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界限与自我实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自我源于思考 逻辑思维,创新实验,完整自我——致力于建设国家创新系统和全球知识传播体系

博文

中英文格律诗简述

已有 7931 次阅读 2011-10-2 10:30 |个人分类:文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格律, 十四行

前言:

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词”和“曲”,以及西方的“十四行诗”。对于诗人来说,格律诗就像魔方那样具有挑战性。写出一首格律合乎范式,且兼备意境、韵律的诗作,是一种极大的自我奖励。

不过,人们的审美观是稳定的,即处于特定情境、面对特定事物,人们所认为“美”的心情、意识、思考内容、精神状态是有限有。所以相应表现这些情境、事物,反映人内心的文字组合也是有限的。在格律的制约下,追求特定意境、情感、精神,并且符合一定审美观的诗篇,或者传诵一时的佳作肯定也是有限的。

所以即便现代诗、自由诗不出现,格律诗肯定会有一个产生、发展、兴盛、平稳,最后衰退的过程。而平稳期时,虽然不乏名句涌现,但整体佳作出现的时间被延长了,如果审美观没有较大变化,就算挖空心思,推文敲字也难免落于窠臼。

当现代的自由思想漫延到诗歌后,人的审美观发生了极大变化,格律诗创作也被从现代教育中剔除,于是乎几成绝唱。虽然现代人也有按格律诗体裁创作的,但也不再严格遵循其规则了,而是增加了较多的自由度。本文只对中英文的格律诗作一些简述。

 

一、中文格律诗

1、中文诗的发展

中文诗一般可简单地分两种,用文言文写的诗和用白话文与的诗。文言文写的诗又可分为格律诗和古体诗。前者包括律诗、词、曲;而不严格遵守格律诗范式的则称为古体诗。

由于语言出现早于文字形成,所以歌的出现也早于诗的形成。早期的诗歌,多只因押韵而成,没有其它更多的格律。如《诗经》所载的作品多为四言,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楚辞把诗体发展为五言、七言;五言诗在汉代发展较快,《古诗十九首》、乐府诗,多是五言诗,如《孔雀东南飞》,全篇均是五言诗句组成。到两晋以后,七言诗作开始大量出现,南北朝时鲍照的七言句法非常成熟。

但这一阶段,诗作中以五言、七言为主,间杂长短句的现象较多。如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璧的《木兰诗》就不同,就有一些长短句,如“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另外,如李白的《行路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中也有许多长短句。

而唐代骆宾王《鹅》,“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个也是诗,大家并不认为这是儿歌。

随着文人增多,诗歌的大量出现,文人之间私下里相互和唱,开始形成某种风气。南齐永明年间的“声律说”开始盛行,导致注重声调和韵律的“永明体”出现,随着这一现象的发展,在初唐形成了律诗。而中文诗歌也在唐代达到了高峰。

因格律诗毕竟不能完整地表达人复杂的感情,所以词、曲先后出现。词、元曲与乐府诗一样,在一开始是配音乐的,但后来都与音乐分离了。杨生枝评论,木兰诗除几句比较典雅外,其余都保留着民歌的形式和风格……单就原韵来说,篇幅较长的乐府诗歌大都是隔几句换一个韵,很少一韵到底,这样才能使演唱的歌曲音节复杂而有变化。《木兰诗》一共换了七个韵,也可以说是七种曲子。而词因有着严格的格律范式,所以应当划分为格律诗的一种。

唐末的词,在宋代达到了高峰,曲在元代达到了高峰。明清时期文学则向小说方面发展了,诗作也比以往更加讲究格律,但艺术水平方面却再难有突破者。

 

2、中文格律诗的要求:字数、平仄与对仗

格律诗讲究字数、对仗、平仄。平仄格律的诗体句式,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种。其基本结构,在五言为前二后三式,于七言为前四后三式。平仄的要求是:平声与上声是平,去声和入声是仄。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在律诗中表现得相当明显,律诗要求是: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出句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律诗的特点:每首八句,或五言,或七言。一般押平声韵,对仗也有规定,且律诗的平仄相粘。不依平仄的名子称拗句,一般前面不且平仄,则在下一句补偿一个,称为拗救。在词当中,同一词牌的平仄、韵多有几个变种,这也是不墨守成规的表现。

