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想起这个话题的,是一年前在伦敦大英图书馆看到的人类自古以来的地图和宇宙观的展览。大英图书馆收集的那些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时代,不同语言的五花八门儿的地图,揭示了一件有意思的事: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在文明发展的初始阶段,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认为自己生活的这片天地才是宇宙的中心。
中国古人认为天圆地方,甚至“中国”这名字,都让人自豪地觉得自己生长的这片天地就是世界之中心。 西方文明也是一样。 大家一直认为日月星辰都是围着自己转的,直到后来观测技术逐渐发展,人们才开始发现继续使用这套以自我为中心的坐标系来描述星体的运动越来越复杂。 有一天,大胆的哥白尼尝试着换一个不那么自我为中心的坐标系来计算太阳和行星的运动。我猜得出当他发现用这个新的坐标系能大大简化计算模型时的心情会是多么复杂:作为科学家,他一定赞同越是简洁,越接近真理。可是,这个坐标系的转换,同时也让人类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我们并不是天之骄子,我们也不是宇宙的中心。
认识到这一点,才开始了现代天文学的迅猛发展。短短不到五百年,人类认识的宇宙便由太阳月亮加上五颗行星,扩展到百亿光年之外。如今,我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不过是浩瀚宇宙里的一粒灰尘,我们人类文明的存在也决不会是空前绝后。 虽然我们还不能完全了解我们的生命是怎样诞生和演化发展的,可我们能够确定的是,我们并不是天之骄子,我们也不是宇宙的中心。
观察一个人从婴儿到成年,他的自我认识的心理过程,我们也能找到类似的发展轨迹。新生的婴儿还没有自我意识,它的关于吃喝拉撒的一切本能需要,都是通过哭啼来表达。肚子饿了,哭叫几声,妈妈就会来喂奶。 这样,在小婴儿的头脑里很容易就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 妈妈,爸爸,吃的,玩具,等等,都是因为我需要才存在的,世界是应该围着我转的。在他的头脑里是无法理解其他人的,不是围着他转的世界的。
当婴儿逐渐长大,它早晚要学会搞明白一个坐标系的转换: 它并不是世界的中心,他的父母也不能把所有的关注都放在他身上。 心理学研究发现,小孩子大概要在两三岁之间才能发展出相应的智力,完成这个心理坐标系的转换过程。 英文里有一句俗语,叫“Terrible two”(两岁的孩子最难缠),大概说的就是这个年龄,正在进行这个认识转换过程的孩子。
有一个心理学实验,可以测验小孩子是否有这种理解力,并教会小孩子明白他人眼里的世界跟自己看到的不同。父母或老师给小孩表演一个小木偶戏:一只小兔子和一只小狗在屋子里玩球儿。玩完儿了,他们一起把球放进桌子底下的盒子里。然后小狗回家了。小兔子一个人呆着烦了,就又把球找出来玩儿。玩儿了一会儿,小兔子把球装进柜子的抽屉里,也回家了。第二天,小狗来了,想玩球儿。他会到哪里去找球呢?看戏的小孩子目睹了整个过程,当然知道球最后在哪里。可是小狗先回家了,不知道后来发生的事。大一点儿的,学会了站在小狗的角度想问题的孩子就会明白这个区别。
对于成年人,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也是需要有意识地训练的。说话做事能够体谅他人,是我们为人处世能与人和睦相处的根本。 不过,在日常生活当中,并不是每个成年人都能想到这一点。 比如,在超市买东西,就常能看到有人旁若无人地把推车横在过道当中,只顾低头挑东西,不管是不是挡了别人的路;在公共场所出门时只顾推开门走自己的路,不管那门会不会就打到后面的人;一帮好友在饭店里吆五喝六地划拳,并不在乎旁人需要的安静的用餐环境。。。 一一列举开来就太多了。
思考问题时先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可以算是婴儿时期的本能。不过,思考问题时如果只从自己出发,那往往会伤了别人自己还不知道。 所以,思考问题时学会不仅从自己的角度,同时也从其他当事人的角度出发,多做几个坐标变换, 那更有利于找到对各方面都有利的解决方案,达到双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6123-486525.html
上一篇:
情商与智商下一篇:
成才到底有多少是由于先天,有多少是因为后天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