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界限与自我实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自我源于思考 逻辑思维,创新实验,完整自我——致力于建设国家创新系统和全球知识传播体系

博文

关于信任

已有 3417 次阅读 2019-4-11 19:25 |个人分类:社会科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信任, 道德, 忠诚, 情感, 哲学

信任是一种情感,不是一种契约。

信任建立在对方的信用基础之上。信用是履行契约的能力,它有两个衡量标准,客观标准是被信任对象以往的成功履约率,主观标准是(主体)对被信任对象作出的违背契约的心理预期。

主体与被信任对象之间的信任情感,会在两个方面综合判断后产生。

虽然契约关系也基于信用之上,不过,即便双方互不信任的情况下,因受到资源、环境的限制与影响,一样有可能达成契约关系。不过,双方会设置更为严苛的限制条件,并作出必要的准备,以减少可能的合作失败带来的损失。

担保可以使被信任对象违背契约的预期减少,这就是信任关系的转移,如主体会把信任,从朋友身上,转移到其介绍的第三方。

其他的好感情绪(受个性影响),会鼓励信任情感的产生,这就是信任关系的推广,如主体会把信任,普遍加诸具有某种特征(地域、相貌、特长、宗教)的人身上。

信任这种情感,不会维持不变,而是根据人的情感经历而不断变化。长久的信任,会产生惯性依赖,并把这种依赖视为(被信任对象)对自身的忠诚。长久的不信任,会带来恶感与恨意。即便不被信任者献上忠诚,也很难改变这种不信任的情感。

不过,忠诚并不是情感,而是一种道德,这一点将会在道德篇展开论述。

信任与认同不一样,因为认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可以起到鼓励、激励作用,它只能在情绪的层面起作用。但信任却能够感染,它在情感的层面起作用。这是一种更深更高层次的影响力。

他人对自己的信任,作为一种情感,直接地带来自我认同的升华效果,直接地带来内心动力的提升。

从新儒家的角度来说,人有亲密感,参与感与控制感的需求。而信任这种情感,并不是亲密感,而是参与感。获得信任,意味着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代表着个体深度地参与(社会活动)并取得了成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871-1172734.html

上一篇: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就已经完败
下一篇:《劝读》
收藏 IP: 112.64.6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2: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