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peiyang 跟踪国际前沿 服务国内科研

博文

《60年回忆录》第七部分

已有 5907 次阅读 2014-3-19 20:46 |个人分类:我的日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作者  许培法

《60年回忆录》第一部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768906.html

《60年回忆录》 第二部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769194.html 

《60年回忆录》 第三部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769813

《60年回忆录》第四部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776540

《60年回忆录》第五部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quickforward=1&id=777094

《60年回忆录》第六部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777363.html

《60年回忆录》第七部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777466


91、地杰人灵

勾嵊山下有十几个村庄。有游方道士说:勾嵊山下十八山头排列齐,大小官员平地起,灵山有袂地,袂地出人才。历史上出现了多少杰出人物我们不去探讨,只说说现代。

安华出了个周惠良,他在诸暨市担任了几届市长,一直官风不错,受到诸暨人民的一致好评和爱戴。湖头村有个俞国行,他历任省级领导,他的事迹还在人民日报上进行连载报道,当地人民对他也很信服。埂大村的赵友乐任嘉兴市市长,是我的老同学。东山王陈敏儿当了省长。各地村庄都有杰出人才在全国担任官员,最小的也是局长。

不过我今天想谈谈最贴近老百姓的村官,上楼宅村的村长叫楼益泉,他与我同岁。他一生都奉献给了农村,看着很普通的人,其实他的一生并不平凡。年轻的时候他和其他农村干部一起吃苦耐劳,跟村民一起种田开荒。改革开放后,带领村民致富,开发了村里的工业区,并且改造了新农村,显示了他的魄力和能力。更难能可贵的是致富以后,他也从来没为自己谋过私利,几十年如一日,经得起考验。现在已经年过花甲,但村里人有什么事情找他,他依然很乐意帮忙。

另外一个好村官是许国飞,他是山下周村的村长,也是一个好党员,好村官。村小琐事多,有些人找他申请房地基,有的想办家庭企业,有的家庭矛盾需要调解。他全心全意地为村民着想,努力争取到一个农业项目,种植千亩的高粱基地,大多数的村民开始酿造高粱酒。把一个穷村改变成一个富裕村,得到村民的尊重和爱戴。

古越精神,耕读传家,勤劳朴实,越风长存,地杰人灵。

92、市南公路

我们生活在越山乡境内,走出就是市南路。解放前我们到诸暨市区要经过王家井那条路。古老的交通是用水路,由小船和竹筏把山货运到城里,又把城里的日用品带回乡下。直到八十年代,开始建造公路。那时候造公路全是村民用肩膀把石头从山上挑下来,男女老少都需要出来挑石头。路基铺好后,铺上泥土,还属于泥路。不过那时候车辆也很少,只有几辆拖拉机通行。我家属于改革开放后首批致富的村民,买了汽车,去开那个路,道路很差,没用多久就出现了坑坑洼洼。

随着经济发展,大家都富裕了,汽车也慢慢多起来了,不但有拖拉机,还有小汽车,更有很多集装箱的运输车辆。市南公路年年修补,但还是破损严重,由于车辆多,路面狭窄,经常发生交通意外。王家井、越山、坑西几个乡村的工业企业受交通条件的严重制约,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百姓年年向市政府反映这个情况,终于通过了改造市南公路的草案,从市南公路途径王家井,穿过越山乡,直达安华。路基靠近市南东侧沿着山脚走,这个村子和工厂少,又离开老路,对沿山边的百姓收益比较大。公路宽约60米,四条车道,质量达到了一级公路的标准,中间是隔离带,有沿路的绿化花坛。现在开通了几趟公交班车,107路、134路班车,给村民带来了交通便利。

这条公路按照一级公路建造,刚建好限速100码,公路两侧都是村子,村里很多老人小孩,对交通规则不熟悉,一直有乱穿公路的现象,刚开通时交通事故频繁,我村的一个朋友叫王刚峰就是死在了这条新路上。后来政府就下令限速60码,才慢慢避免了很多交通意外。

 建造这条公路,我村的石碑楼被拆除了,还是我出资建造的,当时拆除时候非常伤心难过,不过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这是没有办法的。新路对于经济的发展还是很有帮助的,开通市南公路以后,政府又在市南投资了国际商贸城。我们也买了几个商铺,今后可以在国际商贸城发展业务。国际商贸城建成后,诸暨市南必将呈现一派新兴气象。

93、长潭大桥

长潭大桥经历了几次变迁。很早之前,村民居住在浦阳江两岸,可两岸的村民却不能到江的对岸去,只能靠渡船。人们利用渡船把两边的物资运输,提供各种生活必须品。对于建造大桥这样的事情,估计是想都不敢想。大跃进的时候建造了一座钢架的水泥桥,可通行小型拖拉机,两岸的人们可以自由的穿梭于江水之上,交通便利了。可这个钢索桥挂在江面上,摇摇晃晃,很不安全。这样过去了20年,在90年代,政府规划建造长潭大桥,这座大桥气势磅礴,几个桥墩伫立在江面上,栏杆坚固,上面雕龙画凤,让全部村民都叹为观止。通车的时候,我也去剪彩。

