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QM机构简介
Quality Matters(简称QM)是一家美国在线教育质量保障的专业服务机构。2003-2006年度美国教育部将后教育改进基金会的补助金发放给马里兰州一批致力于在线课程质量保证的远程教育学家。这项以研究为基础的项目不断拓展,最终衍生出QM评价标准(rubrics)和基于同行的课程审核程序。
依靠联邦补助金的发放,QM成功转型为一家致力于不断改进在线课程的独立机构。随着美国公众对教育的监督更加密切,教育经费不断缩水,QM的领导层在联邦补助金发放结束后,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学科教育理念的多元化和学习模式的多样性,以及与各种组织机构和组织文化的交流碰撞等等。
联邦补助金发放结束后,创始于2006年的QM从最初的非盈利项目成功转型为一家依靠各界捐助和付费制课程的独立经营机构。它的宗旨从未改变:通过有效工具和质量保证过程来提高在线课程的质量,改进学员的学习体验;支持教师发展,提供有效资源;促进QM标准的整合和在线课程质量提高的进程。
2014年9月,QM在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举办了第六届关于在线学习质量保证的年度会议,会议主题为“质量保证如何驾驭当下的思潮变迁”。美国远程教育报(AJDE)的这一专刊就是依据会议报告所做,远程教育报还特地邀请了会议报告人为专刊撰文。
QM对在线课程和混合课程的在线部分提倡采用以研究为主,测试为辅的质量标准。这些标准集中体现在QM的评价标准上,如高等教育评价标准、中小学及学前教育的评价标准、成人教育和专业教育评价标准等等。在补助金发放期制定的高等教育评价标准现在已经更新到第五版,并且为不断扩张的QM评价标准体系构建了一个基本框架。远程教育学者有时会混淆网上的QM标准清单和完整的评价标准。事实上,高等教育评价标准是一份专门为在线课程审查准备的文件,内容非常详细,长达37页。只有QM的用户才有可能获得附有注释的评价标准,这一做法确保了评价标准和同行评审的完整性。
课程设计的同行评审是QM重复性执行的部分,它确保了高校在课程质量保证上的所有努力具有可测性。同行评审是由教师借助有效的质量标准来实施完成的,其目的是不断提高在线学习质量。有关机构通过QM的课程审核管理系统提交申请和课程信息。完成QM同行评审专业进修的三名在线导师组成一个团队,负责从学生的角度审核课程设计。每组必须包括一名课程专家,一名课程申请机构的外聘评审员,和一名受过额外训练、更具经验的评审主管(也是整个团队的负责人)。
附有注释的评价标准指导每一位评审员的课程评估和团队成员间的协作。一名课程创作者或代表率先完成统计用户信息,听取课程设计专门领域的同行建议,与评审小组互动。除了评审前后召集会议,真正的评审活动费时三周左右。评审员需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学习体验。课程代表会收到一份最终的评估报告,包括每一项标准的打分,评审员的建设性意见,和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获得QM的官方证书意味着该课程达到了评价标准85%以上的标准。用户们可以对他们自己的课程进行非正式的内部审查,无需严格遵循评价标准的一整套选拔同行评审员的标准。但是只有那些在官方评审中符合标准的课程会被授予证书。同行评审活动已经成为QM运行的基石。近年来,为了满足用户需求,QM不断增加评分工具和资源的投入。
QM赋予了用户机构一定的灵活性,方便它们使用评估工具满足自身需求:
l 教员对照附有注释的评价标准逐条检测课程或以评价标准为指导原则完善课程模板;
l 不断发展师资力量,鼓励教员通过参加研讨会熟练掌握QM标准和原则;
l 利用QM提供的在线评估工具,在不受监管的情况下进行课程初步筛选;
l 将QM的正式课程评估列为标杆,指导更多在线课程的改进与评定;
l 把QM评估体系嵌入到课程模板的设计,战略计划的制定,委员会的长期任务,推广和终身职位的认可之中。
二、QM在线课程质量标准国际化案例分析
QM在美国的成功,尤其是它所制定的在线课程和混合式课程质量标准的广泛应用,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然而,要想在非英语国家翻译和传播这一标准,首先应当考虑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是否同样适用。
