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谈高考改革
对于国家发展来说,人才是关键。只要有了人才,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输送人才的重任。
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满足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国的教育需进行脱胎换骨式的蜕变。这场蜕变以“知识传授型教育”向“能力培养型教育”的转变为特征,这种蜕变将成为我国几千年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和分水岭。
高考,作为基础教育变革的指挥棒,虽然一直在进行改革,但迄今改革的力度尚不够,仍未跳出“以书本知识为主”的圈子,仍属于“知识型高考”。这种高考不可避免地要“唯分数”,与“能力培养型教育”的目标也不相匹配,应当废除,并寻找更好的方式取而代之。
1. 为什么要废除知识型高考?
知识型高考以书本知识的考试成绩论英雄。考试成绩高,就能进名校,就能找到好工作。因此高考实际上起了人才评价、选拔的作用,高分数=优秀,一考定出身,一考定终身。但用学习成绩评价人才,靠谱吗?学习成绩能反映什么呢?下面就分析一下。
学习成绩的影响因素是勤奋和智力,其中勤奋绝对是主要的。爱迪生说过,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智力分布其实也符合“二八定律”或正态分布理论,即80%的人的智力是差不多的,只有10%的人智力极好,10%的人智力极差。
可见,考试成绩反映的主要是努力程度而不是智力,更确切地说是刷题量。“题海战术”为什么对于高考特别有效?原因有二:
(1)题做多了,各种公式等知识点就会记得滚瓜烂熟,解题时很容易联想到能解这道题的各个公式,自然就很容易找到答案;
(2)题做多了,就能复习到与高考试卷类似的题型,自然就会解了。
以上两点正是“考试工厂”能提高高考成绩的关键。同一个人,只要以上两点做到了,其高考成绩就能大幅提高。
所以,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考试成绩反映的不是智力,不是发展潜力,只是努力程度而已。不过,这种努力是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的重压下逼出来的,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不是自愿的。一旦压力消失,这种努力也会随之消失。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学习是压抑的,是痛苦的,是备受煎熬的(家长也跟着经历这种痛苦)。所以,学生们高中毕业时就有突然解脱的感觉。很多学生通过疯狂撕书来发泄心中的压抑,可见他们对学习是多么痛恨。学习从来没有让他们快乐过,他们对于学习从来没有发自内心地“爱”过。
很多学生一进入大学,就顿感失去了压力,同时也失去了人生的努力方向和动力,整天迷迷茫茫,浑浑噩噩,“60分万岁”的现象十分普遍,挂科的人很多。需知,那些挂科的人可曾经是高考尖子。在中学里考试行,到了大学怎么就不行了呢?因为没有动力了,学习不是情愿的。
如果到了大学不努力了,其学习成绩就会下滑;如果工作后不努力了,其优秀就会消失。绝大部分当年的高考状元后来并没有成为工作中的状元,也说明高考成绩不能准确评价人才,尤其是其潜力。
在中学里刻苦学习的知识呢?经验表明:如果高考的知识后来不用了,很快会忘掉,无论当时记得有多么熟,学了白学,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
知识型高考最大的害处是必然导致知识灌输型教育。知识灌输型教育的本质是“唯知识”和“唯分数”。这种指挥棒下,学生从小到大的全部精力几乎都用在了课本知识学习上,忽视了其他更重要方面的锻炼。“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是这种状况的真实写照。一切为了最终的高考,认为凡是与学习无关、与考试成绩无关的事,都是浪费时间。结果,这种高考催生了大量高分低能、应用能力和自理能力弱的“书呆子”。
因此,知识型高考不但没有考察到学生的本质,还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这么说来,高考成绩有什么用呢?高考成绩有什么资格定学生的出身和终身呢?这种“知识型高考”不应当废除吗?
2. 如果高考,该考什么?
高考作为指挥棒,应该把学生引向正确的努力方向。高考该考什么?---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就考什么;成功人士应具备什么条件就考什么。
一个人要成为栋梁之才,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包括:品德、健康、能力、知识,其中能力是关键。关于知识,已经有了成熟的考核方法,即现行的高考。品德、健康和能力该怎么考核呢?这四个方面的权重该怎么赋值呢?
建议:品德占15%,健康占15%,能力占50%,知识占20%。
(1)品德如何评价?
品德应该包括:①是否有爱心(爱国、爱家人、爱他人、爱自己、爱动物);②是否遵纪守法;③是否乐于助人;④是否拾金不昧;⑤其他。做好事,得正分;做坏事,得负分。至于好事得多少分,坏事得多少分,可具体研究决定。总之,鼓励学生做好事,不做坏事。
品德需长期观察才能了解,“日久见人心”。如何评价呢?可由同班同学和老师给每个人打分。每年评一次,从6年级到12年级的平均分作为该学生的品德分。如何保证公正公平呢?每名同学给其他同学打分时,可规定90分以上的不超过30%,自己不给自己打分。每名教师给每位同学打分时,90分以上的也不超过30%。然后,去掉10%的最高分和10%的最低分,取平均分作为该同学的品德分。每位学生和教师的打分要存档(或存入电脑系统),备查。
(2)健康如何评价?