由于中文是单音字,不像英文是复音字和多音字。即便是词组,各个字也有独立性。所以能够达到完美形式的对偶与对仗,象“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并且词组内部也有着对偶的关系,如心惊胆战,大呼小叫。这是字母语系所不能比的优势。

在对仗方面,有严格工整的,称工对:白居易《裴常侍以题蔷薇架十八韵见示因广为三十韵》“淑气薰行径,清阴接步廊。”

而不太工整的,则称宽对,另外还有邻对。如天文对地理,颜色对物品。更宽一些: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除此之外还有借对和流水对。

唐代以后,由于格律诗盛行,文人之间开始流行对对子。对子的出句与入句讲究平仄、对仗等,并把对子分成十几类,其中还有什么“无情对”之类的。但对子几乎大部分属于文字游戏,并不是具有思想、灵魂的作品。这可能是唐宋之后诗歌日渐衰落原因之一。

 

3、中文格律诗的要求:押韵

韵,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该字拼音的韵母。古代连标点符号也不足,读文章必须要明白每句的停顿与结束(句读),所以《师说》中才会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一句。并且古代也没有拼音,字音必须要口口相传,所以表示韵的方法就用相应的字来表示。

《说文》中常说某字“读若某”,遇到一些没有同音字的,就无法注音。而如果同音字少,只好用生僻字来注,也不利于学习。至六朝后,开始出现反切。如看,苦寒切,即用第一个切字的声母,与第二个切字的韵母拼出需要注音的字。苦k’u+h’an切后等于看k’an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知识分子意识到了声韵的重要性。1913年,全国读音统一会创作了字母40个。1932年民国政府公布《国音常用字汇》,统一为37个注音字母。大陆政府建立后,又以罗马字母为参考,借助英文声韵,创制了中文拼音系统。

同一个字的发音,从古代到现代是不同的。古时候各个朝代的韵也有不同,即不同的“官韵”。常用的《诗韵》定有106韵,上平、下平各15韵;几天前还有博友向我推荐了《词林正韵》一书,用于填词。

另外,在古代,把声调也算进了韵中,即不同声调的字不算同韵,所以古代严格的押韵更加困难。古韵中“上平十四是寒韵,十五是删韵”,古代人不认为寒、删是一个韵,并且在创作时严格遵守。如《红楼梦》中,林黛玉让香菱做一首寒韵的诗,香菱挖心搜胆,以至于耳不旁听,目不斜视。探春劝她休息道:‘菱姑娘,你闲闲吧。’香菱把这话都当成了诗韵,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错了韵了。”可以看到唐宋以后对于诗词格律要求之严。不过,虽然曹雪芹为她写出了一首形式完美的格律诗,但艺术水平却难以超越古人。

律诗必须按照古代韵书押韵,唐诗喜欢押平声韵,而元曲则四声都可以押韵。有时律诗为了押韵,也在第一句做了修改。另外,五律第一句可以不押韵,也可以用邻韵,后来律诗的第一句用邻韵成为时尚。

绝句的押韵就不是太严格。如: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押a-b-a-b韵;而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则押a-b-b-b韵。

事实上,规则都是人定的,正如词一样,虽然依照前人写好的词来填,但许多佳作都与前词有所不同,如果完全按前词的平仄、韵式必然有所束缚,无法体现好的意境。这也是大家“自度曲”的原因。词牌不断增多的过程,就是大家不断创作新的“格律”的过程,用以更好地表达和抒发美。

 

二、英文格律诗

英文格律诗以十四行诗为代表。十四世纪意大利的Francesco Petrarch,即彼得拉克擅长写十四行诗,而后传入英国,渐渐形成了英文的十四行诗。英文十四行诗兴盛于16世纪左右,到19世纪,随着自由诗的兴盛而衰落。莎士比亚等人是十四行诗集大成者。

全诗共十四行,每行十个音节,一个重音跟着一个非重音,重复五次。这与中文格律诗的字数、平仄相当。

十四行诗有多种押韵规则,英文的十四行诗多采用的是a-b-a-b, c-d-c-d, e-f-e-f, g-g的方式押韵。如:

 

My Love Is Like to Ice, by Edmund Spenser (1552?1599).

 

My Love is like to ice, and I to fire:

How comes it then that this her cold so great?

