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理论遭遇经验 -- 再谈麦秆危机中的消防原理
博主李学宽是个相当较真的人,为了纠正我的错误认识,耐心地给我解释麦秆焚烧的关键,让我突然意识到武汉麦秆危机的必然性和其中的消防原理,这里分享一下。
亏得他是农家出身,懂得从小麦转水稻种植的时间性,“这个时候农村叫“双抢”(抢收抢种),水稻早一天插秧,秋天的产量就高一点。农民急着插秧肯定是对的。”而且“中国很多地方是收了小麦种水稻,小麦收割以后会留下一段与根相连的杆(收割机收割的残留杆更高),如果不把这些残留的杆烧掉插秧的时候会扎破脚和腿,农民收割完小麦一般都在地里烧这些与根链接的麦秆。”原来如此,焚烧麦秆是农民的生产活动一部分,农民故意把麦秆留在田里,就是为了方便火势蔓延。只有那些一年当中先种小麦,再抢种稻子的地方,才会存在集中焚烧麦秆的理由(我在芜湖长大,从未看人烧过麦秆)。武汉附近刚好拥有采取这样轮作(收割冬小麦种水稻)的地理条件,所以当地农民烧麦秆,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图1. 焚烧麦秆是农民的生产活动一部分,农民故意把麦秆留在田里,就是为了方便火势蔓延。
老实说,昨天我写博文的时候,一点也不懂这项烧除实验的程序和内容,直接拿野火经验来比照,可以说是边学边用。现在等人解释清楚其中的过程,我也就明白了野火计划烧除中的一些消防原理了。切磋,切磋,学习过程,如切如磋,本来就是如此的。以下有些内容是李学宽的原话,我又非法借用,这里提前声明。
1. “小麦烧除,不需要烧到根部,只要把地面以上的烧掉就可以了。地面以下的不锋利,不会扎脚。”那么,根部一半在土中,点火不便,必然发生缓燃。而缓燃比明焰燃烧产生3~5倍的烟气,这是消防常识。所以,麦秆烧除,有天生的局限性。不论地表湿度如何,麦秆燃烧都会产生大量的烟雾。湿度大,燃烧不好;湿度小,燃烧深入底层根部,还是缓燃,都会带来大量的烟雾,这一点与野火的计划烧除局面有所不同。野火中,为了避免焚烧地下根部,总是选取不很干燥的湿度条件,来减少可燃物总量和烟气排放总量。地下的,烂掉,地表的,烧掉。这是计划烧除的实质。
2. “冬小麦不是种一粒种就长出一穗,如果这样需要的种子就太多了。春天冬小麦返青有一个分蘖期,通俗地讲就是从小麦根部(分蘖节)可以发出很多芽(几十到上百,看水、肥、光等因素),也就是很多残留杆是几乎连接一起的。小麦是按行播种,加上分蘖,这些残留杆只要一个烧着就会一起烧。”所以,农民有必要故意把麦秆留在田中,就是为了尽可能地把麦茬烧光,只有麦秆才能保证火焰得以维持,地表燃料才能烧光。如果回收麦秆,农民种稻,就要扎脚了。稻田劳作,很少有穿鞋的。
3. “刚刚收割的小麦烧这些残留的杆是很困难的,因为有些杆还有青的,一般第二或者第三天烧”。成长期间的麦秆含水高,点不着,燃烧温度不足,燃烧不完全,所以产烟量大。6月11日的武汉污染危机,是燃料湿度大造成的,因为农民等不及了。
4. “选一个晴朗的下午(湿度最低),要有风但风不能太大。没有风不能烧干净,风太大火不好控制。如果是东风就在东边点,如果西风就从西边点。火顺了小风很快就烧起来了。”小风是为了帮助火势蔓延,没有风,可能导致无法从一簇麦秆蔓延到另一簇麦秆,导致火焰自动熄灭。火性炎上,是指能量主要往上跑,当有风的时候,火灾蔓延是比较快速的,因为火焰倒伏,预热燃料强烈。
5. “ 如果风不是足够大,不用担心火会蔓延。因为灌溉用的水渠是天然的隔离带。”风大会不利小火蔓延,因为火焰是气相反应,在高速流动中不能自持。所以,人们用炸药对付油井火灾。
6. 查武汉地区气象条件,6月11日之前都是下雨,所以6月11日刚刚放晴,人们就迫不及待地焚烧麦秆,这是为了赶种晚稻的需要。在野火理论中,麦秆是1小时湿度的燃料,随时受到环境湿度的影响,是很容易干燥的,所以一旦放晴,农民立即动手了。
7. 如果机器播种和收割,就不存在麦秆焚烧的动力。
李老师批评我的目的,是因为我建议麦秆架起来烧,不懂民情。不错,我拿林火和野火的经验来照搬麦火,确实有驴唇马嘴之憾。不过,个人的阅历是有限的,只有把个人的知识和经验放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才能获得更好的理解和应用。杜甫和刘禹锡,不也是北人到南方,少见多怪,才留下了著名的观火诗么?能说理论没有用么?这就是我赖在科学网不肯走的原因了。麦秆焚烧问题,应当靠种植方式的改变来解决。依照现有的农田经营方式,污染空气是必然的结果了。集约化经营和机械化种植,似乎是对付麦秆危机的唯一选择,谁来关心我们的呼吸健康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