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人关心的话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pzeng 写“正能量”博客,做“富营养”科普

博文

研究生培养该不该有淘汰制? 精选

已有 5620 次阅读 2011-4-16 08:38 |个人分类:建言献策|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研究生, 生物工程, 硕士生, 大学毕业生, 药理学

 
    一年一度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圆满结束了!我所多年来都是一个闹“学生荒”的单位,由于就业门路狭窄,历年报考的学生就少,即使有学生报考,也都没几个能上线。因此,我所招收的硕士生基本上都是从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而且由于一些学生对调剂安排不满意,既不参加复试,也不来面试,每次面试时老师的人数总是比对面坐着的学生人数为多,形成多个老师“抢”一个学生的局面。
    我虽然在中医药大学工作,但基本上做的是中药生物工程方面的工作,这两年才转向中药分子药理学研究,因此我更倾向于接受学生物的综合性大学毕业生。但是,由于我校设置了一个“中医综合”或“西医综合”的门槛,除了学西医或中医的学生,其他专业的考生是很难考进来的。我这么多年招收的学生一直都来自中医院校,多是学中医中药的,还有学针灸推拿的!今年很荣幸,有一位来自师范院校生物系的学生报考了我,而且顺利考上了!
    本来我还想多招两个学生,而且也有学生主动来找我。可是,学校给的公费生指标就那么几个,每个老师还轮不到一个哩!尽管也有几个自费生指标,但由于大多数考生家庭都不宽裕,供不起,只能选择来年再考或直接就业。
    现在回到正题,研究生培养该不该有淘汰制?从提高培养质量的角度考虑,无论是“严进宽出”还是“宽进严出”都不失为淘汰不合格学生的有力措施。中国要在人才质量上符合国际标准,必须建立适当的培养前期、中期、后期淘汰制。
    首先,我认为,以目前这种“师多生少”情况,想在学习过程中淘汰学生是不现实的。想招生的导师都是手上有科研课题的,离开了学生实验工作就无法推进,即使学生能力差一点,学习不刻苦,工作不努力,一般也不会被导师“赶”出实验室,更是很少出现学生毕不了业的情况。但是,以现在这种控制招生名额的方式选拔学生,不仅难以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考察,恐怕连学生都招不到,谈何提高培养质量。如果要实行研究生培养的淘汰制,国家应该采用“宽进严出”的培养政策,允许更多的学生进实验室“试用”,只要学生入学成绩合格,导师愿意接受,有多少可以招收多少,然后由导师根据学生在几个月或一年内的表现决定取舍。学校不要把招生名额卡死,也不必分公费或自费,甚至学生第一年的费用可以由学校与导师共同负担甚至由导师独自负担。
    其次,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主要任务不是上课而是做实验,衡量合不合格的标准是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大小而不是研究生入学考试分数的高低,而动手能力的培养几乎都是从研究生阶段才开始的。可是,目前仅靠全国统考成绩决定招生与否不利于人才的选拨。试问,一个刚刚达到合格线300分的考生比落选的299分的考生的能力高多少?因此,基于这个选人标准,我建议部分或完全取消现行的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只要导师和学生双方有意向,学生就可以入学就读,并由导师行使淘汰权。国家不要再下达“公费”、“自费”指标,学校也只评定奖学金,生活费则强制规定由导师发放。这样由导师出钱或学生自费读研,就不必担心学生拉关系、走后门“混进来”,也不用担心导师“任人唯亲”让学生“混出去”了。
    另外,研究生只是人生科研技能的培训阶段,既学做事也做成点事,理论学习不是靠课堂讲授,而主要是学生根据自己从事的研究课题查阅文献,边干边学,以自学为主。可是,现在研究生入学后还要花一年时间专门上基础理论课,学生选课基本上是凑数,老师打分也几乎是走形式。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可以取消,而改为由导师审阅读书笔记,并计入学分。同时,学校可以不定期组织学术讲座,学生参加听讲也可以计入学分。   
    我认为,研究生培养政策的制定应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和成长,而不是将潜在的人才“挡”在门外,而研究生的能力及其发展潜力只有导师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因此,研究生培养的淘汰制是否应以导师的评估意见为主,而不是入学考试成绩说了算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1238-433788.html

上一篇:指导研究生应男女有别
下一篇:善用“蝴蝶效应”教育学生走学术清廉之路
收藏 IP: 14.215.72.*| 热度|

25 许培扬 张伟 文双春 罗帆 袁贤讯 吴云鹏 郑永军 黄晓磊 逄焕东 张珍 魏晨 吕喆 邢文杰 孟津 梁建华 蒋永华 朱志敏 曹雁冰 王鸿飞 曾庆乐 徐长庆 xqhuang pla goudan1 aichengzhang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8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9 2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