(一)QM国际化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直译的课程质量评估标准能否在其他文化背景下产生相同的效果?如果不能,修改这些标准来适应其他国家的教育体系是否合适?修改需要考虑哪些因素?首先,让我们考虑一下将美国在线课程质量标准直译为他国语言的情况。直译可以保留标准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而改写标准,因其缺乏严谨的研究和检验,可能会破坏其自身的权威性。如果引进新的评估标准,或者因为原有的标准与当地的文化规范和行为准则发生冲突而进行删减或修改,那么该标准的效力则可能受到质疑。此外,QM的在线课程认证赢得了广泛认可,意味着它的评价标准不受语言或文化背景的限制。
然而,标准的直译难以满足其他国家的文化需求,并且忽视了他们教育体系的独特优势。下面让我们仔细检视一下在线课程设计的文化适应问题。文化差异在许多方面影响在线学习者的学习,它始于个体如何感知自身所处的现实与世界,不同的思维模式影响不同文化受众接收信息和整合事实的方式。文化差异还体现在对权威的尊重程度、对异议的包容度和社会可接受的表达个人观点的方式上。此外,不同社会对学习者的独立性、独创性和创造力的期许以及鼓励策略有着很大差异。对分工合作及个人成就的不同重视程度则是另一个重要的文化变量。不论是传统的在线课程还是MOOCs(慕课),都应当预见和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习者的不同需求。提升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以及有效利用课程材料将是在线课程未来努力的方向。
(二)中美案例研究:QM国际化所面临的挑战
尽管中国学术界正在努力引进一些西方观念,例如促进学习者参与、协作学习以及主动学习,他们并没有抛弃传统的教学法。教师与学生分别作为知识拥有者和接收者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改变。儒家所倡导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仍然流行,体现了中国社会、学生和家长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尊重。此外,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学生一直被教导要刻苦学习而不知道如何高效学习。这一长期秉持的态度和其他一些既有的惯常做法影响了中国学术界对美国QM评估标准的看法。中美在促进学习者交流互动和批判性思考、因材施教的观念上有所冲突。此外,一些针对自主选择课程教材、为残疾学生建立专门的教育机构、尊重学生隐私权等方面的特定的评估标准在中国难以适用,或者说失去了其有效性。
QM要想对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在线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必须进行实质性的修改。这些修改将会利用中国高等教育的独特优势,并且鼓励引进久经考验的西方教学实践。没有这些改变,美国课程质量标准将无法在受不同文化规范影响的教师和学生中取得成功。
(三)问题的解决方案:中国案例
QM与中国顶尖教育机构-复旦大学在上海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的第一步是将美国的在线课程质量标准翻译为中文;接着,QM将训练一批复旦教员参与评审中文在线课程和混合式课程。这一培训将会涵盖QM标准应用的实质以及认证课程同行审查的要素;下一步是评估小部分代表不同学科和教学水平的混合式在线课程或完全在线课程。通过分析评审结果,QM团队和复旦大学的教师代表将共同制作一份经过改编的中文课程质量标准(包括注释在内),并且赋予它新的身份和象征意义。这一标准将修改或删除被认为是不相关或无效的评估标准和注释,增加被QM标准忽视的、适用于中国教学法的新标准,并且将会通过第二轮中文在线课程的评审确认其有效性;最后一步则是与中国其他教育机构分享复旦的成果。
(四)总结
文化适应对QM标准满足不同文化受众的需求至关重要。以中国为例,中国古代的教学传统和思维习惯仍然对后世影响深远。QM将与复旦大学合作,共同制定和检验一份既保留了原有要素、又融合了接受文化的新标准。
(编译:张梦,复旦大学教师发展中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3: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