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羽毛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iyuxiao 诗言志,以象贵。

博文

七绝组诗•舌尖上的中国(II):三餐 精选

已有 10671 次阅读 2014-6-16 16:31 |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七绝组诗·舌尖上的中国(II

 

三餐


(本集全用新韵)

 

2014/6/16

 




 

67. 引子

 

对美味的渴望源自人类的本能,然而关于美食每个人都有不同、甚至相反的选择。尽管一日三餐,几乎成为人类共同的饮食制度,同样的饭食在中国,却变幻出不同的生活节奏,塑造出各异的人生感受。嗜荤茹素,快食慢餐,都有各自的理由,今天空前丰盛的食物和前所未有的资源困境并存,如果到先辈的智慧中寻找答案,他们或许会这样告诫我们短暂的一生: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

 

 速食漫饮两由然,

吃素茹荤爱各偏。

一日三餐天下事,

肥甘之外有穷酸。

 

由然:原委;来由。《汉书·匡衡传》:“此非其天性,有由然也。”《宋书·礼志二》:“世有险易,道有洿隆,所遇之时异,诚有由然,非忽礼也。”





 


 

68. 天津煎饼果子

 

现代城市里,早餐的首要需求就是要简单快捷。天津人最懂得这一点。绿豆面展开一个美妙的圆形,薄匀不破;鸡蛋保证营养;馃箅儿,混沌皮油炸而成,金黄酥脆。煎饼果子,外柔内脆,鲜香兼备,享受它只需要两分钟。

 

豆面摊匀薄似纱,

嫩黄鸡蛋绿葱花。

天津煎饼酥而脆,

裹入油条更可牙。







 

 


69. 重庆小面

 

中国早餐,味道至关重要。苦心经营十八年,秦云深知其中的奥秘。一碗香气扑鼻的小面下肚,重庆人才真正醒来。碱是和面的关键,它能把面中的骨胶蛋白结成致密的网络,锁紧淀粉颗粒,面汤不至浑浊,还能使面在嘴里产生令人愉悦的弹性。重庆小面最独特之处,在于调料的多样:辣椒油、红油、花椒油、酱油等十二种调料,味道的平衡全靠手上拿捏。重庆小面馆,大多只做早市和午市,下午时间用来炒面,秦云也不例外。热力蓬勃、香料登场,辣椒浓香四溢,一香二辣三提色,这是多年的经验。小面的小,既代表价格低廉,也流露着随意精巧的美食态度。今天,它已是这座山城的早餐名片。

 

山城小面味独尊,

入口弹滑香辣醇。

面硬汤清调料众,

朝食一碗长精神。

 








 

70. 苏州细面

 

长江流域,各大码头,都有碱水面的地盘。苏州面味道来自于汤,清而不腻。细面是苏式面的精髓,装碗不脱水、不泼汤,夏季的大肉面,浇头是一块白嫩肥美的焖肉,白糟粒粒,面汤鲜滑。

 

面馆青帘傍水开,

苏州细面是招牌。

白糟粒粒清汤色,

大肉浇头也快哉。

 








 

71. 武汉热干面

 

武汉人把吃早饭叫“过早”。口味偏好咸鲜,面窝、三鲜豆皮都是广受推崇的早点。而碱面作的热干面,才最代表这个城市的气质。水煮,伴麻油晾干,芝麻酱必须调配得稠而不懈,这样才能均匀全面的附着在面上。要达到这个效果,需要付出足够的腕力和持久的耐心。

 

过早窝皮为上乘,

热干面气满江城。

麻油摊拌凉干后,

 麻酱匀稠楚味浓。

 

楚味:楚地风味的食物。宋梅尧臣《送马仲途司谏使北》诗:冰膾芥齏非楚味,玉苕兰茁説燕颜。







 

 


72. 广式早茶

 

不是所有的早餐都以快取胜。在广州,早餐享受的就是过程。早晨7点,位于老城区的酒家门前,站满等候开门的人,而点心师傅已经忙碌了整整三个小时。一样样精致茶点,被一双双灵巧的手赋予生命。广东早茶丰富而奢侈,茶只是借口,更重要是点心、菜肴、粥品。广式茶点,有干湿两种,干点最为精致:招牌虾饺、水晶饺皮,包裹鲜嫩虾仁,饺皮柔嫩、虾仁甜脆,揉合出鲜美的口感。统计表明,广州早茶的消费时间在一小时以上。每个回头客都有自己心仪的座位,早茶长盛不衰,与广东的近代以来贸易兴盛有关。

 

 赏花当赏木棉花,

茶点须尝广式茶。

茶水为轻茶点重,

水晶虾饺最奢华。

 

木棉花:木棉花为广州市花。花呈鲜红色,就像用英雄的鲜血染成的,故被称之为英雄花。

 








 

73. 凉山坨坨肉

 

不仅仅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深山里也有着不得不选择简单生活的人。顾涛,电力公司职工,有二十多年巡线经验,长年在崇山峻岭里穿越,班组在深山中步行一年超过一万二千公里,相当于四分之三的赤道,电塔脚下,生活着是凉山州的彝族。

八月初,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节”来临。坨坨肉,凉山当地中乌金猪的仔猪,肉嫩不柴,香而不腻,经过火烤的猪肉被切成拳头大小,用猛火煮,捞起用佐料拌匀入味。但这所有这一切,与顾涛无关。快速发展的中国,总有人因为生计放弃享受,与美食匆匆擦肩而过。

 

爽气排云八月天,

熊熊火把映凉山。

香酥难忘坨坨肉,

总是离人梦里筵。

 








 

74. 冰皮月饼

 

