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峰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ouyang

博文

从“破釜沉舟”谈起

已有 6698 次阅读 2009-11-2 00:46 |个人分类:学海无涯|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破釜沉舟”,说的是项羽率大军过河后,以自断后路来激励士气而打败秦军的故事。这应该是管理学中的一个成功范例。而从博弈学角度说,“破釜沉舟”与著名的“斗鸡博弈”类似:当对手知道你没有退路时,他自己后退来避免两败俱伤就成了最明智的选择。然而,现在“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往往讲的是自断后路对自己的激励效果。所以,“破釜沉舟”更是一种心理学现象。

从纯理性的角度来说,一个人面对的选项越多,就越有可能得到最优的解决方案。“破釜沉舟”实际就是自愿减少自己的选项,为什么反而是好事?换句话说,如果继续前进对自己有利的话,即使存在后退的可能我也不会后退。那为什么要预先排除这个可能呢?原因是:人在不同的情绪影响下,做决定的“逻辑”是不同的。在任务开始前,我们也许会认识到任务完成后的得益超过所付出的代价。但当我们正在付代价时,这个得益代价的比值在感受上就会不同了。所谓“自我控制”,对我们很多人来说只是一个传说。

为了证明这一点,心理学家做了这样的实验。他们让受试者(大学生)审读三篇文章找出语法和拼写错误。对A组,每个星期要交一篇文章。对B组,受试者可以自己选择在三个星期内的三个日期作为交货期限,但决定后就不能修改。对C组,三篇文章的交货期都在三个星期后的同一天。受试者按照工作的质量得到报酬,但错过交货期限要罚款。

那么B组的受试者应该怎样选择交货期呢?从计划上说,他们应该选择均匀间隔的交货期,来均匀分配工作量。但从博弈来说,他们应该吧交货期尽量推后,给自己更大的选择空间。理性的做法,应该是把三个交货期都定在三星期后,但自己私下计划好,把工作量均匀地分布到三星期中。但是,我们都知道“私下计划”是靠不住的,需要外加的约束。果然,B组的大部分人在“均匀分布”和“尽量推后”之间折中。当然,C组的人也完全可以有均匀分配工作量的“私下计划”。

那么,这三组拥有不同程度的选项空间,最后的结果如何呢?不论从工作质量,投入程度和准时交货来说,A组都是表现最好,C组最差,B组介于两者之间。而B组中选择均匀分配交货日期的人,表现与A组一样。这说明,人们在硬性的限制以外最优安排工作的能力是很有限的。而且有选择硬性期限的自由时,也不总是能作出最优的决定。另一个类似的实验是一门课的三篇论文作业,而且测试的对象是在职读书的成年专业人士。虽然这个任务对受试者来说更为重要,但结果除了没有人逾期外,和上面说的一样。而且B组里把期限定在最后的人,不但论文的质量最差,而且因为把工作量堆在期末,还影响到了另一篇期末论文的质量。所以,人需要外来约束这个观察是有普遍性的。

所以,我们需要外界的约束来帮助我们实现自我控制。而这个约束不一定非要涉及外人(如硬性交货日期)或外物(如破釜沉舟)。它可以是自己给自己订的规则。比如:在锻炼中间不要想是否今天时间特别紧张应该减少运动量,而是在锻炼开始前作出决定。有了这条规则,就不会因为锻炼时正常的疲劳感而半途而废了。

对于时间安排,大多数人都知道自己有拖延的弱点而需要外力约束。但是在其他方面,人们就不见得那么了解自己了。另一个心理学实验,是对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是他们对两性交往的态度。结果发现,在平常状态下和在性兴奋的状态下,同一个人的回答相差很大,后者更为开放,冒险。这说明,即使自认为控制力很强的人,去“玩火”也是危险的。另外,人的生理条件会影响决定过程,如肚子饿的时候去买菜,会把整星期的菜都买得太多。人对于近期和远期的付出也有不同的估量。比如一次借几本书(即不是马上就读)和借一本书(马上就读)比较,前一种情况下人们更会选择比较艰深的书。研究表明,人的生理状态和情绪对于决定过程有着重要影响。它会影响到我们对于信息的取舍和对于目标价值的权衡。所以,对自己的“理性”不要那么相信。确定了长远目标和计划以后,还是要采用一定的纪律和限制来保证自己不偏离轨道。

还有一个常见的成语,叫“将心比心”,也就是以设想自己在别人的处境,以此来了解别人的感受和体验。西方叫做“empathy”,是所谓人际关系技巧的核心内容之一。但是如果我们了解和预测自己都如此困难的话,如何真能做到“将心比心”?我们在抚慰别人的困扰时,常说“我了解你的感受”。这种支持和安慰的愿望很好,但真正的“了解”,是很难做到的。

最近我读了Elisabeth Edwards的书Resilience,谈她面对生活中挫折的感受,就深有体会。她谈到丈夫不忠时自己的感受。因为当时已患癌症,她就联想到自己身后的家庭可能远离自己的想象,而感到自己的整个存在受到了威胁。关于面对婚外情的感受,各种文艺作品和研究文章可说是汗牛充栋了吧。但如果不是同时身患绝症,谁会有她那样的想法?别人又怎样做到“将心比心”?她谈到早年丧子之痛时说道(大意):“人们都劝我向前看。但我怎么向前看?一个失去一条腿的人怎样向前看?他的生活将永远改变了。他能做的不是忘掉这一切,而是在新的条件下过得最好。我的损失也是一样。”她还说道,她要做的不是从儿子的记忆中“解脱”,而是永远记得他,不让他在家庭生活中消失。这些感受,至少是我所想象不出的。

所以,“将心比心”不是一个愿望,而是一种努力。以谦卑的心态,通过倾听和交流真正去了解对方的感受,才能有资格说“了解你的感受”这样的话。而丰富自己的阅历,培养自己的同情心,也有助于提高在情感层次上沟通能力。

还有一句成语中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通过这篇文章,我们能明白做到“知己知彼”是多么不容易了吧。

参考阅读:
Peters, E., Västfjäll , D., Gärling, T. and Slovic, P., “Affect and decision making: a “hot” topic”, J. Behav. Dec. Making, 19: 79-85 (2006), DOI: 10.1002/bdm.528
Ariely, D., Wertenbroch, K., “Procrastination, Deadlines, and Performance: Self-Control by Precommitment”, Psychological Science, Vol. 13, No. 3 (May, 2002), pp. 219-224, http://www.jstor.org/stable/40063710
Ariely, D. and Loewenstein, G., “The Heat of the Moment: The Effect of Sexual Arousal on Sexual Decision Making”, J. Behav. Dec. Making, 19: 87-98 (2006), DOI: 10.1002/bdm.50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266839.html

上一篇:科学的未知与伪科学 -- 《科学的十三件怪事》读后
下一篇:科学重要吗?
收藏 IP: .*| 热度|

3 李宁 吕喆 iwesun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6: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