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故我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tanb

博文

他多想是颗小草

已有 1344 次阅读 2022-2-18 19:07 |个人分类:我走我路|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注:下文是群邮件的内容,标题来自内文。]

刚看到一条热搜,跑到百度*上了解了一下。早先听到网络上一则寻亲的轶事,看上去媒体津津乐道。当时没赶上也没细看。这次了解到的事情,据说竟然是因为受到上次事件的启发,只是结局成了悲惨世界。本来活得好好的。此次关注是因为传出新消息,另有蹊跷也说不定 (个人判断可能性不大)。这年头,成为众人关注的对象可不是什么好事情。各种恶意的揣测委实可怕。

.

总觉得这里头有某种“原理”。同样是寻亲,一家欢喜,一家悲剧。像不像“对称” ?又联想到上海的那位中学老师。人的心思虽然难以捉摸,但总会受到某种支配力量的驱使。极端事件往往跟“本质权益”密切相关,而且具有不可逆和全局性,好比失去了 “贞操”。就是说,有些事情发生后,会形成烙印。

.

其实很多事情只有自己介意,外部早忘了。真正致命的是人际关系中“截止效应”。此等效应有时是实在的,有时是假想的,但在认知层面难以区分。还有一点,即“连续性”遭到破坏。人生中有某些节点,一旦中断,会万劫不复。好比呼吸,一口气上不来,什么也没了。我的经验是:遇到困境不要让人知晓,否则困难会增加。就社会性而言,“人”都是一样的,不论亲疏敌友。

.

事主为何忽然觉得“寄人篱下”?这涉及到寻亲中的风险原理:一旦认亲成功,可能会出现“两边推”的情况。这跟做交叉学科研究类似:出来成果了,两边都说是自家的;申请经费时,两边都假定那边给,甚至说你“两边吃”。分享一首歌《他多想是颗小草》,当年遇困时听得泪流满面的,现在又嚣张起来啦!

.

人身上的咒都是自己加上的,不“吃咒”翻不了天。在人生中有类似“音障”的东西,想要突破它只能靠自己,别人帮不上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5774-1325924.html

上一篇:认知中的“代数”原理
下一篇:社交网络人格
收藏 IP: 223.11.178.*| 热度|

3 李宏翰 孙颉 李学宽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4: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