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到老Never too old to learn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ngchangjie

博文

谁是“那位同学”? --- 巡课笔记之六 精选

已有 14134 次阅读 2013-4-2 14:20 |个人分类:教学科研|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教学, 提问, 听课, 课堂交互

  谁是“那位同学 ”? --巡课笔记之六


  无奈的指代短语点名法 上周听了几个课,老师们普遍开展了课堂讨论和交互。有时点问单答,有时群问群答,课堂活跃。在点问单答时,有的老师用了指代短语点名抽问法:

  “请那位同学回答”;

  “请那位穿红衫的女同学来回答。”

  .....

  也许是指代短语的属性值不唯一性,几位同学环顾左右,谁是那位同学? 也许穿红衫的女同学多,也许是当事人忘记了自己着装的颜色,一番目光交流,被提问人才在同学的提醒之下,站立回答。

  这种指代短语点名法有点无奈,因为老师记不住学生的姓名。不过还不错,有课堂交互总比没有课堂交互好。

  

  希望被群体认识是社会属性之表达 参与社会交流的人,特别是年轻学生,总是希望在交流中被群体认识, 被朋友和长者记住。

  例如,在学术会议上,人们把名片给同行,给老师。给学术长者,给大牛们,希望学术朋友和学术长者记住自己的姓名;记住了姓名至少是朋友的开始,就像有首歌里面唱的,“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 希望“朋友多了路好走”。

  在学术联欢会上,帅哥美女比较兴奋,或展示自己的特殊见解,或表演自己的艺术天赋,希望被人记住;

  在家里面,每当有亲戚朋友远方来客时, 小孩子会以各种方法(声音、才艺,玩具,甚至恶作剧)吸引大人的目光,希望被记住、被重视。

  将心比心想一想,课堂上的学生,总是希望老师能记住他们的姓名,希望被点名时,是点“名”,而不是“这位、那位”的代词或复杂的指代短语。

  

  呼其名有亲切感   有位年轻老师,在小班教学中,两三周就能叫出大多数学生的姓名,特别是记住了那些积极思维,喜欢提问和被提问的学生;课堂提问时,直呼其名,“红兵,你来回答”,“建国,你来解释为什么?”,就像电视剧里那句耳熟能详的“元芳,你怎么看”,增加了亲和力,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觉得能被老师记住,是值得高兴的事;

   在受到表扬时,“建国同学回答得很好” 就比 “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听起来舒服得多;

   如果老师问"Any question?",希望学生提问,叫不出姓名的学生提出好问题后,老师一定要夸夸“Good question”,并且问问,”你是----”,记下学生姓名,既是鼓励,也是老师对学生的礼貌。而求贤若渴的研究生导师,说不定能在这种礼貌中发现善于提问、善于思考的好学生。

  亲切感能影响学生评教的结果   学生评教是教师教学质量考核中的一个环节。在有的学校,如果老师得到学生的差评,会产生若干不确定后果,有时的影响还挺大,影响到评奖、甚至影响到升职,等等。

  在巡听课程时,发现有的老师认识的学生比较少,说明老师还没有用心去认识学生;反过来,也有少数学生说不准老师的姓名;说明师生之间的交流较少、交往较浅;学生在评教时,就可能给出模糊的、不准确的、或不太负责的评价,甚至张冠李戴,影响老师的业绩。

  

  请课代表做一个带照片的名册(电脑版)  一个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是“1对多”关系,学生认识老师容易,老师认识全部学生较难。为了在几周内能叫出学生的姓名,在第三周,学生选课确定之后,请课代表做一个有照片的名册(电脑版),word格式,每位学生一行,如下所示:

   

学号

姓名

电子邮件

电话

照片

123456

ABC

ab@cd.ef

136 ...88


.....................

如果是30人以下的小班上课,师生合影一张数码照片,请课代表标上姓名,就够用了,给研究生上小班课时,曾用过此法。

学生作一个自己的记录,可用四年。课代表收而集成之,也不费力。在前几周,老师可以在电脑上看图点名提问。

一位年轻教师谈体会说,没放在心上时,觉得不易记住学生;当把此事放在心上后,备课时计划一下提问名单,打开电脑,看看名册照片,觉得活生生的人比冷冰冰的单词好记得多。

个人体会,年轻时记忆力好,几周之后,就能叫出大多数同学姓名,到了65岁以后,看着笔记本多复习几次,也不容易记牢记准了。在这个意义上,记忆力是资源,是过期作废的资源,趁着年轻,充分用它,才是珍惜它。

    

  

  相关博

相关博

让PPT灵动而又吸引眼球—巡课笔记之一

课件内容之处理:思路、方法、深浅和详略(原名《照念PPT陋习之分析与解决》)---巡课笔记之二

互动是课堂的活化剂和清新剂 ---巡课笔记之三

享受学习,享受实践---喜看学生“玩”电脑,----巡课笔记之四)

享受听课和享受讲课—巡课程笔记之五

谁是“那位同学 ”---巡课笔记之六

记一次带”民意调查的课堂讨论(图&文)---巡课笔记之七

秀秀我们学生的实习作品 ---巡课笔记之八

带个相机去上课—巡课笔记之九

展现教师魅力的开学第一课----巡课笔记之

半期考察:种瓜见瓜,种豆见豆--- 巡课训科笔记之十一

让学生看到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而不只看练成了的钢铁---巡课笔记之十二(唐常杰)

讲话重尾习惯的数学模型及其矫正 ----巡课笔记之13

反木桶效应 与 985/211本科资历--巡课笔记之14

马航MH17的辩论 兼 反思一次课堂辩论的组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7179-676199.html

上一篇:要SCI-EI,但不唯SCI-EI ---读CCF新的会议杂志推荐目录有感
下一篇:记一次带民意调查的课堂讨论(图&文)---巡课笔记之七
收藏 IP: 182.150.135.*| 热度|

41 毛宁 袁君云 江丽娜 石东兴 左嘉陵 王善勇 杨正瓴 武夷山 魏骁勇 徐大彬 庄世宇 魏东平 韦玉程 曹建军 李学宽 曹聪 彭真明 李伟钢 侯雄坡 刘立 黄晓磊 梅庆 龙涛 马磊 赵斌 杨宁 吴明火 李志俊 彭思龙 王恪铭 李庆涛 李泳 虞左俊 于远帆 李璐 anran123 roycechen bridgeneer 心静如水 biofans jing52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1: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