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珣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zxun123 行为上循规蹈矩,思想天地放荡不羁。

博文

如何对待网络语言?

已有 4491 次阅读 2014-12-9 20:18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通知》的发布,一石激起千层浪,只是不知能否在科学网激起几层浪?


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通知》:

  今年以来,各级广电机构按照《关于规范广播电视节目用语推广普及普通话的通知》(广发【2013】96号)要求,认真清理整改广播电视用语不规范现象,取得了明显成效,刻意模仿有地域特点的发音、乱用外来词语和网络用语等现象得到遏制。但是近期听众观众反映,一些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还存在语言文字不规范的问题,如随意篡改、乱用成语,把“尽善尽美”改为“晋善晋美”,把“刻不容缓”改为“咳不容缓”,等等。这些做法不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相违背,对社会公众尤其是未成年人会产生误导,必须坚决予以纠正。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大意义。广播电视推广普及、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需要;是树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确保文化安全的具体举措;也是广大听众观众收听收看好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要求。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媒,担负着引领和示范的职责,必须带头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字,做全社会的表率。

  二、高度重视规范使用成语的必要性。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一大特色,承载着深厚的人文内涵,蕴藏着丰富的历史资源、美学资源、思想资源和道德资源,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体现出中华文化基因在现代文明中的延续与发展,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的重要载体。广播电视要推广和传承成语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独特表达方式,充分展现其文化精神和语言魅力,不能因为肆意乱改乱用造成文化断代和语言混乱。

  三、严格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应严格按照规范写法和标准含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短语、成语等,不得随意更换文字、变动结构或曲解内涵,不得在成语中随意插入网络语言或外国语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如“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等。

  四、加强审查管理和排查整治工作。各级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对存在不规范、不准确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现象,尤其是乱改乱用成语的问题,一定要及时发现、迅速纠正,对故意违规的播出机构和相关责任人要严肃处理。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要认真开展自查自纠,重点排查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的字幕、图像和配音等,加强对主持人、嘉宾及其他节目参与人员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字的提示引导,对于不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内容一律不得播出。总局监管中心近期将对各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对严重违规的问题将作出严肃处理。各省级收听收看中心也要对辖区内各频道频率节目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对于不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字的节目坚决停播处理。


是维护汉语规范,还是压制语言创新网络用语禁上广播电视惹争议

田 静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12月08日第06 版)


  11月27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应严格按照规范写法和标准含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短语、成语等,不得随意更换文字、变动结构或曲解内涵,不得在成语中随意插入网络语言或外国语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如“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等。由于近几年来社交网站发展迅速,网民的创意迭出,网络流行语的更新也十分频繁,为了跟随时代潮流和吸引眼球,许多广播电视节目还有广告也开始使用这些热词。那么,对于广电总局这一通知,大家是如何看待呢?

  网络用语理应得到规范

  网络用语数量多,更新快,不常常关注网络社交论坛的人不容易弄懂许多词的含义。对外经贸大学中文学院教师杨宏举例说,“十动然拒”、“喜大普奔”、“累觉不爱”、“人艰不拆”、“说闹觉余”、“细思恐极”等流行的“网络成语”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打破语法常规而组合在一起,乍一看觉得很难理解。的确,网络上有许多类似的生造成语,“喜大普奔”就是由“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成语简化而成的,通常表示高兴喜悦的心情,而“人艰不拆”则是出自于林宥嘉的一首歌曲,表示“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如果不了解其出处,则很难理解这些自创词汇的意思。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苗笑武老师指出,这种网络流行语是部分人群生造并在网络中传播的一种即兴语词,属于“快餐文化”的一种。它们具有随意性和偶然性,其娱乐功能强于实用功能,并不具备推广价值。其次,网络用语往往采用谐音改编的手段,在久已形成熟语或者成语的基础上进行改动,容易在传播过程中造成混淆,对社会通用的母语词汇造成伤害,极不利于青少年儿童学习、使用母语和了解本土文化。有微博网友也提到,打开电视,荧屏上的错别字满天飞;上网浏览,广告上的异体字、生造词比比皆是。有的中小学老师抱怨,这边刚教了正确字词,那边就被网络、广告中的不规范用语毁掉了,导致现在不少学生在作文中也频繁使用网语,让家长和老师们看不懂。

  因此,许多人对广电总局的规定表示支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生陈慧认为,广播电视节目作为正规的传播渠道应宣扬正确的语言观念,维持汉语的纯洁性,树立权威的标杆。她认为网络用语可以在网络中流传,但不应登上大雅之堂,不应出现在广播电视节目中。

  禁播网络语应该把握好度

  在拥护广电总局规定的声音之外,也有人质疑:作为时代的产物,网络用语是否也是一种语言发展的现象呢?这样限制它是否小题大做?

