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oguanzh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oguanzhong

博文

嘉兴:文风鼎盛多名士

已有 5035 次阅读 2019-12-30 16:58 |个人分类:中国名人|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嘉兴, 朱生豪, 沈曾植, 沈钧儒

    

0561南湖革命纪念馆

0588南湖风光

0463沈曾植故居大门

0464沈曾植故居厅堂

0466沈曾植故居楼房

0476沈曾植主要著述目录

0480沈曾植故居后院

0481沈曾植故居留影

0483沈钧儒纪念馆大门

0486沈钧儒故居大门

0487沈钧儒故居始言堂

0492救国七君子群雕

0496金九避难处

0505参观金九避难处

0554朱生豪故居

0511朱生豪故居内景

0513朱生豪故居留影

0519朱生豪夫妇1942年结婚

0550朱生豪夫妇居住的房间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2019/12/12

嘉兴是浙江的一个地级市,与上海相邻。从上海虹桥站乘坐高铁,半小时就到了嘉兴南站,换乘公交来到老城东侧的老火车站。下车后,发现周围的店铺都在卖粽子,五芳斋的粽子遐迩闻名,是当地的特产。买了一个尝尝,味道还不错,索性又买了两个权当午饭。

嘉兴以南湖出名,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结束的地方。据介绍,一大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开了几天会后,被租界警察发觉,于是临时决定转移到嘉兴,8月3日在南湖包租的一条游船上,完成了最后的几项议程,大会宣告胜利结束。这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如今在南湖南侧不远的地方,建起了规模恢宏的南湖革命纪念馆,介绍这段历史。我也参观了这座纪念馆,了解到不少历史掌故。

在嘉兴逛街的时候,我发现这是一个人文荟萃、文风鼎盛的地方,据说历代考中进士者就有2000多名,真是名家辈出。今天仍保留着不少名人雅士的故居,开放参观。我总共参观了3家,收获良多。

 

清末大儒沈曾植故居

到了老城府前街,这是明清时府衙,即子城所在。西侧不远一条小街,坐落着一栋黑瓦白墙的老宅,大门不大,旁边立着石碑,上面写着“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沈曾植故居”。

沈曾植这个名字我很生疏,但一看介绍立即提起了我的兴趣。

沈曾植,1850年生,正好比我大一百岁。展览说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以“硕学通儒”蜚声中外,誉称“中国大儒”,原来是清末一位大学者啊!《清史稿》中立有沈曾植传。

他在光绪六年(1880)考中进士,时年30岁,历官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俄国股章京、江西广信知府、江西按察使、安徽提学使、署布政使,护理巡抚等。

沈曾植身为外交事务文臣,曾赴日本考察,对世界大势了如指掌。他支持维新运动,为朝廷提供适宜的外交策略和保国强本的措施建议,上书朝廷建铁路、办新式学堂,开设国家银行等,发挥了理论智囊的作用。他经常探讨中国变法强国之本,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强烈责任心。

这位大儒学问渊博,著作颇丰,主要著述就有48种。他在学术上探索西方科学,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钻研古今律令、刑法,兼综汉宋,尤其深史学掌故。后专治辽金元三史,以及西北舆地、南洋贸迁沿革,为研究西北地理方面的公认权威。他一生研究广泛,涉及历史、地理、哲学、文学艺术等众多方面,时称“硕学大儒”。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嘉兴海宁籍)对沈曾植十分敬重,常请业于他门下。

沈曾植又是清末民初大书法家,以草书著称,取法广泛,融汉隶、北碑、章草为一炉。体势飞动朴茂,纯以神行。个性强烈,为书法艺术开出一个新的境界。于右任、马一浮等一代大师皆受沈书的影响。

沈曾植的诗歌创作达到了很高的境地,成为近代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一的典型。清同治、光绪以来,“诗人不专宗盛唐者”,称为“同光体”,沈曾植就是著名的代表人物。钱仲联《近代诗钞》里就辑录了不少沈曾植诗作。

1922年沈曾植去世,享年72岁。通过他的事迹,让我了解到清末学者的一个范例。

 

法学家沈钧儒纪念馆

沈钧儒纪念馆在环城南路砖桥街口。系清代建筑。粉墙黛瓦,古朴典雅,内设沈钧儒的铜像瞻仰厅,以及其生平事迹展览和沈钧儒故居。

沈钧儒(1875-1963),一生经历了清末、北洋军阀以及国民党统治和新中国几个不同的时代。从一个科举出身的进士、留日法政大学的法学家,成为一个坚强的民主主义者。1936年被捕入狱,与邹韬奋等人同列救国七君子。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等职。是我国德高望重的老一辈国家领导人之一。