健康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前者可占健康成绩的60%,后者可占40%。
身体素质可用长跑、踢毽子、跳绳这三项来评价。长跑考验耐力和健康状况,踢毽子和跳绳考验灵活性。这三种运动在众目睽睽下完成,不容易作假。长跑占体育总成绩的50%,踢毽子占25%,跳绳占25%。
长跑可选1500m或3000m,根据用时来计算成绩,并用适当的公式转换成分数。
踢毽子计算不间断踢的个数,并用适当的公式转换成分数。
跳绳按1分钟内跳的次数计算成绩,并用适当的公式转换成分数。
三项成绩综合后作为身体素质总成绩。
身体素质怎么考?可以区或县为单位,小学毕业时统考一次,初中毕业时统考一次,高中毕业时统考一次。三次的平均成绩作为最终成绩。
如何保证公正公平呢?考官是外区县的,并通过临时抽签决定谁去哪个区县监考,像高考一样。
心理素质指抗挫折能力和临危不惧的能力。心理素质怎么评价?由于心理素质需长期观察才能了解,因此可采用与品德评价类似的方法。
对于有残疾的学生,具体考核办法可研究决定。
(3)能力如何评价?
该考哪些能力呢?如何考?能力应包括: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科技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危机处置能力。
各种能力的评价可采用与品德评价类似的方法来评价每个人的各种能力。
也可以采取像现今高考一样的统考方法。例如,可让学生做某种设计或实验,写成文章,并把口头汇报(5分钟或10分钟)要说的话全部写成文字,然后让评阅教师打分。这种做法可考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科技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或者统考成绩与平时评价相结合。
组织领导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危机处置能力也可用考卷的方式考察。或者统考成绩与平时评价相结合。
(4)知识如何评价?
可采用像现今高考一样的方法来考察掌握知识的多少和牢固程度。或者统考成绩与平时评价相结合。
总之,评价具有导向作用,不能怕麻烦、怕复杂。考察简单,必然导致片面发展;要全面考察,考试方式就得全面、复杂。
3. 抽签定高校如何?
一直以来,用高考分数决定就读学校。其指导思想是:好学生要由好学校培养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其实这种指导思想是有问题的,因为:
(1)绝大部分学生的智力水平其实相差不大,能成才与否,关键在学生本人的主动性,在于“内因”。学校只是“外因”,并不起决定作用。例如同一个班,教师都一样,但成绩差别仍然大,就是这个原因。
(2)就现今都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的本科教育模式来说,名校与一般高校之间的差别并不大。所以,学生到哪里就读实质上差别并不大。名校与一般高校之间的差别在哪里?主要是科研水平(高校排名主要依靠科研成果),而科研对研究生培养有较大影响,对本科生影响不大。古语“名师出高徒”在今天主要说的是研究生,因为只有研究生才能与导师“朝夕相处”数载,接受导师的长期熏陶。而对于本科生,“名师出高徒”的说法并不适用,因为每个教师就是给学生讲授一门课而已,学时通常只有32到64学时,这大致也是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这么短的时间内,教师很难对学生有什么重要影响,名师与普通教师的差别并不大。况且,同一专业,各高校的课程设置、教材和知识结构基本一致,如果一本教材好,各高校都会用;如果一所高校的本科生培养模式好,教育部会在全国推广。而且,现在高校录用的教师都是博士毕业,科研水平都不差。所以,不同高校培养本科生的水平差别并不大,不会出现好学生被教差的现象。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3)提前给学生打标签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如果认为名校生=好学生,差校生=差学生,那么差学校的学生容易失去努力的动力,因为他们会认为出身不好,再怎么努力也没用。
为了消除以上弊端,可采取抽签定学校的方法。可根据上述综合性高考成绩(品德、健康、能力、知识综合成绩)划出上哪类学校(例如,专科、本科、艺术类、体育类)的分数线,至于上哪个学校,则通过抽签决定。例如,如果过了本科线,至于上哪个学校,则通过抽签决定,不再依据分数择校。在体育赛事、中小学择校等很多情况下,抽签是常用的方法,只要保证抽签的公平公正性。
抽签定学校有如下好处:
(1)可激发高校办学的积极性,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靠抽签,各高校的生源质量能保证基本一致。能否培养出优秀学生,则看各个高校的本事了。如果按分数高低定学校,好学校的学生分数高,因此好学校培养出好学生是理所当然的,难说清究竟是因为学生好还是学校好。差一点的学校则有自暴自弃的倾向,把培养不出好学生归因于生源差。
(2)激发用人单位对应聘学生认真考察的积极性,淡化学生出身(即学校),消除高校歧视。如果按分数高低定学校,用人单位只看学生毕业的学校,例如只要“双一流”高校的学生,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则走过场,敷衍了事,尤其是国有单位。
(3)可激发学生自己努力的积极性。通过抽签消除高校歧视,可以让学生感到大家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信心倍增,现在努力为时不晚。如果按分数高低定学校,用人单位只看毕业学校,较差学校的学生容易自暴自弃。
(4)好差混搭,好学生可以影响、带动差学生。
至于专业,则尽可能照顾个人意愿,由学生自己填报一个或多个志愿。比如,想学数学的学生集中在一起,然后由电脑随机派遣到设有数学专业的院校。可以实行多轮派发,每一轮,每个学校派一名,直至每个学校招满为止。如果报考数量少于招收数量,报考数量多的高校优先录取;同时,等待调剂。如果有调剂来的学生,继续随机派发。如果报考数量高于招收数量,未录取的学生调剂到第二专业,以此类推,直至被录取。
4. 能否彻底废除高考?
