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zzywanglixi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uzzywanglixin

博文

“躺平”是释放社会压力的重要途径

已有 17651 次阅读 2021-6-7 14:1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躺平”的核心要素是挑战社会主流价值体系,按照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来生活。“躺平”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消极躺平”,即一种不回应不反抗的心理态度,表示人们看淡竞争之后主动追求低欲望生活;第二类是“积极躺平”,即一种超越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更高层次的人生观价值观。即使是“消极躺平”,也需要主动追求,随波逐流是做不到的。所以,无论是“消极躺平”还是“积极躺平”,都是积极主动的行为。

  从表面上看,“积极躺平”视乎比“消极躺平”更有意义,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积极躺平”是少数人的事情,他们专注于自己的事情,对社会整体大局影响并不是很大;而“消极躺平”涉及到社会上一个很大的群体,他们的喜怒哀乐对社会整体有着深刻的影响。在由于激烈竞争而导致的日趋严重的内卷形势之下,给越积越多的社会怨气一个释放的渠道,是保障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方面。允许一部分人“消极躺平”,就是这样一个释放压力的渠道。

  具体地讲,“消极躺平”至少有以下四大好处:

  1、对于没有“消极躺平”的人来说,可以减轻竞争压力,更加快乐的工作生活。由于“消极躺平”的人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的供给就会减少。在供求关系决定之下,没有“消极躺平”的人在人力市场上就有了更大的议价空间,在同样付出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更高的工资待遇、更好的工作环境。

  2、对于“消极躺平”的人自身来说,可以释放压力、按照自己的节奏过上身心健康的生活。人在疲惫的时候,躺平是最舒服的,无论是身体疲惫还是精神疲惫,躺平都是消除疲劳最好的方法。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保持心理健康比吃饱肚子更加重要,因为心理压力会导致或者诱发各种疾病,比如心血管病、癌症等。心理压力更是导致自杀率攀升最主要的原因。“消极躺平”是消除精神疲劳、减轻心理压力、让自己恢复身心健康非常有效的方法。

  3、对于老板们来说,也是一个重新思考金钱价值的机会,让老板们自己也过上更加人性化的生活。一位著名民营企业家说过:第一个亿是给自己挣的,之后的钱都是给别人挣的。对于身家过亿的老板们来说,既然钱是给别人挣的,也就没有必要逼着员工们996为公司挣更多的钱。老板们自己也应该躺平休息一下,不要像“半夜鸡叫”里的周扒皮那样辛苦,天不亮就要起来学鸡叫,这样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也不好。

  4、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消极躺平”的生活方式提供了一个释放社会压力、缓解社会张力的渠道,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稳定压倒一切。在内卷日趋严重的现实社会里,如果任由内卷的力量不受限制地发展,就会导致旋涡里的能量越积越大,一旦有个小的裂缝就有可能爆发,造成重大的社会动荡。允许一部分人“消极躺平”,是释放内卷旋涡能量、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综上,当下的关键问题不是去批评“消极躺平”,而是应该适当地改变或者调整现有的政策体系,让更多的人有条件有可能过上“消极躺平”的生活,为更多的人们提供“躺平”这个生活选项。比如,对于高校来讲,当务之急就是把一年一考核变为三年一考核,给广大高级知识分子们减轻压力,让他们可以选择“积极躺平”来攻克科研难题,也可以选择短暂的“消极躺平”来养精蓄锐。

  另外,更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把现行的“非升即走”制度改为“非升则转岗”制度,给那些不愿意随波逐流、想按照自己的节奏做学问、而且愿意接受较低工资的学者们一条出路。比如,可以只做教学,拿一半工资,像张益唐那样,过一种长期的“半躺平”学者生活。现在的量化考核制度本来只是为工业化大生产而设计的,并不适用于创造性脑力劳动。用数字考核学者,本来就是不正确的做法。培养一位学者不容易,他们都是民族的精英,给他们一条出路,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是当务之急。

  总之,基于本文的分析,无论对于“消极躺平”的人本身还是没有“消极躺平”的其他人,无论对于老板们还是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躺平”都是很有好处的事情。营造多元价值体系的社会氛围,让不同能力、不同兴趣爱好的人们能够相互尊重,按照各自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来生活,应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99994-1290106.html

上一篇:“躺平”的科学网博主有没有?
下一篇:“非升即转”比“非升即走”更符合国情
收藏 IP: 161.81.76.*| 热度|

21 李毅伟 李文靖 刘立 武夷山 王安良 杨正瓴 杜学领 郑永军 曾杰 谢力 黄河宁 张明武 周忠浩 马军 宁利中 钟定胜 雷宏江 梁洪泽 蔡宁 李东风 姚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0: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