  有网友认为,在信息大爆炸时代,网民也可以对成语的产生做出贡献,这些网络用语是属于我们时代的成语。

  对外经贸大学的学生张艺馨同学是一位十分关注网络流行趋势的“90后”,她觉得有些流行语言确实简化了人们的表达或者更加准确地表达了某种情感。她还举例说,在美国每年也会由网络生出许多新词,当这个词语流行到一定的程度,并且被一定数量的人们所接受时,就会被添加到词典当中,把它们视为产生的新词语。英语中每年都有新词。杨虹艳同学则建议,应根据具体的节目形式与内容需求进行标准设定,在一些大众娱乐节目中,网络用语应该被允许使用。

  这些观点与厦门大学中文系主任、厦门市语言学会会长李无未教授不谋而合。李无未教授认为,语言文字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它不是刻板的,而是灵活的、更新的,广电总局应该规范主流媒体和节目,如央视、各地方台新闻节目等,而对于娱乐节目则应该放宽标准,不应该这么严格苛刻,那并不利于语言的创新,也会压制网民的创造力。

  杨宏也认同流行语有它积极的作用,比如体现出语言的鲜活与亲切,表达情意更为直接和幽默等。加之流行语属于一般词汇,本就具有紧跟时代步伐、反映社会生活、更新变化快等特点,通过时间的积淀,这些网络语言自然会出现优胜劣汰的结果。

  的确,受众数量众多的广播电视节目理应在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方面做出表率,但是,网络用语作为新鲜和时尚元素出现在一些本身具有娱乐性质的节目中也未尝不可。对于广电总局这个新规定,可能争议仍会持续。


广电总局禁网络词语上广播电视 专家网友看法不一

《新闻晨报》2014年11月30日


  广电总局禁网络词语上广播电视 制图/黄欣

  27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相关通知,要求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应严格按照规范写法和标准含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短语、成语等,不得随意更换文字、变动结构或曲解内涵,不得在成语中随意插入网络语言或外国语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如“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等。

  通知指出,一些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还存在语言文字不规范的问题,如随意篡改、乱用成语,把“尽善尽美”改为“晋善晋美”,把“刻不容缓”改为“咳不容缓”等。

  这些做法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相违背,对社会公众尤其是未成年人会产生误导,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广播电视推广普及、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需要; 是树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确保文化安全的具体举措;是广大听众观众收听收看好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要求。广播电视要推广和传承成语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独特表达方式,充分展现其文化精神和语言魅力,不能因为肆意乱改乱用造成文化断代和语言混乱。

  根据通知,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要开展自查自纠,排查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的字幕、图像和配音等,加强对主持人、嘉宾及其他节目参与人员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字的提示引导,对于不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内容一律不得播出。

  近期将全面排查上星综合频道 “累觉不爱”等词多现于综艺类节目

  每年网上都会冒出一些稀奇古怪的词语,去年更是扎堆儿出现了一大批四字新词。面对这些网民自造的词语,有人为其赋予了一个名号——“后现代成语”。不少网民认为,这些四字新词将来会成为真正的成语,甚至还有人为其撰写了词典。

  在不少电视节目和电视剧中,也时常可以看到这些新造的网络成语,对于网民来说自然是喜闻乐见,但对于不少不上网的观众来看,恐怕要费一番脑筋才能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

  不过,从今天开始,电视节目就要跟这些网络成语说再见了。昨天,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通知》,通知中表示,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一大特色,承载着深厚的人文内涵,蕴藏着丰富的历史资源、美学资源、思想资源和道德资源。广播电视要推广和传承成语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独特表达方式,充分展现其文化精神和语言魅力,不能因为肆意乱改乱用造成文化断代和语言混乱。

  因此,要求“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应严格按照规范写法和标准含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短语、成语等,不得随意更换文字、变动结构或曲解内涵,不得在成语中随意插入网络语言或外国语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如‘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

