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鹰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ingzhang1 农村小伙的回顾与展望

博文

3.12 学校毕业后,如何结交新的朋友

已有 28544 次阅读 2022-1-19 07:48 |个人分类:生活2|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有很多称赞友情的影视、歌曲与文学作品,一些经典历久弥新。学校里,比较容易就能结交朋友。一些当时的好朋友不受搬家与异地的影响,尽管不时常联系,但是聊天时依旧能够接住你的话茬(get到你的梗),补足你的句子,一起调侃彼此的烦心事。工作以后,发现结交新朋友变难了。从学校毕业到工作的转变,仅仅是十天半个月的时间跨度,心态也没有变老,所以应该不是自己的问题造成的。的确如此,本文讨论工作后难以结识新朋友的一些原因,以及可以考虑的对策。

想要诊断工作以后交朋友变难的因素,可以先分析学校里是如何认识新朋友的。同学们需要参加共同的课程,在人数较少的课堂,由于重复的上课时间,很容易就能混个脸熟。重复发生的(recurrent),相同的作息(schedule)与相同的场地(location),是两个人相识的必要条件。把两个人同时拉到一个咖啡馆,也不能保证成为朋友,下面的例子是个生动的说明。

甲:“你给我介绍的什么对象,三棍子打不出一个闷屁。”

乙:“不对啊,上次他跟我聊高达模型的组装与喷漆,手舞足蹈地说了一个小时呢。”

甲:“奥特曼有什么可聊的?”

乙:“高达不是奥特曼?!”

甲:“高达是这里关注的重点吗?我是说,我和他无话可说话!”

谈恋爱的机理很复杂,一言难尽。幸运的是,结交朋友的时候,不需要没话找话,共同的兴趣就是发展友谊的契机。

工作时,上班占据了八小时以上的时间,尽管同事也具有重复的、匹配的作息与相同地点的特征,但却较难成为好朋友,为什么?首先,专业的精神,要求工作时不带入个人情绪,所以不能和同事过多分享生活中的感受。另一方面,工作时可能会存在利益冲突(conflict of interest):同级的同事间有竞争关系,上下级之间有服从指示的关系。在未来升职加薪的竞争过程中比较私人的交流可能会负面影响同事或领导对自己的看法。所以在公司的日常交流,最好仅限于一些无伤大雅的话题。

关于人性格中的一个弱点,斯宾诺莎给出了一个有趣的说明。人大约只会嫉妒一个地位与他相等,性质与他相同的人,正如人不会嫉妒树木的高,或狮子的勇猛[1]。汉语中的两个词,嫉妒与羡慕展示了微妙的区别。我们羡慕比尔盖茨的财富,羡慕姚明的身高,羡慕梵高的才华;自己与同事一样辛勤地工作,当他获得了出国培训的机会时,我们难免会产生嫉妒的情绪。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 同伴压力)描述了工作生活中的心理压力的一个来源。虽然解决公司内部问题的改革方案可能已经有了,但是会选择雇佣外部的咨询公司进行改革,因为外来的和尚好念经[2]。公司某部门如果空降一个新部长,很可能引起该部门员工的不合作态度与消极抵抗的情绪;因为新部长顺利接手以后,可能会让自己过去的得力助手做副手,从而抢走原有中层管理人员的升职机会。咨询师在解决问题后会离开岗位所以反而可能积极促进与该部门员工的合作。综上,如果不是跨部门的同事(我们通常也缺乏认识跨部门的同事的机会),想要与工作中的同事成为好朋友,是比较困难的。

一天中,工作时间占据了8小时以上的时间,业余的时间变少了,所以认识工作外新朋友的机会也减少了。与之对比,在校期间主要任务是上课学习,学习与课后的时间都可以用于结交新朋友。如何在业余时间增加认识朋友的机会呢,可以借助上文中的重复出现、匹配的作息与相近的地点,寻找突破口。

上班的时候从家里出发,下班的时候从公司出发,在公交车站等待公车的时候,放下手机,看看行人几天下来,会有几个脸熟的人在脑海中留下印象,如果愿意搭讪,便可以添加联系方式考虑进一步接触。这样认识的优点是:重复而相近的作息,相近的地点(家或公司),只需确认是否有共同的兴趣。不行不行,这个策略有硬伤,大城市里的地铁和公交太挤,还要放下手机,而且社交恐惧症(社恐)的人怎么可能主动去搭讪?!

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应用App等工具结识新的朋友,我猜测以后会有比较流行的非相亲或约会的交朋友的手机应用。使用恋爱相亲的应用时,由于大家都忙,没有时间去发掘他人潜在的优点,所以优先用颜值判断,在手机应用里上传自己最好看的照片。但是友情不会那么在乎长相的美丑,匹配或结识朋友的应用App需要提供哪些功能?距离与作息时间是必要的第一步,而兴趣爱好是第二步。自己上传十部最喜欢的影视剧、爱读的书、喜欢的音乐、十个常吃的菜式、喜欢的体育节目与常见的兴趣爱好。通过对书影音的风格分析,菜肴的酸甜苦辣的口味偏好,以及共同的爱好,便可以用数据分析的手段计算两人共同兴趣的相似度,比如雷达图(radar plot)可以展示的两人的相似性。这样的应用App会适合社恐的人,但是看上去怎么像是美食外卖应用与书影音评论应用的结合?的确如此,两个人聊天需要共同的兴趣;美食、书影音等都是比较容易开启对话的话题。

