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高考进行了较大的改变。同年10月22日,经上海市政府、浙江省政府批准,《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正式向社会公布。这个改革方案俗称“3+3”模式,即不分文理(这一条可取的),语、数、外为必考的“3”,另外“3”门可选。除浙江为7选3外,其他基本都是6选3。即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门中选考3门,浙江多了一门课“技术”。语、数、外的3门必选科目每门150分,选考科目分等级打分,每门最高70分,最低40分,总分660分。
该方案开始执行以来,从实际结果看,因物理科目等学习比较难,浙江等地选择物理的只有30%,“弃选物理”成为一个普遍情况。2006年广东开始类似实验时,选择物理和化学考生加起来都不到20%。笔者认为,这一现象将对中国下一代造成极为严重的恶果,遗患无穷。高考的确需要改革,为中学生减负的呼声也有多年,但绝对不是现在这种改法。我们强烈呼吁立即停止这一改革方案。并且本文将以最新科学的研究成果提出改革的正确思路。
一、 数理化是科学素养的基础
人类自进入工业文明以来,国家的强盛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科技的强大。第二代科学是建立在两大工具基础之上的:数学与测量,它们的结合所建立的第一个科学的体系就是物理学,它也是一切实证科学之母,化学是第二个科学的体系。如果不理解数学、物理、化学这几门学科,将不能有效具备科学的基本素养。几十年前,当刚刚开始恢复高考时,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之说。尽管这有些偏颇,但也充分表明了这三门学科对理解整个科学是何等的重要。与语言类学科在日常生活中有大量学习机会不同,物理和化学等学科如果不在学校中学习,并且在高考中做出强制要求,学生就不会认真学习,它们几乎不可能在日常生活或其他场合再有学习机会。这样的学生长大会成为科学盲,他们以后不会具备最基本的科学思维和素养。在科技越来越发达,越来越深入人们生活的当今和未来,任何不具备完善的科学素养的人就等同于文盲。
不懂数学是文盲,不懂物理、化学是文盲,不懂计算机也是文盲,这是当今时代所决定的。我们的高考改革,难道是以准备将未来的中国人大部分都变成文盲为目标的吗?
二、语文改革问题
语文具有三个功能:一是单纯人类交流的工具,二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三是文学艺术的修养。这几个方面的确都是非常重要的,但现在的语文科目本身设计就是错误的,因此它各个目标实现得都不好。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对教材中学习的文章过度地解读,不断挖掘作者的中心思想、写作手法、思想启迪、深藏的思想内涵、谈人生、谈理想......文章类的学习资料不同于数学物理等“硬知识”,对文章要想去“挖掘”的话,那就没边没沿儿、无穷无尽了。文章就是表达思想和信息的。如果需要那么多的挖掘才能搞明白作者写的文章想表达什么东西,那只是说明一件事情:就是选进教材的文章写得实在是太烂了。好文章哪有那么多言下之意、再言下之意的?学生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的都是教育系统人为创造、毫无意义甚至根本就不存在的“知识”,负担能不重吗?付出这么大代价后能做到继承和传承中华文化吗?根本不可能,无论你怎么编排教材,只能选择极少量的传统文化里的文章,这也就意味着必然要舍弃99%以上中华文化的东西。
因此,在我们明白了语文事实上要具备的三个功能后,应当将其分解为两个科目:语言和文化。语言课就是纯粹地学习语言能力,大量学习字、词、成语,培养读写能力,将信函、公文、手册、论文等各种实际要用到的文档写作方法教会给学生,将语言从语文中分解出来后,它的知识是相对比较单纯的,从而就不需要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学习那些完全多余的解读。
文化课培养的是阅读和素养,是以大量阅读为主,以命题研究文章为辅,不仅可以基本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读遍,而且可以将国外的经典文化著作大量泛读。如果以这种方式设计学习科目,在高一时基本就可将四书五经、孙子兵法、四大名著、三字经、增广贤文、唐诗宋词、近代优秀的文学作品等读完了。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多读些国内外文学作品,培养文学艺术能力,兴趣少的可以少读,但基本都可覆盖中华文化的主要内容。即使学生们学得程度有高有低,但他们至少都读过相应的典籍,将来需要时可不断深入地读。不至于像现在这样,绝大多数中国学生根本就没读过这些典籍,仅仅靠语文课本中精选了又精选的几篇古文能顶什么事儿?