  据记者了解,“累觉不爱”、“人艰不拆”等词,多出现于一些综艺类节目以及广告中。

  广电总局监管中心近期将对各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对严重违规的问题将作出严肃处理。各省级收听收看中心也要对辖区内各频道频率节目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对于不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字的节目坚决停播处理。

  [专家说]

  《咬文嚼字》执行主编黄安靖:

  网络新词不能照单全收

  但也不能一棍子都打死

  对于“十动然拒”、“喜大普奔”等这些通过缩略、拼装而形成的新网络成语,的确有规范的必要,因为首先这些词不符合成语的结构特点,同时在表意上也十分不明确,除了网友之外,估计很少人能一下猜出其中的意思。

  汉语是有缩略语的,比如沧海桑田缩略成“沧桑”,但这类缩略语的含义都很明确,大家一看就明白。而网民用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拼装成“喜大普奔”,这不符合汉语运用习惯,不仅让人感觉莫名其妙,更是让人不知所云。

  语言专家表示,对于网络流行词应当区别对待,符合语言特点并易于传播的,可以接受。但一些生造的网络成语并不具备传统成语的文化魅力,同时表意也不明确,的确应在公众媒体平台减少传播。

  网络流行词能否登堂入室,一直是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随着网络文化的普及,不少网络词语也纷纷进入了词典,但与此同时,也有许多网络词语、成语并非那么容易为社会所接受。

  对此,《咬文嚼字》执行主编黄安靖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这一现象要两分来看,网民实际是一个有着很强社会创造力的群体,但同时又很复杂,因此对于网络新造词,不能照单全收,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

  黄安靖说,实际上,不少网络词语丰富了语言生活,确实有创新和新的运用,同时又符合语言特点,因此可以看到,许多网络词语开始慢慢被收录进汉语词典,这些词语是有积极意义的。比如失联、断舍离、高大上等,它们既流行又通俗易懂,这是网民原创的表现,也是汉语通俗流变的体现。

  黄安靖指出,成语还有一个特点,是承载着汉语言的文化内涵及文化传承的作用。像不少成语都是源自四书五经等古文经典,而网络词语显然不具备这样的功能,“网络词语带有严重的个人倾向,其初衷是为了好玩、新奇,经常会随意背离大众语言的结构、运用等固有规律,很可能流行于一时就消亡了,因此,主管单位进行这样的规范,还是有其意义的”。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前院长、作家王晓玉教授:

  维护纯洁性确有必要

  但不能否定语言的流变

  对于《通知》中的一些举例以及做法,王晓玉持有不同的态度。

  “广告算是艺术,在广告用语中使用一些同音异义的词应该是允许的。”《通知》中以某广告将“刻不容缓”改为“咳不容缓”作为在广告中随意篡改、乱用成语的例子,这并不妥当,“‘咳不容缓’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它想表示咳嗽了不要小看,需要马上去治好。大家都知道这不是成语,只是借用,并不是改变。”王晓玉强调,并不会因为有人卖咳嗽药水用了“咳不容缓”,今后人们都把刻不容缓改成“咳不容缓”了,“举出这样的例子,欠考虑,欠研究”。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的《关于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引起网友的争议,有网友认为语言规范的确应该捍卫,也有网友觉得不应该用一纸通知扼杀网络语言。对此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前院长、作家王晓玉教授指出,近几年网络语言井喷式爆发,发展有些过头,维护语言的纯洁性的确有必要,但不能用僵硬、保守的态度去否定语言的流变。

  新词被固定需经时间检验

  《通知》中要求严格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王晓玉表示,语言文字有规律也有规范,每一种文字有固定的格式。但原则性的语言规范很难拿出一个详细的规定。

  王晓玉表示,死板地要求某一种格式必须一成不变的做法,她无法认同,“语言是在不断流变的,在这个过程中会一直不断有新的东西补充进来,它一直在新陈代谢,没有生命力的就会被淘汰”。要看语言文字有没有生命力、能否被广大使用者接受,需要经过许多年的实践检验,而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即便如今各类新兴用词层出不穷,但也不代表这些词语就已被固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语言的流变中同样适用”。

  网词井喷发展的确过头

  不过对于网络用语近些年呈井喷式爆发的现象,王晓玉直言:“的确有些过头了。”

