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study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

博文

《增广贤文》而立之解(2)

已有 4716 次阅读 2012-3-17 07:20 |个人分类:博览札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将心比心, 知己知彼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前半句显然出自《孙子·谋攻》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知彼就是要既了解自己一方的情况,也清楚对手一方的情况。自己是施加作用的主体,是内因和主观条件;对手是承受影响的课题,是外因和客观环境,与对手的竞争或者对决就是要通过自己给对方施加作用,以达到实现自己的某种意志或达到某种目的。要想成功地做到这一点,必须使内因和外因有机结合,使主观条件和客观环境相符合,两者缺一不可。这似乎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实际上“实事求是”、按照规律办事的一种运用,但是在实际行动中,人们往往不是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内因的作用),就是低估了对手的条件(外因的作用),甚至两方的情况都不清楚,稀里糊涂地走上了竞技场,如此行事,成败自然不难预料。《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识对方恐怕通过认真仔细地进行调查研究还能做到,但是认识自己就没那么容易了,因为人们在涉及自身的问题时容易带有主观意志,很难做到不偏不倚、实事求是,于是往往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里顺便说一下,人们常常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说成“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一来可能因为后一种说法对仗工整,满足了人们追求对称美的心理,二来恐怕是因为“百战百胜”的说法分量更重、似乎更能显著提高这句话的力度。殊不知这个分量和力度一加重就过了头,所谓“过犹不及”,真理被这么往前推了一小步就成了谬误。“百战百胜”说的是一个非常确定的结果,那就是“胜”发生的概率是百分之百,变成了凡战必胜、每战必胜。但是,是不是真的只要做到知己知彼,就能战必胜、攻必克呢?显然不能这么讲,胜负结果是不确定的,或者说胜利并非是必然发生的。因为首先,影响战斗胜负的因素除了“己”和“彼”两个主要的之外还有很多,把握住了这两点虽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掌控战斗的结果,但是其他次要因素有时也能影响战局,甚至决定战争的结果,所以光凭这两项并不能百分之百地确定结果。此外,“知”是个不完全明确的说法,知多知少、知深知浅没有说明、也很难量化,而“知”的程度不同显然对胜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孙子兵法》中的原话“百战不殆”则更经得起推敲,“殆”在这里的意思是危险,“百战不殆”就是每次战斗都不会有危险。整句话的意思其实是说,对敌我双方的清楚了解能够减少战斗的不确定性因素。但是没有不确定性因素、没有危险,并不表示战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它是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而“百战百胜”则是把它说成一种充分条件了。这么一个被篡改了的精确的说法却不正确,原话中不那么精确的说法确是正确的。

后半句“将心比心”见于朱熹《朱子语类·大学三》的“俗语所谓将心比心,如此则各得其平矣。”和明代汤显祖《紫钗记》第三十八出“太尉不将心比心,小子待将计就计。”其实说的是都以平等之心待人的道理。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基本需求是一致的,因此自己心中所想也往往是别人的愿望所在,按照自己的心思去考虑别人的心思才能充分理解别人的利害,才能做到彼此尊重,实现社会和谐。在这个意思上朱熹的表达是最准确、最直白的,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说法——恐怕是此语的渊源——也是在说这个意思,不过是从反面来讲的。而很多人所解读或提倡的,包括《增广贤文》后文“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在内的,达己之心达人,成人达己、成己达人等话语实际上承袭的是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平等待人的观念的,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仁”的思想。

“将心比心”本来是积极健康的待人哲学,但有时也成了人们攻心的一种技巧。刚才说过,将心比心能够充分理解别人的利害,而理解的对手的利害又有利于做思想工作,所谓晓以利害,也就是诱之以利、胁之以害,进而从心理上打击和控制对方。当然,也可以根据利害在实际竞争和决斗中直击对方要害,达到自己的目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4577-548571.html

上一篇:现象的可知性信仰与经济学的精确性论断
下一篇:令人眼花缭乱的“中国最年轻”
收藏 IP: 176.61.63.*| 热度|

3 张波 刘钢 吕新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8: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