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xj630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xj6309

博文

再批中产阶级理论

已有 3645 次阅读 2018-1-9 18:48 |个人分类:评论|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再批中产阶级理论

曾发文批判中产阶级理论(中产阶级理论批判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15709-618542.html),认为我国社会群体评价和政策制定不能使用中产阶级概念。今天又看到一篇报道:解码世界最大中等收入群体(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18-01/09/c_1122229092.htm),阅读之后,更有感慨,为什么非要使用这个西方的概念呢?不具有任何科学意义!让我们分析一下这篇文章。文章虽然使用了中等收入群体概念,但显然是根源于中产阶级理论。

文章说,我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这意义何在?中等收入的概念在这里就没有很好地定义。中等收入的一个定义是针对国家层面的,是世界银行对全球国家发展水平的一个划分。按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15年的最新收入分组标准为:人均国民总收入(GNI低于104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在1045412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在41261273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高于12736美元为高收入国家。2015年世界银行所统计的215个经济体中,高收入经济80个,中等偏上收入经济53个,中等偏下收入经济51个,低收入经济31个。根据这个划分,我国2016年人均GDP(与人均国民总收入稍有差别)8800美元,世界国家排名第69位,已经属于中高收入国家,以6.5%的速度再过6年,就可以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如果现在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不是世界上最大的,那就说明我们的分配是过度两极分化的,那还是社会主义吗?文章说:尽管学术界对中等收入群体的定义没有统一标准,但综合国际上各种研究方法测算后,“无论采用哪一种标准,这一判断都是立得住的。”然而,这个判断有何意义?是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总水平?还是说明我国的收入分配结构?说明总水平,一个GDPGNI指标就够了!若说明分配结构,那么,文章后面对其结论的解释就值得商榷!

文章说,其划分依据是世界银行的标准。中等收入标准为,成年人每天收入在10100美元之间,也即年收入365036500美元。按照美元与人民币17的保守汇率计算,世界银行中等收入标准为2.5万~25万元人民币。数据基础是我国的五等分收入结构:

2016年的国家统计局数据说明:按全国居民五等份(人数各占20%)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529元,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2899元,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0924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1990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9259元。

显然,中高收入组和高收入组合计40%的人口落入了世界银行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即使在高收入组内部把25万元以上群体扩大到10%,所剩下的10%的人口加上中高收入组的20%人口,合计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也达到30%。

对于这个划分中等收入的方式,我们不得不说:不能认同!在我国,一个每年收入2.5万元的人能承认他与年收入20万的都是中等收入群体吗?他们的生活水平能在一个档次上吗?

文章把25万以上的人群扩大到10%,那中等偏上收入组是否也应拿掉10%或至少5%2.5万元以下的人群呢?于是,我国符合世界标准的中等收入的人群的规模可能还是不到30%。不过即使20%,即2.7亿人,我国也是世界上中等收入规模最大的国家了。当然,收入25万以上的人在我国肯定不足1%,所以,说超过30%应该成立,但是,问题还是:这有何意义?

每年收入31990元,能算是中产阶级吗?

我一直不赞成所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或中产阶级的说法,因为,第一,按照世界银行标准,这个群体的外延太大,高低差距达到10倍;第二,按照我国内部的结构,这个中等比例是一个固定数,即中间的30%40%,不可能扩大。比如,按照五等分划分,中间层或是中间的20%,或是中间的60%,或是中等及中等偏上的40%,总之,是个定数。

又:可以把我国的中等收入水平与世界或其它国家的中等收入水平比较,这还是有意义的,能说明我国与世界水平的差距。

作为我国一个长期d 收入分配指导原则,应该是:不断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5709-1093971.html

上一篇:“聆听”的社会——“聆听”释义与用法
下一篇:公立大学治理结构设想
收藏 IP: 218.12.160.*| 热度|

2 张志刚 赵建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4: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