他的个人爱好是收藏各种石头,把书房斋名题为“与石居”。诗云:“吾生尤好石,谓是取其坚,掇拾满所居,于髯为榜焉”。

沈钧儒纪念馆街对面不远有个金九避难处。金九(1876-1949)是韩国政治家。日本吞并朝鲜半岛后,1919年9月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上海成立,是统辖独立运动的最高领导机关,金九曾任总理、主席等职。日寇曾悬赏60万大洋通缉金九,于是金九和临时政府搬到嘉兴避难,后来辗转于1940年来到重庆,成为光复后大韩民国政府的基石。金九在嘉兴期间,收集日本情报,开展外交活动等,做了大量工作。如今经常有韩国人到嘉兴游览,寻访金九的遗迹。

 

英语文学翻译家朱生豪故居

接着我又去朱生豪故居,在禾兴南路73号。朱生豪可是大名鼎鼎,是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为中国最早致力于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人之一,也是一位诗人。

故居不大,进门是一个天井(小院),两边有厢房,正面是住人的两层传统楼房,格扇门窗,后院有廊道和小厨房。

朱生豪1912年2月2日出生于嘉兴。少年丧失父母,由大姑妈照顾。1924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嘉兴秀州中学,受到良好教育,在校刊《秀州钟》上发表了不少诗文,很早就显示出他的文学才华。1929年被保送到杭州之江大学深造,主修中国文学系,并选英文系为副系。在之江,得到钟钟山、夏承焘、胡山源等名师指点,显示出他超人的学识,被师友们公认为“之江才子”。此间他结识了以后的终身伴侣,才貌双全的诗友宋清如。1933年朱生豪毕业,到上海任世界书局英文编辑。1935年,他开始为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做准备,收集不同版本的莎士比亚原著和各种注释本及参考资料,共200余种,同时反复研读莎氏原著,直至烂熟于胸,还观看了许多莎剧电影。次年开始动笔翻译。

不久日军占领了上海浙江,朱生豪辗转流徙,贫病交加,生活极其艰难,并患上了肺病直至咳血,却坚持翻译,直到1944年12月26日英年早逝。

朱生豪在世上只度过32个春秋,却在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下,历时10年,用流畅的语言,华丽的文采,译出莎士比亚的31个剧本,为国人亲近莎士比亚耗尽了最后的心血,替近百年来中国翻译界完成一项最艰巨的工程,实现了他报效祖国的理想。

莎士比亚(1564-1616)是英国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一生完成了37部剧作,是世界文学宝库里的珍品。莎剧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歌德的《浮士德》并列为西方文学四大名著。然而,莎士比亚戏剧直到清末民初才开始传入中国。起先只有故事简介、节译和改译本。有据可查最早的中译本是1903年。它根据英国散文作家兰姆姐弟的《莎士比亚故事集》译成,收集了10个故事,取名《澥外奇谭》,由上海达文社出版。

朱生豪呕心沥血译成剧本31个,只有6个历史剧没有来得及翻译。朱生豪去世后,妻子宋清如一心记挂着要出版朱译莎剧,做了大量工作,1947年《莎士比亚戏剧全集》1-3缉终于出版,共收入27个剧本,获得广大读者一致好评。1954年出齐31个剧作的朱译《莎士比亚戏剧集》,12分册。到了6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约请知名翻译家校订朱生豪译本,并补译其余剧作和诗集,后因故而耽搁下来,直到1978年11卷本的《莎士比亚全集》终于与读者见面。

朱生豪的译著十分注意传神达意,再四咀嚼、苦思推敲,以“保持原作之神韵,传达原文之意趣”为宗旨。他以散文体为主的译作中充满了诗的韵味和意趣,善于以古典美表现文意,字句朗朗上口,读者既可感受到莎翁的灵性,又领略汉诗的韵味,颇受译界和读者的推崇,成为莎作翻译的经典,历经几十年仍不失其魅力,至今仍有“读莎就读朱生豪”一说。

朱生豪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汲取了西方优秀文化的丰富营养。他把莎士比亚戏剧这一世界艺术奇葩,成功地移植到中国,使海内外文坛为之震惊。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时代洗礼之后,朱译莎剧仍然是我国舞台演出莎剧的首选,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中外研究者的高度评价。

《中国大百科全书》列入了四位文学翻译家,其中曹靖华(1897-1987)和耿济之(1898-1947)是俄苏文学翻译家,傅雷(1908-1966)是法语文学翻译家,而唯一的英语翻译家就是朱生豪。朱生豪是嘉兴的骄傲,也是中国翻译界的骄傲。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32375-1212071.html

上一篇:贞观之治,凌烟阁功臣与长孙无忌
下一篇:我这样度过了2019年——年终盘点
收藏 IP: 95.116.99.*| 热度|

2 高峡 韩玉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0: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