Is not dissolved through my so hot desire,

But harder grows the more I her entreat?

 

Or how comes it that my exceeding heat.

Is not allayed by her heart-frozen cold,

But that I burn much more in boiling sweat,

And feel my flames augmented manifold?

 

What more miraculous thing may be told,

That fire, which all things melts, should harden ice,

And ice, which is congeald with senseless cold,

Should kindle fire by wonderful device?

 

Such is the power of love in gentle mind,

That it can alter all the course of kind.

 

爱人如冰    埃德蒙特﹒斯宾塞(1552?1599)

 

她如一块冰,我象一团火;

为何她对我始终冷冰。

我的爱能否把她融化,

还是我的恳求使她更加坚定?

 

我那不断激发的热情,

会不会被她冰冻的心延缓?

但我已经燃烧了更多的火焰,

我已感受到了倍增的热能。

 

这是多么不可思议啊,

我那可以融化一切的火,会加固冰,

而那不含任何感觉凝结的冰,

却能神奇地把这火激发;

 

这就是爱——发自温柔的心,

却改变世上一切定律。

 

我们一般接触到的都是莎士比亚等人的英文十四行式,所以对上面这首格律感觉很熟悉,但意大利式的十四行式就不同了,他们采用a-b-b-a, a-b-b-a, c-d-d-c, c-d,的格式。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其它基本要求还是相似的。

与中国格律诗的抝句相似,十四行也有音节、重音方面的变化,并有特定的称谓。如抑扬格反置,原本是TA-ta,但变成了TA-TA的情形,称为trochee;而当两个重音联在一起,TA-TA形式,称spondee。另外,与中文一样,英文在发展过程中,语音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一些原来的重音消失了,轻音的地方也会变成重音。

所以英文格律诗也是按照具体情况,对格律进行改变,如一首小诗所说:

 

The beat goes on without a stop or break;

With five each line, just like a metronome.

But if it never varies, no mistake,

You end up with a very boring poem.

 

抑扬格没有中断和停顿,

像击打器一样每行五个,

如果它不改变也不出错,

你会写出一首乏味的诗。

 

音节可以改变,但十四行诗的韵不允许变化。不过,因为中文语言文字的特点,可以在格律诗中讲究对偶、对仗等修饰方式,所以即便押韵出现个别变化,仍然可以展现出独特的美

 

三、总结

总结来说,诗歌无论古今中外,一般都以押韵作为最大特点,即便格律诗也是如此。格律诗除押韵外,还讲究字数(音节)、平仄(抑扬格)。另外,由于语言逻辑上不如字母语系严密,中国的格律诗更讲究对仗、对偶。

学习平仄、韵律对于作诗有很大帮助,但一味遵循格律是非常无聊的。无论哪种格律诗,都有相当大的变化。纯粹的格律诗多是文字游戏,难以称上真正的作品。在创作中,对于格律必须要灵活掌握。诗歌创作最重要的原则是“自己喜欢”;而“得到大家认可”,是次要的。

未来的时代,注定没有诗人。因为每个人都会诗歌创作,它再也不是某些人的专利。甚至于人工智能可能“创作”出比所谓的诗人更有艺术水平的作品来。

 

四、附注:

这篇文章基于以下四个猜测:

一、人工智能可以达到“图灵机”的标准。

二、人的审美观是稳定的,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处于特定情境、面对特定事物,所认为“美”的心情意识、思考内容、精神状态是有限有。

三、不同语言有着不同的韵律和表达方式,在相互翻译的过程中,难以把一种语言的格律诗以遵守范式的形式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格律诗,并且保持相同的艺术水平。不同语系之间,翻译后作品的押韵问题将特别明显,如中文与英文之间。

四、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排列、组合的方式,按照人们处于特定情景、面对特定事物可能出现的心理、思想和意识,把相关的文字整合起来,按格律做诗、填词。并使之符合相应的审美观,使人无法辩认作品是由学者“创作”的,还是由人工智能“填写”的。

 

主要参考文献:

1、《诗词格律》,王力,中华书局,2001年。

2The art of poetry : how to read a poem. Shira Wolosky. 2001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871-492542.html

上一篇:七夕听雨
下一篇:Young Dream
收藏 IP: 180.175.27.*| 热度|

5 陈小润 柳林涛 雷栗 鲍海飞 徐长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2: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