从网络到现实生活中交友,一个担心是网友是否靠谱。工作以后结识朋友虽然不是恋爱相亲,不需要审阅调查对方的简历与社会关系,但也需要慢慢建立互信。在校时,因为身份容易验证,所以建立互信的过程也比较快。信任主要来自于一个人的身份、社会关系的深度与广度;社会关系的深度由两人羁绊的时间长度决定。骗子倾向于短平快的有金钱收入的项目,所以交友时如果有较长期的交流[3],减少金钱的往来,可以降低被骗的风险。

现实中结识新朋友有多种不同的方式。交流的方式受文化的影响,比如我们更多是在餐饮的氛围下,欧美则喜欢在酒吧咖啡馆[4],日本韩国下班以后也经常与同事朋友一起喝酒。但是吃太多容易胖,喝酒太多伤肝,需要摸索一些新的活动,比如美术馆、艺术展、周边展览等等。参加学校英语角活动的人,有不同专业的学生,多元化的交流可以获取其他领域的知识。类似的,工作以后的多人的兴趣交流会,可以采用站立与流动的方式。“‘站立吧台’是有较多外国人居住的横滨地区的饮酒方式。站着的沟通方式与坐着的方式相比,身体更加解放,身体解放则心灵也被解放。因为站着谈话人们感到可以谈得更自由,心情更舒畅,还能自由走到任何想去的地方。”[5] 采用类似闪电约会的游戏环节,可以增加一些成对的(pairwise)交流,助推不知如何进入小组的人表达想法。

为了减少无话可说的尴尬,几个人参加手工活动,放松心情的同时,增加相互的了解。手工活动可以是雕刻、水晶饰品、高达模型拼装等等,伴随着怀旧音乐或者轻音乐,愉快地交谈。高阶的机械制作可能采用车床、铣床、电钻、焊接等工具,由于需要专心操作,所以无法聊天,但是作品凝结了有趣的回忆朋友赠送的小礼物是记忆的结晶。搬家的时候,大扫除的时候,触碰一件很久不见的小物什,忽然想起一个人,回忆起一段曾经的时光想要联系过去的老朋友,也可以用记忆里的小东西作为开场白:小王,我翻到了你年前送我的礼物,两个人一起打壁球的时光好开心,不知道你最近过得怎样这样艺术方面的体验类的活动促进彼此的交流,也可以成为未来聊天的有趣的小事。

围棋、武术等体育活动与爱好,需要感兴趣者长期的时间投入,这些类似俱乐部的活动有很好的持续性。义工们在周末与假期的时候参加社区服务,也展现了重复与持续的特征。参加这些重复的长期的活动时,人与人之间形成更多更持久的纽带,而且展示更加稳定的网络关系,比如两人互动,三人互动(triplet/tripartite)等等群体行为的模式。在这种小组中,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不同的朋友,也能长期坚持自己的爱好与社区服务。

与性格相反的人谈恋爱,血压会升高;但是与自己谈恋爱又相当无趣。朋友关系则可以恰到好处地提供相同与不同的意见。在学校里的朋友,由于类似的背景,看法也可能多一些相似。工作以后需要与不同的人打交道,会发现其他人有不同的立场、思考模式有些人让你无奈,有些事让你感到不太顺心。步入社会必须学习的一堂课是如何宽容地接受不同的意见。在社会心理学中, 有一个现象叫做信念固着(belief perseverance):即便支持某个信念的证据被否定以后,大多数人依旧会坚持之前的信念;纠正信念固着的惟一方法是:解释相反的观点[6]。与朋友交流时,我们愿意聆听他们的相反的意见,当我们试着解释这些不同意见时,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更好地沟通与成长。

经济发展提高了个体的独立性,比如借钱可以靠银行贷款,减少了对家庭或朋友的依赖,成年人也更多感到孤独。在工作以后,我们依旧可以去寻找单纯的友情,分享我们的情绪,在一些共同的兴趣爱好中放松心情,在交流沟通时,了解新的知识与不同的观点,在与他人的羁绊中成长。

 

引用文献:

[1] 斯宾诺莎,贺麟译,伦理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二版。p.144

[2] 咨询公司确实也有其他很多的优势。由于不受客户的同质化公司文化的影响,能够找到不同的切入角度,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咨询公司也具有跨行业的经验、在解决不同公司的问题时形成的流线型的成本削减、系统性的解决方案等等。相对的,公司自身的人才具有深度专业性的知识,限于公司内部数据与保密的要求;可以模仿咨询模式,形成内部的特别小组(task force,解决问题以后,离开派遣的岗位,但像保修证一样,在问题再次出现时,提供必要的维护保养建议与策略。公司内部,具有在特别小组中跨部门(inter-department)工作经验的人,对公司的整体性也有更好的把握,减少盲人摸象的问题。

[3] 骗子也有可能放长线钓大鱼,交朋友的目的是交流,而不是投资挣钱,所以还是要减少金钱往来。

[4] 欧美不少人有宗教信仰,周日会参加家附近的教堂活动,也是认识邻居、结交朋友的时机或场合。

[5] 内田繁,张钰译,日本设计六十年,中信出版社,2018年,p.213

[6] 戴维·迈尔斯,侯玉波等译,社会心理学:第11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年,第3章 社会新年和判断,p.82-8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16575-1321650.html

上一篇:3.11 体育,竞争与合作中的成长
下一篇:3.13 大数据时代:移动支付的优势与问题改进
收藏 IP: 180.121.140.*| 热度|

7 张晓良 尤明庆 李宏翰 谢钢 李俊臻 黄河宁 童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