如果不是准备从事文学艺术或向写作方向发展,语文就只是一个交流的语言工具而已。作为母语,所有中国人自从生下来其实就在学语言。即使是文盲同样会中文的口语听说,在日常生活中天天都在练习。只要在学校学习认识足够的文字,看报纸、看武侠言情小说、上网、做其他科目的作业等情况下,其实都在练习和学习中文语言。因此,就算高考不去考语言课,顶多难以成为文学家和记者,但很少会真的影响有效阅读。莫言小学都没毕业,高考肯定过不了,但却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不是因为他解读语文课的文章解读得更多,而是因为他的阅读量足够大,更重要的是他会观察生活,并把生活阅历融入自己的作品中。
将语文分解为语言和文化两门课,看似又增加了学习内容,事实上是明确真正要学的东西是什么,学习效率会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负担反而会极大地减轻。
三、外语教学改革
外语同样是一种交流工具,很少中国人准备或能够成为外语的文学家。我们如果以语言自身的规律来教学语言,本来效率应当比现在高得多。以人的语言能力发育规律来说,3岁之前是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学语言,效率不仅是最高的,而且可达到母语的程度。我们现在已经有条件引进大量外教,为什么不把大量外教引入3岁之前教育的幼儿园阶段进行呢?如果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可极大节省完全无任何外语背景情况下,在语言发育已经完成之后再进行极端困难的外语学习的精力。新东方等外语培训企业的成功,事实上就是对K12外语教学成就的否定。
四、思维方式培养
在中小学阶段,不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培养思维方式的最重要阶段。现在的语、数、外这三门课都会培养学生不同的理想化思维模式。物理、化学培养学生的是脚踏实地,以科学的方法观察世界和认识世界的思维模式。数学是产生于古希腊的第一代科学的核心,物理、化学是第二代科学的核心。轻视物理、化学的结果,是将中国人的思维带回古希腊和中国的战国时代,而不是让他们进入现代文明社会。“3+3”高考导致的结果,是把完全理想化思维方式的3门科目作为必选,而培养脚踏实地的科目全成了可有可无的备选。长此以往,中国人整体的思维方式就会趋向理想化,而失去当今中国人脚踏实地的优良传统。作者本人并不支持过度地把中国人培养成只会做事,不会思考和管理的人才,并极力支持在中学,尤其大学期间大量学习管理知识和技术。但是,像“3+3”这样过度轻视对现代科技最重要的物理、化学知识的高考制度,会导致中国人思维模式走向极端和复古,远离现代科学文明,更别提去引领世界走向更高端的第三代科学文明,因而绝不能再继续漠视,强烈呼吁立即停止!!!
独立学者
人类第三次科学革命倡导者,纯科学理论体系创始人
云铝股份(000807)独立董事
浙江宇视科技 顾问
上海析易船舶 联合创始人
中央民族大学中俄能源研究院 客座教授
中关村长风联盟 国际化导师
中国农投会、中关村京港澳青年创新中心等创业导师
曾为中兴通讯(000063)国际市场管理体系的奠基人
数码科技(300079) 国际投资总裁
著 作:
《通播网宣言》
《即将来临的粮食世界大战》(即将出版)
《纯电动拯救世界》(即将重新出版)
《科学经济学——看见看不见的手》(即将出版)
微信公众号:纯科学
新浪微博@ 汪涛_纯科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0: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