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发现学校教师和研究人员通常使用ResearchGate等学术社交网络站点来分享他们的研究并进行合作。几乎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research gate账户,相反,并不是每个研究人员都有学校机构库的账户,并定期从机构库查找开放文献或上传分享他们自己的符合开放要求的研究成果。
机构知识库(如Dspace, DigitalCommons等平台),在政府、出版商和资助机构中得到官方认可,用于存储已发表的研究,确保符合开放需求和资助机构的开放获取要求。在学术社交网络站点上上传论文会增加侵犯版权的风险。由图书馆团队管理的机构知识库会仔细检查版本和禁止政策,降低版权问题的风险。另外,学术社交网络站点是商业实体,可能中止服务或更改条款。机构知识库是非盈利平台,提供永久存档的研究成果,确保长期可访问性。官方机构知识库充当永久存档,保存和传播机构的知识产出。它们推动开放获取,允许立即访问且无需订阅,同时遵守版权法。由于上述原因,这些学术社交站点并不是分享研究的理想平台。但为什么教师和研究人员通常不在意图书馆主导的机构库?
教师和研究人员可能倾向于使用社交媒体和在线平台,因为这些平台提供了以下优势:
快速获取信息: 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信息更新非常迅速,研究者可以通过关注学术机构、同行和领域专家的账号,快速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新闻和学术动态。
便于分享和传播: 研究者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观点和发现,以便迅速传播和引起其他学者的关注。这种分享机制可以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自主管理和个性化定制: 社交媒体允许用户自主选择关注的内容和人物,从而定制自己的信息流。这种个性化的信息获取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个体研究者的需求和兴趣。
互动和讨论: 社交媒体平台通常允许用户进行评论、讨论和互动。研究者可以在社交媒体上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提出问题、分享见解,并得到及时反馈。
多样性的内容: 社交媒体上不仅包含学术文献和研究成果,还有各种形式的多媒体内容,如图片、视频和图表,这样的多样性可以更丰富地呈现信息,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社交媒体上的信息质量和可信度差异较大,因此,在使用社交媒体获取学术信息时,研究者仍然需要保持批判性思维,辨别信息的来源和真实性,以确保获取到可靠的学术内容
说服教职员工使用机构知识库而不是社交网络可能具有挑战性,但您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解决他们的疑虑,鼓励他们的参与:
1. 突出好处:
合规性: 强调机构知识库确保符合资助机构和出版商对开放获取的要求。这对研究的可见性和影响至关重要。
永久访问: 强调机构知识库的永久性和稳定性。与社交网络不同,知识库得到机构支持,确保研究的长期可访问性和保存。
专业性: 将机构知识库定位为与学术标准和机构信誉相符的专业平台。
2. 解决疑虑:
版权和法律问题: 解决有关版权侵权的顾虑。解释机构知识库如何处理论文的版权许可和版本,确保合法合规。
易用性: 提供培训和支持,使在知识库中存储论文的过程简单顺畅。解决教职员工可能遇到的任何技术问题。
可见性和影响: 讨论机构知识库如何增加研究的可见性和影响,可能导致更多的引用和合作。
3. 参与教职员工:
教职员工参与: 让已经成功使用机构知识库的备受尊敬的教职员工参与,分享他们的积极经验和成果。
教职员工研讨会: 组织专门关注机构知识库的利益和使用方法的研讨会、研讨会或培训课程。在这些活动期间提供现场帮助。
认可: 认可并表彰为机构知识库做出贡献的教职员工。可以通过奖项、证书或在机构通讯中的提及方式来认可他们。
4. 定制解决方案:
定制解决方案: 根据教职员工的需求定制知识库界面和功能。例如,允许他们将他们的机构个人资料与他们的出版物轻松关联起来。
集成: 将机构知识库的使用无缝集成到现有的工作流程和系统中。使用越方便,教职员工越可能采用。
5. 促进合作:
合作项目: 鼓励需要使用机构知识库的合作项目和跨学科研究。强调知识库如何促进团队合作和文档共享。
网络: 强调在使用机构知识库带来的内部合作和网络机会。
6. 倡导和提高认知度:
倡导活动: 发起倡导活动,展示机构知识库的好处。利用电子邮件、通讯和研讨会等各种媒介传播这些信息。
案例研究: 分享其他机构或部门使用机构知识库取得积极成果的案例研究和成功故事。
7. 倾听并解决疑虑:
反馈机制: 建立反馈机制,了解教职员工的疑虑。及时解决这些疑虑,并实施必要的改变。
持续支持: 提供持续的支持和资源。当他们知道帮助随时可得时,教职员工更可能参与其中。
当研究人员看到实际的好处,体验到使用的便捷性,并且相信他们的疑虑得到了倾听和解决,他们更可能接受机构知识库,持续的沟通和支持是改变他们对使用机构知识库态度的关键。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