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库数据】41所高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近两年数据分析
为了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联合推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于2014年印发了《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计划》和《高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决定依托高等学校整合提升并建设认定一批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并以此推动高等学校结合实际,加强宏观引导,积极创造条件,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水平、实质性国际合作。
据悉,该项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计划的总体目标是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到2020年,选择高校优势学科和领域,依托国家级或水平相当的科技创新平台,择优整合提升和认定一批有一定规模、代表我国科学研究水平和实力的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成为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学术中心、聚集一流学者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创新基地。联合实验室的建设和认定以机构对机构的对等合作为培育前提,以宁缺毋滥为原则,不设批次、不限时间、不定名额,“成熟一个认定一个”。该项计划实施分为培育组建、立项建设、验收认定三个步骤。
2016年7月,为进一步保障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质量和水平,指导高校加强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培育,根据《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计划》和《高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结合前期建设试点工作,教育部组织专家制定了《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立项建设与验收标准》,主要是将高校建立国际联合实验的基本条件与定位、基本建设保障能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支撑能力、科研与协同创新能力、规范化管理与运行几个方面作为立项建设与验收的一级指标。
近两年来,我国已成立41个国际联合实验室,具体分布如下表所示:
表1:41间高校国际联合实验室清单
图1:41间国际联合实验室建立数量比
2015年成立了17间国际联合实验室:其中工学11间,农学1间,理学4间,医学1间;而2017年则增加至24间,其中工学11间,农学3间,理学5间,医学5间;从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17年对农学跟医学的投入比重有所加大,具体体现在作物学、农业资源利用和植物保护、临床医学和药学等领域的实验室数量的明显增加。
图2:41间国际联合实验室的学科门类分布图
图3:41间国际联合实验室研究领域所属一级学科分布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以3年为一个建设周期,我国目前的已成立的41个国际联合实验室主要集中在工学、理学、医学和农学等四个领域;其中工学、理学占据这主导地位;而在学科门类下属的一级学科中,材料科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学、临床医学、药学、物理学、大气科学占据了实验室研究领域的主体地位。这说明,近年重点实验室的设立和国家政策发展有着一定的相关关系,是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和转型需要的,特别是像材料、生物、信息等可以为我国未来跻身于科技强国行业打下结实基础的领域,在相应实验室的建设数量上也会有所增加。
图4:41所高校国际联合实验室的地域分布图
而从已有的国际联合实验室的地域分布来看,两个批次的实验室集中分布在江苏、广东、北京、湖北、重庆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而我国中西部地区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所占的比重较少。就目前来看,我国国际联合实验室的地域分布并不均衡。
国际联合实验室计划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各地教育部门、各高校精心组织,统筹协调,充分调动积极性,加强宏观引导,积极创造条件,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推动更多高水平、实质性国际合作。
数据由人工采集所得,如有遗漏或错误,敬请指正。
(作者:邢睿,里瑟琪智库研究助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2: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