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故我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tanb

博文

大学里应该学些什么内容为好?

已有 3400 次阅读 2018-3-12 14:04 |个人分类:大学观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这会儿忽然想起“相对论”。然后又想到一个问题:大学里应该学些什么内容为好?(或者说,理想的大学里应该流通什么?人们的主要热情应该集中在什么上面?)。这是个基本问题。

       直接了当的说,部分时间应该用来阅读——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篇章。因为在那些篇章中,不但能汲取一流的知识、高超的写作技巧,还能领略天才们特有的气质、见识他们高贵的品格。特别地,在原著中,有机会看到作者如何思考问题。严格来说,大学就是为了让人们加入他们的行列而存在的——这也是大学的全部美好所在。因此,大学人应该把全部的努力投入到对此一美好的追求当中。

       要我说,幼儿园、小学中学都应该这样。因为最终人们都要入行。没有比更早的时候接触行业翘楚更美的事情了——了解他们的生活,做他们所做的事情,成为他们那样的人。至少学生时代,论学什么,都是过往的东西,不如抱住原著。中国清末时期(及更早时期),人们从小学习《四书五经》这等原著,也出来很多著名人物,这其中也包括近代伟人。可见,原著的力量是很大的。

       很多人之所以没“成”,可能主要还是心理原因。因为大部分人都很平常,彼此间相互暗示,久之也就习惯于平常了。心理暗示的力量也是很大的。回顾从小到大接触的人、念过的书,好像都很平常。可能,这就是“普通教育”的内在假定之功效了。当然,“江山代有才人出”,同样念的平常书,也总会有人不平常。这个呀,可能只是表象。很可能,生活中或心理上一些细微而偶然的事情,引导少数人走上了不平常的轨道。这就好比和尚,个别“顿悟”了,成了佛;其他和尚虽然也是天天念经,却并没有成佛。

       或许可以这样理解:真经不一定成佛,不念真经一定不能成佛;真经和禀赋缺一不可。这样看来,还得回到原著上,因为这是可控的外部因素。说到禀赋,我想能进入大学的,多少是有一些的,只是由于心理方面的原因,压制了禀赋。当然,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氛围,这种因素会在大面儿上产生影响。哈佛、北大的氛围对于其中的个体会施加一种普遍的增量,禀赋差一点的在那里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因为在不同的环境中,人与人看待彼此的方式不同,就像算法那样,会产生不同的效应。

       们能选择的,只有真经。我们能做的,只有下真功夫。禀赋无法选择,但可以用“愿力”来补充。氛围是既定的,可以弄乱一点嘛。乱会引入随机性,原来就那么大,乱一下,就可能会更大一点。就好像水面,平常风吹着只能起一点波纹,扔个石头进去,振幅就增大了。要解放思想。怎么解放?如果你忽然有个好点子,但该上课了,不妨放掉一堂课——说不定学生们还欢喜得很嘞!

       讲个牛顿的故事。在剑桥大学做教授的牛顿,在黑板上讲光学,身后常常是一个学生也没有。这种情况下,牛顿就对着空气讲15分钟,然后就打道回府了。那个时期的剑桥大学就那么乱,牛顿在那里上学的时候也这样。就这么乱乱的,培养出了牛顿这样的人物。

       顺带,去年写了篇博客*,描述上课的情况。这个课是《数学分析选讲》,第一堂课我起个头(最大值),让同学们都参与进来,课堂就开始随机演化,期间学生意外导出图论中的基本定理,之后都是顺势演化。这个课大概是从2013年开始,逐渐摸索出一些办法、一套模式,包括听写原著、上黑板画三角形、画一条线等,都是保留节目。每年课程中,我也会要求同学们描述课堂感受,一来作为教学反馈,二来也作为“护身符”。这里有2014年学生写的课堂感想和心声。

       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们的内心世界,因为这是最有意思的部分——情绪不佳的时候读一读,心情大好!(这个课上学期结束后“调整”掉了—— 又帮我个忙——谢谢哟!)。

.

注:上文首发于单位内部群邮件,原标题“论大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5774-1103504.html

上一篇:做学问的两个策略
下一篇:现在
收藏 IP: 223.11.188.*| 热度|

11 张忆文 李学宽 张云 康建 柳林涛 徐令予 朱晓刚 孙颉 杨正瓴 chenhuansheng hmao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2: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