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系统医学范式与工程医学模式
系统与合成生物学范式,中国1)BjZeng在德国10 月Nature刊登国际会议通知,同日美国2)西雅图L.Hood注册“系统生物学”的网站域名,BjZeng在德国12 月Kybernetes再度刊登国际会议通知,同月日本3)东京Kitano H.注册“系统-生物学”域名。
其中,2)和3)分别属于系统生物学的2)实验-技术生物学和3)计算-生物信息学方法 - 1)在1996年北京主办国际转基因动物学术研讨会到1999年在德国建立“生物系统网络-BSSE”的网站期间在国际通讯阐述的生物系统理论和2)-3)和生物系统模型(系统生物学)及其人工生物系统的工程方法(系统生物工程-合成生物学),并与2)和3)的课题组有直接的通信 - 筹备国际会议与国际协会,而1)在1991年-1997年已经发表相关文章,包括系统医学 - 系统遗传学与系统生物工程术语等。
因而,实际上系统与合成生物学的范式建立 - 就是1)中国BjZeng和2)美国L.Hood-3)日本H.Kitnao等三人。
2000年L.Hood与R.Aebersold在西雅图成立研究所和2000年KitanoH.举办国际会议以及E.Kool等(xDNA分子的化学合成)在200年美国化学年会重新提出合成生物学,到2003年T.Knight和D.Endy等iGEM确定合成生物学为工程学(即,系统生物工程概念)等已经是大量的科学家了。
其中,参与2000年东京会议的AP.Arkin在2003年成立加州贝克利大学的合成生物学研究所,而J.Keasling开始青蒿素的合成生物学研究,并2007年在酵母青蒿素表达成功 - 苏新专和米勒开始来中国调研青蒿素的发现历史,2011年屠哟哟获得拉斯克奖,同年12月在Nature等刊物刊登数篇论述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研究的论文等。
1992-1999年在BjZeng的文献引用了相关1910年、1968年的文献,而在2001年在线引用了E.Kool、E.Hafen(2007年加入R.Aebersold在瑞士建立的ETH分子系统生物学研究所)和T.Pawson(2008年发表网络医学)等的文献。
1999年几乎是很多科学家开始了这个领域的研究,1999年-2003年国际上开拓型科学家就有多于23位科学家,其中,之前已经是院士3人,独立科学家(PI)到2016年新任欧美院士9人和担任奥巴马总统科技顾问的2人。
2003年-2007年已经是大规模的发展,并形成了一个国际学术共同体共识的学科体系或范式,也就是一个新的科学体系或新的学科已经创立或建立起来,从而进入了常规科学时期。2007年瑞士ETH成立了BSSE系和英国RI.Kitney提出系统与合成生物学的偶合将带来第3次工业革命等。中国BjZeng在2011年阐述了4次科学-技术革命与4次工业革命,以及2012年论述工程医学模式等。
系统生物学的术语1968年、合成生物学1910年和系统生物医学1992年等,在国际上都已经提出;但是,分别实际上属于理论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医学工程的概念和内容,无法形成一个突破生物医学发展瓶颈的原理-方法-技术和范式与模式。
而在1992年-2003年就是建立了一个不同的范式 -新的交叉与综合学科体系及其一套全新的原理-概念-方法和技术体系,从而导致了一个新的科学-技术领域的迅速建立与发展,比如,BjZeng的图论与网络拓扑分析和生物电子设计原理整合了细胞仿生学与转基因技术、采用了生物系统的计算机模拟-分子表达谱生物技术,从而形成了实际上与1992年及之前完全不同的学科理论-方法体系等。
精准医学的术语1977年提出,如何实现精准诊断与治疗,却是建立在系统医学 - 系统与合成生物学新的范式基础上的临床医学模式,即,一个系统与综合的个体化医疗方法体系,并不是精细化到细胞或碱基层次,或分子与纳米尺度等,而更是合成生物学的工程模式 - 比如,2015年工程免疫细胞治疗肿瘤等。
总之,就是关键性的突破点在哪里?
以青蒿素的发现为例子:
参见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674084-932922.html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674084-933007.html等及其前后的一些讨论 - 实际上采用有机溶剂的乙醇提取青蒿的药用化学成分,以及余亚纲用乙醇提取青蒿的溶液对治疗疟疾的有效性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927001.html,基本完成了最不明确的探索阶段(从文献的记载来看却不是新的突破),但在之后屠呦呦在青蒿素结晶及分子结构和药理,以及分子结构修饰等则是新的发现- 突破性的贡献。
也就是说,从科学的诞生到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史,一个知识体系的建立过程,就是一个既存在继承,而又存在关键性区别的划界,或称一个系统与构成这个系统的部分因素。
-(2017年网络日记/评论整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08: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