  《通知》中指出“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生造的词语不得出现在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王晓玉表示,这些第一眼都无法看懂的词语是典型的病词,“这种语病在修辞学中叫‘杂糅’,胡编生造词语绝对是不可以的。这类用词的存在造成了语言的不严肃,只能在非常小的群体中流行,一旦泛滥成灾,对我们国家语言的纯洁性会造成污染”。

  面对这些典型的病词泛滥,王晓玉认为有必要去规范,“可以说近几年来这类错误的用词愈演愈烈,有些失控,一些人对语言基本的规律都不掌握,就用‘杂糅’的方法或者完全不符合语言规律的方法去生造词语,这现象需要规范,需要纠正”。

  一刀切的态度不可取

  王晓玉指出,凡事不能一刀切,“像‘囧’‘打酱油’‘给力’等网络用语都已为大家所接受,甚至用于影视作品的名字,如今用僵硬、保守的态度去否定,这就是走极端了”。在王晓玉看来,语言的纯洁性需要维护,指出一些失控的问题也没有错,但光凭一纸文件不可能阻止语言的流变,也不可能因此把语言“格式化”。

  别让低俗“网话”伤了文化

  按照字典中的解释: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同时,语言也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由此可见,语言不仅仅是你我之间交换信息的符号,它还是保有文化温度的“巢”。这个“巢”既是孕育和牵连中华民族文化的所在,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共同搭建的“家园”。它的丰富、完善和发展建立在继承和建设的双重合力基础上。

  诚然,没有一种语言是一成不变的,必然会随着时空的转换推移而生发新意。但是,语言的变化和发展应当遵循一种规范,而不能以扭曲文化、肢解文化,甚至是消灭文化作为代价。

  网络语言的盛行代表着一种新的文化的产生,当中有充满活力和新意的成分,但同时,也包含了将汉语简单化、碎片化、卡通化的不良因子,其影响可能是深远的。

  因此,面对一个网络即是生活的时代,如何正确认识和运用网络语言,使它为丰富和活跃文化而服务,使它经过健康、合理的筛选进而充实中国语言文字,有益而不是有害于文化生态的养成,是一个值得所有人认真思考的问题。

  青少年的语言构成仍在逐渐建立的过程中,所谓习惯成自然,大量接触和接受网络语言,无疑将会改变他们的语言习惯,使他们对某些字、词的理解倾向于网络词义。长此以往,汉语的本义可能会逐渐被遗忘,进而成为历史陈迹,消失在年轻一代的记忆中。

  面对这一状况,学校、媒体的正确引导便显得尤为重要。

  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近年来对中国当代文学多有批评,尤其对中国当代作家的语言文字能力深感不满。他在西南交通大学发表演讲时曾经说:“中国的现代文学是精英,看的时候需要不停地查阅字典;而中国当代文学则不需要,是一种通俗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认为:“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基石,但是,我们自己的语言却正在面临巨大的挑战。在全球化背景下,语言被快速地杂交化、卡通化、低俗化。民族语言如果消失了,传统也会随之消失。”

  陈众议说,创新都是以继承为基础的,不能抛掉历史遗产中具有根脉意义的部分,那样只会令文化断层、标准游移,使人民大众感到无所适从。他提醒知识界和文艺界,必须正视上述现象,在知识传播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不应当伤害本民族语言的纯粹性,“我们要觉悟到语言的重要性,有关部门也要重视和警惕。不能让伤害语言的行为被引以为风尚”。

  因此,他强调,文学艺术工作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守护民族文化的根基。“我们对一切有益文化资源的继承和借鉴,一定要秉持批判的态度,不能以伤害民族文化为代价。近30年来,汉语退化现象十分明显,一些年轻作家、艺术家甚至根本不具备汉语言文字的基础。试问,如果民族语言没有了,如果连最基本的传统都不能守护,文化的根本何存?” (据辽宁日报)

  [网友说]

  悄悄Dream:扼杀网络文化,词语为什么就不能创新?难道永远守旧用几千年不变的东西?

  坚果灰松:这个我倒不同意,成语本来很多是民间用后就成了约定俗称的语言。今天流行的词汇,没准就会形成后面时代的文化,而且有很多是有典故和意义的。当然,这需要时间的筛选。刻意去遏制一些自然形成的东西,还是一种文化上的强迫和控制。

  幼薇的春天:早就该整治整治了,一百个支持,守护中国文化的纯洁清澈!

