几个诈骗犯在给老人们“上课”后推销其“保健品”,将几十元的蜂蜜卖到1800多。受骗老人估计在百位以上。据有位老人的子女说,老人们就像被洗脑了似的,不让买还跟子女急。老人们在警方赶到后才意识到受骗了。本来,随着阅历的增加,人的经验会更丰富,眼光会更毒辣。老年应是人一生中最睿智的时期。但为何老人屡屡沦为诈骗案中的受害者呢?个人觉得,这可能是因为老人阅历丰富,更清楚自己的局限,故更谨慎,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就不乱说,更容易相信“专业人士”,当他们认定你值得信赖后,就会相信你的“专业建议”并采取行动。
可以这么说,当别人利用专业知识(也有可能是在假装专业)欺骗你时,你除了扭头走开外,只能变得专业些以求少受些损失。
现在,虚假很多,你要在社会上生存,就得让自己在各方面都尽量变得专业,这就是现实!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8: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