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2007年所写未做改动)
断断续续看《顾颉刚集》也有大半个月了,先前摘录点书中《古史辨自序》。如今全书大致上看完了,后面看的很简略,有的篇章很难就掠过了。
《顾颉刚集》中令我印象最深得是“周公东征和东方各族得迁徙”和“由‘烝’‘报’等婚姻方式看社会制度得变迁”,还有一篇关于“孟姜女”的考证也很好。
书中讲到于省吾教授对顾颉刚说:“在甲骨文里面只有‘春’‘秋’。其‘冬’‘夏’二字乃是研究甲骨文的学者从后世(东周以下)的观念硬按上去的”。所以顾颉刚先生说“冬”是“秋”的延长,春秋即言四季,秋天本来是刑杀的季节,清代的法律上讲“秋后处决”,既是如此。
“周公东征和东方各族得迁徙”一篇中讲到周公东征的残暴,而不是殷民箪食壶浆欢迎东征军。《孟子.藤文公下》:“‘有攸不惟臣,东征,绥厥士女。篚厥玄黄,绍我周王见休,惟君附于大邑周。’其君子实玄黄于篚以迎其君子,其小人(平民)箪食壶浆以迎其小人。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关于“‘有攸不惟臣,东征,绥厥士女。篚厥玄黄,绍我周王见休,惟君附于大邑周。’这句话的的理解竟有如此大的差异。顾颉刚借助甲骨文研究资料,对这句话的解释应该说是很合理的。
“攸”为国名,“绥”甲骨文,金文均作“妥”,“妥”象以爪擒女之形。“士女”当指被俘虏的青壮年奴隶 孟子为何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呢,可能是因为看到《尚书》里面讲到周公东征时掠夺了一些纣的半野生畜。因为孟子不希望看到所谓的“仁义之师”会作出这些掠夺之事。古代的战争本来残酷无情,周公不是人们想象的“温.良.恭.俭.让”的圣人。
(我说的很简略,其实文章篇幅还是很大的,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
“孟姜女哭长成”一事的考证亦是很精当,结合了民俗去考证。
在看“由‘烝’‘报’等婚姻方式看社会制度得变迁”一篇也知晓了一些古代的制度问题,尽管读的不是很详细。原来秦国不大看重妇女的贞洁,知道始皇统一六国才对寡妇守节进行褒奖。所以嫪毐与太后淫乱尽管是偷偷摸摸,但是在秦国不是很丢脸的事情,以前的宣太后有过之而无不及,宣太后将死还要姘头来陪葬,呵呵。所以一个寡妇在始皇前的时间里,玩几个男人很正常。
其实书中还有很多值得看的地方,鄙人学识浅薄,看不大懂。关于《尚书》那段我就没有看啊。所以看完一本书又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什么地方。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