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买了一摞书,其中有一本《这才是数学》,作者是斯坦福大学的 乔·博勒 (Jo Boaler)。这本书有一章专门讨论了“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即新旧教学模式之争。作者指出“仅仅把目光放在教材如何编写上面的那群人,如果能够对数学家的工作方式多少有一些了解的话,我们就不必面临当前的教育危机了,更不用说发动一场让人啼笑皆非的‘数学教育战争’了”。不难看出,这句话透露出一个可笑的情况。
.
我们有“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等等说法,这是很奇怪的事情。我认为大学应该是这样,促进学生尽快入行。不但大学应该这样,幼儿园、小学、中学也应该这样,一以贯之。课堂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迫使大部分人不由自主。很多时候,人们只是缺少“盯住一个事情做到底”的时间和空间而已。学校应该是帮助提供这种条件的地方,而不是相反。就像口语李阳说的,系统地学习、系统的遗忘。
.
学校教育会制造错觉,让人以为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做成一件事情,好比家庭作业那样。其实花了更多的时间,事情并没有做成。因为时间都碎片化了。仍以口语李阳为例,花1年半时间笨功夫、单打一,练成了。再以此为业,出书、推广,自己没读研读博,倒有好多硕士、博士跟着他学。
.
回到那本书。作者主张,“假如学生能够花费一定的教学时间,以数学家的工作模式来学习并体验数学的话,也就是前文已经介绍过的:先是根据客观事实提出问题,接着做出猜想和推测,然后提炼观点并寻求解题路径,最终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见解这样的一个过程。如此一来学生不仅会切身体会到真正的数学工作如何开展(这是行驶自己学习权利的真正目的所在),而且还能有机会体验到数学给予他们的真正快乐,同时又能以一种更为高效的方式来掌握有关知识,真可谓是一举三得。”
.
上述观点可以概括为“研究驱动/拉动式学习”,即学习不是目的,只是个附带的过程。从另一个角度说,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点象“计划经济”,消耗大、效率低。我主张,教学模式应该向“市场经济”转变,这里的“市场”就是指个人大脑(personal brain)自主而自然产生的需求。当然,前提是要相信学生。真正的学习不是花几个钟头就完成的作业,而应该是在黑暗中摸索、充满着不确定,以及反复的和常年的挫败。否则,只能算是“过家家”罢了。
.
结论:著名演员范冰冰说“我不嫁豪门,我就是豪门”。老师们也要有这个自信:我不写教学大纲,我就是教学大纲。[\甩头]。
注:本文首发于单位内部群邮件,原标题“读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5 12: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