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bt92 资深水利水电能源工作者

博文

方、肖之争不仅是科学之争,更是利益之争

已有 5393 次阅读 2010-9-24 12:11 |个人分类:三峡|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伪科学, 方舟子, 肖传国, 利益之争

/水博

 

看到科学网许培扬网友的《方肖之争,是一场科学斗争》的博文,我觉得文章的内容写的非常好。许说“长达九年的方肖之斗,有多少院士、科学大家、记者、法官。。。有多少热心人、明白人、善良人、糊涂人主动的、被动的参与战斗。决不是他们两个人的争斗,而是一场善恶、真假、是非、黑白的科学斗争。这场科学斗争得到今天的结果是不是迟早的事情、是否必然会发生?而没有避免这种可怕的结局,值得中国社会、尤其是科学界的深思、反思、反省。”

 

但是,我觉得许网友的某些说法和博文的标题似乎不大贴切。我认为,所谓科学斗争应该是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绝对没有必要发展到你死我活,花十万块钱买凶犯罪的份上。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上就有很多科学问题的真、伪之争。一般来说,这些问题确实应该是属于不同学术观点、理念的科学之争。但是,在很多特定的情况下,科学上的真、伪之争并非只是观点之争、理念之争,而可能是实实在在的利益之争。因为确实有很多搞伪科学的人的目的和动机,不光是要表达某一种不同的学术观点,而是要通过某种欺骗的方式获得额外的利益。

 

肖传国医生就是如此。他早就应该清楚自己的国际论文到底发表过几篇,他早就应该知道他的“肖氏反射弧”的治愈率是85%还是几乎无效?对这些问题的争论,绝对不是什么科学观点之争,而是能不能骗取到院士头衔的利益之争。

 

方舟子博士不是医生,他与肖传国本不应该发生什么学术观点的争论。但是,方舟子博士和一批来自全球各行各业的热心公益的新语丝网友,所形成的一种对伪科学造假者的监督力量,几乎让任何被他们所发现的造假者都难以逃脱。无论从客观事实上、科学逻辑上还是在专业知识上,造假者都不可能逃过全球新语丝网友的批评和监督。十几年来方舟子博士的打假,无一失手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博士自己长有三头六臂,而是特定的社会环境,让方舟子博士通过新语丝网,集合了一批决心维护社会正义的科学卫士。

 

因此,方、肖之争,绝不仅是科学之争,而更是巨大的利益之争。争论的一方是要依靠虚假宣传骗取院士名誉,能挣到到更多的钱;一方则是要揭露造假,避免更多的人成为肖氏医学实验的牺牲品。尽管我们绝大多数的人,还是真诚地希望肖氏反射弧是科学的、有效的,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对肖医生这种为了急于成名,故意编造虚假简历、虚报论文数量,虚构手术成功数据的欺骗行为都不能容忍。

 

众所周知,武汉法院支持肖传国的荒唐判决出台后,全球六百多名来自各行各业的知识分子签名抗议。这六百多名来自全球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很少与“肖氏反射弧”有任何利益瓜葛,也未必真正了解肖氏反射弧的科学性、有效性,但是,为了弘扬正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他们还是要表示对方舟子打假的鼎力支持。

 

总之,方舟子博士打假和揭露伪科学的行为,绝对是代表着社会公共利益,尽管这种现象并非正常,但是在中国当前的特殊环境下,这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种支撑和保障。如果中国的方舟子再多一点,如果中国的有关部门支持方舟子博士打假的力度能够再大一点。恐怕我们就不会让中国有30多万妇女,遭受奥美定丰胸美容的欺骗,恐怕就不会让三聚氰胺奶粉伤害了那么多无辜儿童,还差点断送了中国的制奶业。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方舟子博士和广大新语丝网友的打假代表了社会的公共利益,而肖传国等造假者只是为了自己的个人私利,那么为什么现在社会上还有那么多人要反对方舟子呢?我觉得,中国目前的社会状况,确实会让很多造假者都能获得巨大的收益。于是假冒伪劣盛行,一些曾经被方舟子揭露过的造假者和正在以及准备通过造假骗取各种名利的人士,必然把方舟子的打假,视为阻挡了他们发财之路的眼中钉。

 

因此,目前的中国社会,还有着巨大的的造假利益共同体。几乎每一个科学问题真、伪之争的背后,其实都是各种各样的利益之争。肖传国医生只不过是一个眼看着就要到手的巨大名利,在骗术被揭穿之后付之东流,狗急跳墙的小丑而已。在他的身后,还不乏有着大量指望利用宣扬伪科学造假,而获取某种名利的后备军。只有当国家从法律和制度上加大对伪科学造假欺骗的制裁力度,让任何造假者都得不偿失。中国社会的这种打假者与造假者均势力敌的不正常局面,才会有所改观。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5826-366358.html

上一篇:中科院和武汉法院是肖传国犯罪的“帮凶”
下一篇:喜欢用谣言诬蔑方舟子的人士务必请注意
收藏 IP: .*| 热度|

5 刘全慧 刘锋 刘进平 耿文叶 许培扬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2 04: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