如果通过扩招和新建高校,大幅增加招生人数,使人人都可以上大学,那么可以完全废除高考,通过抽签决定去哪所高校学习。
抽签上大学的好处如下:
(1)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学习,更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更能激发学习的兴趣,能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学习没有任何压力时,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从学习中找到乐趣。乐趣驱使,才能出大师。例如爱因斯坦12岁时,自学欧几里德几何,对数学产生了痴迷般的喜爱,同时开始自学高等数学。一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不知害苦了多少学生。殊不知,人生是马拉松,起步就冲刺,最终结果就是没有了后劲。如果从小就承受高压力,被迫刻苦,考不好就挨批评,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并产生厌恶。小时候吃伤了的食物,一生都不再爱吃;小时候讨厌的事,一生都讨厌。人小的时候,好奇心是很强的,问题也特别多。但单一、枯燥的学习会把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逐渐磨没了,更不用说创造力了。学生该什么时候发力?---上大学的时候。此时人已经发育成熟了,承压能力强了,小时候很多良好的习惯都保存下来了。
(2)能给家长减负,降低经济负担,提高生活质量,使家庭教育不再辛苦,把节省出来的精力会投入到工作中,从而让国家间接受益。
(3)考试不再定出身、定终身,能激发各高校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激发各高校办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淡化用人单位对学生的门户之见,更加重视对学生本人的考察。
废除高考,可使人才选拔关口后移,即移到高校甚至工作后。一个人是否优秀,看在高校的表现,看在单位的表现,而不再用中学的学习成绩贴标签。
按常理,谁用人,谁选拔。用人单位录用学生时,应该自己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录用具有什么特长的人。选人,对于一个单位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选对了人,单位会兴旺发达;否则,就可能进入衰落。可长期以来对选人这么一项事关单位发展前途的重要工作,用人单位偏偏没有重视,嫌麻烦,面试过程简单,没有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选人方法,尤其是国有单位。
一直以来,用人单位自己放弃了自主选拔的权利,把选人交给了高考。高考分数高,可以进名校;进了名校就能找到好工作。其实,如果企业不愿意自己认真选人,不妨交给高校,但无论如何不能交给高考,因为如前所述,高考不能准确考察一个人的智力和潜力。
高校需按照品德、健康、能力、知识等4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这种评价对用人单位应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评价类别划分越细越好,因为不同的工作看重的方面常常不同。
如果高校评价做得好,是能够真实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水平的,因为高校对学生的考察时间长(本科4年),而且有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学生从小到大的所有努力多是为了就业,因此就业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指挥棒,要用好这个指挥棒。
推荐阅读:
1.金振奎 金明 贾若溪. 《科研论文写作方法与技巧》.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8(主要内容:为什么要会写论文、科技论文、综述论文、社科类论文、课题申请书、口头汇报、评审意见、投标书、写作技巧 等等。图书链接:当当网http://search.dangdang.com/?key=%BF%C6%BC%BC%C2%DB%CE%C4%D0%B4%D7%F7%B7%BD%B7%A8%D3%EB%BC%BC%C7%C9%BD%F0%D5%F1%BF%FC&act=input)
2.金振奎、朱小二、王金艺、王昕尧、任奕霖、王凌等. 天津冀州区元古宇地层与沉积考察指导书(中英对照,46万字). 石油工业出版社,2020(图书链接https://item.jd.com/13031562.html)
3.金振奎等. 沉积地质学(约100万字). 即将于2021年出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1: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