  阡骞:同意。觉得这种词在网上用就好,真发展到词典里是对中文的一种摧残。

  一千龄蝉:“人艰不拆”这些词现在已经很少出现了,这就证明它们是随时代前进的文化落后品。文化是可以自我净化的,而净化者就是使用这个文化的人们,他们会决定什么该留,什么被淘汰。

  燕子360:要不要这么极端啊!看什么类型好吗?娱乐节目可以吧,世界本来就应该丰富多彩。




封杀网络用语,切忌杀鸡取卵

陈小雁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应严格按照规范写法和标准含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短语、成语等,不得随意更换文字、变动结构或曲解内涵,不得在成语中随意插入网络语言或外国语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如“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等。(12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网络用语不上春晚、不上广播电视,规定一出,不少网友直呼“有权就是任性”,随即一轮论战汹涌而来。网络用语禁上广播电视,是净化语言,还是压制创新,莫衷一是。应该看到,网络用语满天飞,确实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尤其对于广大中小学生。网络造词的随意性与娱乐性,搅乱了汉语的纯净,容易给语言基础薄弱的学生们造成混淆。有的中小学老师抱怨,这边刚教了正确字词,那边就被网络、广告中的不规范用语毁掉了,导致学生作文让人看不懂。谐音字、生造词、异体字等也让成年人受害,规范用法被遗忘在角落里。

然而,一刀切封杀所有网络用语,也太过武断,与杀鸡取卵无异。网络语言也要一分为二地看。诸如“十动然拒”、“说闹觉余”等词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表意含混,强行拼装,纯属为造词而造词,这种随意篡改、生搬硬套的词语就该“杀无赦”;而“土豪”、“高大上”、“雷人”等知名度颇高的网络用语,或是新瓶装旧酒(赋予旧词新含义);或是增加新义项,让人一看就懂,契合网络时代的特征,为民众所喜闻乐用的,不该被扔进垃圾桶。

兼容并蓄,才能维持语言的生命力。鲁迅说,语言发展“全由众手,非一人所能”,即是要正视人民群众在推动语言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网络用语是这个时代民众所创造、所乐见的新范式,如果用行政手段强行将新词一棍子打死,且不说是否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单是民众不买单这点,已让人担忧其成效。

对于博大的语言系统,网络新词并非洪水猛兽,且慢对其说“不”,这已被历史所验证。当我们现在纠结于网络用语该不该登广播电视时,不妨将目光转向20世纪初的中国。当时社会上沸沸扬扬的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岂非与现今的网络语言与传统用语之争似曾相识?时光荏苒,当我们回望这一争辩时,多少感慨旧派文人固守文言旧地,几多迂腐,在历史与人民的选择下,文言文逐渐让位于白话文,白话文的推行也让更多百姓踏入文化殿堂,推动了语言文学的发展。可见,语言源于百姓,百姓又推动了语言的发展。网络新词也如此,相信民众有雪亮的眼睛,能甄别网络用语,好词自然口口相传,生搬硬套自然没有市场。行政之手无须伸得过长。

且慢对网络用语说“不”,这已被民众口碑所验证。2012年春晚在众多语言类节目中,冯巩可谓最“潮”的一个,台词中融合了“打酱油”、“哥只是个传说”等各种网络语言,深得民众喜爱。而之前网络热词“屌丝”登上《人民日报》十八大特刊,让人感到意外也感到兴奋。可见,网络用语的民众基础深厚,相关部门岂可视而不见?

且慢对网络用语说“不”,这已被其他语言发展过程所验证。语言的发展,必然有时代烙印,见证着人类发展的足迹。或是不同语系的互相渗透,如英语的typhoon由汉语台风派生而来;汉语“好久不见”也成了英语long time no see的来源;或是在人们新造的流行词汇中壮大。美国每年也会由网络生出许多新词,当这个词语流行到一定的程度,并且被一定数量的人们所接受时,就会被添加到词典当中,把它们视为产生的新词语。日前“土豪”携手“大妈”,有望走进牛津字典也让国人兴奋一把。英语尚且如此,汉语何须裹足不前?

所以,与其亮剑封杀网络用语,不如正视当前的语言环境,吸收民间智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语言在新鲜血液的补充下发展壮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17-849710.html

上一篇:借鲁迅言点《历史留给中国的14个糟粕!》
下一篇:为“Minerva”欢呼
收藏 IP: 120.210.174.*| 热度|

1 zhouto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1: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