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xingsh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xingshan

博文

大学里,教育研究重要还是科学研究重要? 精选

已有 9996 次阅读 2018-1-26 18:4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大学里,教育研究重要还是科学研究重要?

教育研究的核心目标是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培养的问题,要提出优质教育模式和高效教育方法。

很多人,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的教师和领导,认为教育研究是教育学等文科类专业的人关注的问题,而理工科教师要关心的是科学研究,因此,很少有理工科教师进行教育研究。尽管高校里也自设一些教学改革的课题,但大都是小打小闹,而且主要是围绕课程教学改革这样的小目标,很少深入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培养这些大是大非的问题,觉得那是教育学专家要考虑的问题。在笔者看来,这些观点都是大错特错了!

什么样的人对教育(小学到大学)最有发言权?是终端用户,即科学研究经验丰富的教师、科研人员、企业和事业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等,因为他们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才是优秀的。在科学研究方面,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和科学家才知道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成为优秀科学家,应怎样培养。他们都是从小学到大学一路走过来的“过来人”,科研经验丰富,对各个阶段教育的优缺点都有第一手的体会和感受。因此,理工科教师(和科研人员)应关注教育研究,他们完全有可能取得重大教育研究成果,提出崭新的教育模式。

但,目前高校人才评价的导向使理工科教师没有积极性、没有兴趣去进行深入的教育研究。为什么会这样?——追求高校排名导致的。

排名关系到高校的声誉、生源和经费,所以大学校长们不得不紧盯排名,一切围绕排名,一切为了排名,因为他们的政绩主要体现在排名上。感觉高校在由几个搞排名的办,因为高校都围绕着他们的指挥棒转。

关键是,各种各样的排名最核心的指标是所谓的科研成果,而不是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校里重科研、轻教育的现象也就见怪不怪了。教师们都把精力放在了科研上,放在了写SCI论文和报奖上,因为论文和奖对职称才是最有用的,对学校排名才是最有用的,尽管他们心里清楚:很多科研是毫无价值的,很多论文其实是无用的,很多奖是靠包装出来的。

教育研究和教育类论文反而得不到重视,因为这些排名没有把教育类论文作为评价指标,这类论文无助于学校排名,而学校只关注对学校排名有用的指标。这是典型的功利主义。

其实,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重要, 因为管理好人,什么成果都可以出;教育研究比科学研究重要, 因为教育成果可以影响千千万万人。提出好的教育模式,受益的将是千千万万子孙后代。在笔者看来,教育研究成果是原子弹,科研成果顶多是个手榴弹。

因此,如果真把教育当做百年大计,教育研究应是高校重中之重,比科学研究重要。教育研究不应只是教育研究院的事,而应是每个教师的职责。但要让理工科教师们愿意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进行教育研究和思考,需要正确的人才评价导向。

                       参考文献

[1] 金振奎.会写论文,该不该成为本科生毕业的基本要求?科学网,2018.1.16;搜狐教育,2018.1.16

[2] 金振奎.大学里该不该推行通识教育?科学网,2018.1.9;搜狐教育,2018.1.10;中国科学报,2018.1.26,有修改

[3] 金振奎.论“培养重心前置”教育模式的重要意义。科学网,2017.12.9

[4] 金振奎. 中国教育成败的关键在哪里? 科学网,2017.12.6;微博教育,2017.12.8

[5] 金振奎. 什么时候,读中国的大学能成为一种荣耀?! 中国石油大学报,2017.3.22;  微博教育,2017.3.27,阅读量已超13万; 中国高等教育报,2017.5.4,头条; 科学网,2017.10.11;等等

[6] 金振奎 金明 贾若溪. 高等教育模式探索—培养研究型本科生:必要性与措施. 石油教育,2017, 第1期

[7] 金振奎 王晓卫. 高等教育应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第S2期

[8] 金振奎.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办学特点及启示. 石油教育,2012,第6期

[9] 金明. 香港高校本科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北京教育(高教), 2011,第10期

[10]金振奎. 科学研究该以什么为导向? 科学网,2017.10.11; 中国科学报,2017.11.3,有较多修改; 求是网,2017.11.4,有较多修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66496-1096987.html

上一篇:会写论文,该不该成为本科生毕业的基本要求?
下一篇:课讲得好,就是好老师吗?
收藏 IP: 111.196.215.*| 热度|

9 吕洪波 惠小强 刘浔江 郭战胜 王林平 柳文山 宁利中 黄永义 蒋继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5: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