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讲得好,就是好老师吗?
课讲得好,就是好老师吗?恐怕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会说:是的!那是必须的!但笔者认为,这是错的,课讲得好,会把学生教“傻”、教“呆”。
怎么算讲得好?通常的评判标准是:深入浅出、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口齿清晰、声音洪亮动听、肢体语音丰富等等,一句话:能让学生听入迷。平时专家评教主要是根据这些标准衡量的。高校内以及高校间的各种讲课大赛也主要是这么评判的,因为大赛时每人讲20分钟左右,然后再参考下学生评教情况、是否写过教材等。“让学生听入迷”成为了讲课追求的最高境界。
从“知识灌输型教育”的角度看,这样的老师是好老师。但如果从“能力培养型教育”的角度看,这样的老师不是好老师,至少不是优秀教师。为什么呢?
学生听讲入迷时,会全神贯注,心无旁贷,听“痴”了,听“呆”了,其思维就不转动了,忘了提问,也提不出问题,因为老师把什么都讲清楚了,只会傻傻地跟着老师的思维走,像吃了迷魂药。这种课,只是传授知识,顶多是个好的“知识传话筒”,训练不到各种能力,甚至对能力训练有害。
举几个比喻例子。
例子一:现在人们喜欢看电视,而不愿意读书了。看《三国演义》电视剧比读《三国演义》小说过瘾。但谁都知道,读书时会根据文字描述去想象场景、人物表情等,这会锻炼人的想象力,让脑子转动起来。而电视把一切都展现得那么清晰,不用费力去想象了,脑子基本不转了。所以,社会上鼓励人们要多读书,少看电视。读书能让脑子灵活,而看电视会看成老年痴呆。
例子二:照片与画有什么区别?照片上景色的所有细节都清清楚楚,清晰但刻板,是死的;而画中的景色朦朦胧胧,若隐若现,是活的,很有琢磨头,可以慢慢品味。印刷体与毛笔字有类似的区别,毛笔字欣赏价值远高于印刷体。
所以,讲课不要把什么都讲得那么清楚,事事留三分,挖几个思维坑让学生往里跳,让他们的思维快速转动起来,让他们有提问的欲望,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还锻炼到多种能力。这样的课才是好课,这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因此,无论评教还是讲课比赛,都应注重这一点。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训练,提高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才应是鼓励教师追求的。
怎样才能做到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这就是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可见,教育其实是很有研究头的,并非把书教好那么简单。
知识易忘,技能不易忘。灌输的课堂知识,半年不用就几乎忘光。课讲得好也罢,差也罢,最终效果都差不多。而学会了骑车,即使30年不骑也忘不了。学校里,培养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但目前理工科院校对教育研究普遍不怎么重视,认为那是教育学专家的事,他们把精力主要放在了科研上,很少深入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培养这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以教育为职业的高校和教师,却不关注教育,精力和重心不放在教育上,是不是不务正业呢?
教育研究得不到重视,主要是高校全力追求排名导致的。高校只关注与排名有关的指标,对教师的评价也主要用与排名有关的指标,而这些指标主要是SCI论文、奖、专利等科研指标。有人统计过,ESI论文数量与双一流学校和学科之间有密切的正相关。这说明专家们在评估高校时,心里仍把排名当作一把尺子,尽管口头上不说。因此,重科研,轻教育,也就不足为奇了。这种片面的功利做法对人才培养是有极大损害的,对国家利益是有极大损害的,无论近期的还是长期的,对学生、国家是不负责任的。用科研排名代表教学排名是不合理的。如果要排名,科研和教学应该分开排。到时可以看一看,比一比,考生们是愿意选择科研好、教育差的学校,还是选择科研差、教育好的学校。当然,科研好、教育好的学校必是他们的首选。
高校和教师应该明确,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向社会输送优秀人才,科研院所才以科研为首要目标。试问:一个老师做科研的威力大,还是培养出千千万万会做研究的学生的威力大?如果老师忙于科研,忙于写论文,没有精力去琢磨怎么把学生培养好,这种损失岂是老师发表几篇SCI论文所能弥补的?在高校里,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确必须要做科研,取得科研经验,再应用到培养学生上,但科研过多,必然影响教学。就像写论文,写0篇和写1篇那是天壤之别,写1篇就基本掌握了写作技能,是0的突破;但写10篇与写100篇之间的差别就很微小了。达到某个度后,再多科研对教学的帮助就很微小了。
我常常想,国外高校在排名面前为什么就那么淡定?他们只是对排名旁视一眼,然后继续按照自己的定位前行,不受干扰,也不要求博士生必须发表多少篇论文,这可能是因为排名与学校获得经费间没有多大关系。就像莫斯科大学,大名鼎鼎,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科学家,但现在的排名都把它排到了世界50名甚至100名之后,可也没见学校急眼。
为什么我国高校在排名面前就不能淡定?紧紧跟着排名指挥棒转?指东打东,指西打西?没有自己长期的办学定位和努力方向?因为排名承载的利益太多,涉及到学校声誉、经费、生源、政绩。这样,我国的高校就很容易被操纵。国家应该禁止五花八门的排名,因为这些排名把高校引向了歧途,偏离了培养优质人才的主线,产生的负作用远大于正作用,除非排名能正确反映教学和科研水平。
如果说教育研究成果是原子弹, 科研成果顶多是个手榴弹(还不一定能爆炸),必会有不少人会跳起来反对。难道不是吗?做了那么多年研究,耗费了那么多经费和精力,发表了那么多科研论文,获得了那么多奖,其中有多少是真正有价值的?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了多少贡献?
其实,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重要, 因为管理好人, 什么成果都可以出;教育比科研重要, 因为教育研究的对象是人,人比什么都重要。一个好的教育模式可以影响千千万万、很多代人。例如,把教育从“知识灌输型”扭转到“能力培养型”的轨道上,会让千千万万子孙后代受益,可以使我国的教育领先世界,可以让我国真正强大起来。
作者:金振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2018.1.30
参考文献
[1] 金振奎.大学里,教育研究重要还是科学研究重要?科学网,2018.1.26
[2] 金振奎.会写论文,该不该成为本科生毕业的基本要求?科学网,2018.1.16;搜狐教育,2018.1.16
[3] 金振奎.大学里该不该推行通识教育?科学网,2018.1.9;搜狐教育,2018.1.10;中国科学报,2018.1.26,有修改;求是网,2018.1.26,有修改
[4] 金振奎.论“培养重心前置”教育模式的重要意义。科学网,2017.12.9
[5] 金振奎. 中国教育成败的关键在哪里? 科学网,2017.12.6;微博教育,2017.12.8
[6] 金振奎. 什么时候,读中国的大学能成为一种荣耀?! 中国石油大学报,2017.3.22; 微博教育,2017.3.27,阅读量已超13万; 中国科学报,2017.5.3; 中国高等教育报,2017.5.4,头条;科学网,2017.10.11;等等
[7] 金振奎 金明 贾若溪. 高等教育模式探索—培养研究型本科生:必要性与措施. 石油教育,2017, 第1期
[8] 金振奎 王晓卫. 高等教育应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第S2期
[9] 金振奎.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办学特点及启示. 石油教育,2012,第6期
[10]金明. 香港高校本科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北京教育(高教), 2011,第10期
[10]金振奎. 科学研究该以什么为导向? 科学网,2017.10.11;中国科学报,2017.11.3,有较多修改; 求是网,2017.11.4,有较多修改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1: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