简单生活并不一定出于无奈,有时它是发自内心的选择。上海,素食爱好者在普通菜蔬中寻找着健康,乃至人生的意义。王爱花找遍每个街角,不断丰富自己的美食清单,为筹备社区的中秋素宴。爱华的工作夜以继日,几样关键食材还需要她处理,红豆沙和陈皮,加入红糖混合而成的馅料,这是她成功的秘密武器。冰皮月饼,是爱华为中秋素宴的点睛之笔。在中国,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月饼,上世纪八十年代,反叛月饼的传统制作方式,香港首创了冰皮月饼。糯米粉,碾米粉和成面混合的冰皮,包裹着豆沙馅,软滑香穤,无需烧烤,冷藏口感更佳。现代生活把食物简化为贴上价签的消费品,快乐厨房的菜肴,则让人思考食物与自然以及生产者的关系,世事变迁,人心进退,越是在水泥森林久居,越向往对农耕生活的回归。社会的急速变化搅动着每个人的内心。

 

中秋月色倍娇妍,

素宴堪酬素月圆。

糯米为皮红豆馅,

冰莹月饼赛婵娟。







 

 


75. 古蔺麻辣鸡、酸菜黄腊丁

 

古蔺县,赤水河边的小城,生活依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前工业化时代,食材供应半径不超过三十公里。选三年以上的公鸡,“肉爪子”扎破鸡肉防止开裂,三十多味香料熬制底汤,反复使用的卤水,可以留存并不断增加鸡肉的香味,这锅卤水,是龙仙贵前年制作的,汤味浓郁,还要配上红油拌料,这是古蔺麻辣鸡的最显性的味觉标志。煮至将近一小时,麻辣鸡出锅,饱蘸红油,麻辣得当,肉质细嫩,香气扑鼻。麻辣鸡是曾孙女龙美琪的最爱,龙大爷急于给美琪一个惊喜。

每天早晨,七十二岁的龙仙贵都在古蔺河里捕鱼,这是他的早锻炼项目。黄腊丁,学名黄颡鱼,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生长,这些野生鱼是龙大爷清晨的收获。烹饪黄腊丁各地都有自己的风味,古蔺做法,常用盐酸菜和泡椒烹煮,既去除鱼腥,又激发鱼肉的鲜嫩。

几十年来,几乎每个周末,龙家都会出现这样团聚的场景,和一桌风生水起的宴席。清新的环境,低廉的物价,平淡缓慢的日子,以及在简单中寻找到的乐趣,让古蔺这样的小城镇充满生活气息。这曾经是我们的传统,但在今天,它开始变得稀有和珍贵。

 

赤水遄流古蔺城,

 小城风物善营生。

卤鸡味道偏麻辣,

酸菜宜烹黄蜡丁。

 

营生:犹养生,保养身体。陆机 《君子有所思行》:善哉膏粱士,营生奥且博。

 








 

76. 大理酸木瓜煮鲫鱼、爆炒见首青

 

洱海,中国第七大淡水湖,水质优良,水产丰富,白族渔民世代在此捕鱼为生。新鲜的洱海鲫鱼,肉质甜美,李奶奶是厨艺高手,爱好美食的史续霞不会错过一切学习的机会。白木瓜,大理人叫酸木瓜,是这道菜的味道识别码。白木瓜的酸加上特有的果香与辣,使得鲫鱼肉有着绵长的回味,鱼肉滋润细腻,汤味鲜辣香淳。

苍山,平均海拔三千五百米,七月雨季,是采摘“见手青”的季节,采菌人清晨上山,收获新鲜的菌子,下山立即售卖,当地人称为“朝菌午食”。见首青,学名红网牛肝菌,破损后产生颜色变化,这是它还有毒性的标志,误食容易中毒,高温是解毒的关键。二次烹饪,先过一遍油,再次猛火持续爆炒,保证菌子彻底熟透。新鲜的见首青口感爽脆,并伴有奇鲜,这是它虽微含毒性,却让人趋之若鹜的原因。

 

洱海鲫鱼酸木瓜,

汤鲜肉细味尤佳。

苍山野菌奇鲜贵,

朝采午食脆爽滑。







 

 


77. 逃离都市

 

久居紧张和喧闹的都市,另一些人选择逃离,找寻心目中的简单快乐。大理,北京人史续霞和王充来过多次的地方,每次短暂伫足,两人总是意犹未尽。从北京西四环到大理洱海门三千公里,有了脚踩土地、头顶蓝天的踏实感。更大的改变,是结识邻居李奶奶,这是史续霞小时候才有的邻里关系。逆城市化生活,清静的日子,新鲜的空气,和睦的邻居,天然食材的饭菜,大理的生活体验让史续霞和丈夫做出一个重大的决定, 2013年初,两人辞去北京的工作移居大理。摆脱庸俗成功学的困扰,逃离都市,大理成为许多异乡人的居住地,新移民来自天南地北,感受田园之美的同时,他们总有欣喜的自我发现:“粗茶淡饭不一定苦闷,别人的虚度生活在我眼里却是无比珍贵的时光,”这是史续霞日记里的一句话。

 

繁华世界逗人狂,

烟水云林是梦乡。

挥手一别山海去,

粗茶淡饭也清香。






 


(说明:解说词部分和图片都摘自电视片,解说词已经过整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0333-803856.html

上一篇:七绝组诗•舌尖上的中国(II):家常
下一篇:水调歌头•大运河申遗成功感赋兼和卫军英
收藏 IP: 119.191.130.*| 热度|

26 孙平 王荣林 徐建良 李学宽 陈小润 刘立 钟炳 郑小康 李笑月 陈湘明 温景嵩 王随继 蔡庆华 武夷山 陈筝 王军强 陆俊茜 司美莲 鲍海飞 许培扬 王震洪 张晓良 余昕 王树松 侯成亚 wangqinl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4 09: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