又过了20年,由于人来车往,大桥毁损严重,而且宽度也不能适应交通发展的要求。2010年,重新修建长潭大桥,新的长潭大桥,建筑材料符合桥梁设计的标准,桥身能承重50吨以上。长潭大桥成为浦阳江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贯穿市南高速公路和杭金高速公路,连接越山乡和牌头镇,成为乡镇交通的亮点。晚上路灯亮了,川流不息的车辆从桥上安全通过,十分美丽壮观。

长潭大桥的几经变迁,说明了越山人民的过去和现在,历史记录时代时代的发展和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

94、牌头湾

牌头湾以前没有这个名字,也不像现在是水面,历史以来是浦阳江两岸的冲击平原。牌头湾的位置是从白塔陈村口的一个夫家坛开始,沿着马家弄村,北边是拜曲、郦家村,东边是埂大村、上楼宅村。这几个村子围绕着牌头湾,我们俗话称这种冲击平原为江滩。因为土质沙性较重,不易种植水稻,用来种植玉米、高粱、花生很不错,后来也有人种植茶叶,产量也较高。北岸上还有不少竹林。

早年时候大家造房子用的是砖,很少用到沙子,那时候河道较浅,我们小时候去河里玩,可以捉小鱼小虾,摸螺丝。河水里面还生长一种叫扁担草的植物,长得有点像大蒜,可以用来喂猪,小时候我们一直有去捞这个草。到了80年代,村民开始挖浦阳江里的沙子,黄沙卖到上海,那时候我们也用双轮车去拉沙子做苦力赚钱。后来江底的沙子挖完了,就开始改挖牌头湾的沙子,本来能种植作物的土地不见了。只是少数人因为挖沙赚了钱,但对生态的破坏不是金钱能衡量的。市政府了解到生态破坏的严重性,就禁止挖沙,清理浦阳江,努力恢复浦阳江的生态坏境。

牌头湾开始恢复了原来的美丽风景,很多文人墨士来这边游玩,写了很多赞美牌头湾的美丽词篇。还有不少开发商来牌头湾考察,在牌头湾边建造水景城。旅游专家来考察开发旅游项目。人大代表、党代表都对牌头湾建设向上级领导提案,希望早日规划建设牌头湾,把牌头湾建造成牌头镇的人间仙境,这个目标不会太久定能实现。

95、安华湖与汤江岩

安华湖是这几年旅游业发展后新取的名字,以前其实是安华水库。现在通过改建,安华湖的风景区域大了很多,市旅游局又对安华湖风景地进行了很大的投资,资金雄厚的企业也参与了安华湖的开发,发展前景美好。早在八十年代,我的好朋友陈天喜曾多次提议开发安华水库以及汤江岩。陈天喜和我是同行,搞珍珠行业。后来安华湖项目下来后,陈天喜就积极响应,也去那边投资,由于意见不一致,他退出了。

安华水库是大跃进期间,何文隆县长亲自指挥,通过三年时间建成这个水库,水库能起到抗旱防涝的作用。安华水库起源于浦阳江,汇入钱塘江。那时候建造水库都是靠人力,没有机械化。何文隆是个水利专家,日以继夜地在工地指挥,大家日夜兼工,风雪不阻,三年后终于完工了。那时候感觉农民好朴实,一提建造水库,有几户村民的房子不得不拆迁,那些农民二话没说。拆迁后也没得到任何补偿,过了50年后,当地政府想到了这个事情,给予那些农民适当的补偿。水库干沽的时候,我们会去那边抓鱼,多的时候有几千个人,热闹极了。

九十年代以后,安华湖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湖里养了各种生态鱼种,可供游客垂钓。景区以汤江岩为主。汤江岩得名于附近村落世居汤姓;又因悬崖陡峻,呈浑贺状,亦称当年罐岩。岩高300米,南观岩峰奇险,一条条纵纹将汤江岩切割成崖群,状似百川归海;西望则岩壁上倾下收,形成天然石窟。岩下建有一红墙庙宇,风雨不入。庙壁有一水潭,每天可取饮水数担。据史书载,此泉水白味甘,名玉带泉,其来历无从考证。

枕摩天汤江岩,临风而立,满目青山,绿林蔚然。脚下不远处是琉璃万顷的安华湖,湖中有岛,貌若乌龟吞饭团,又有凤凰山、桔园等景点,微风吹指,湖水涟涟,如盛开的万千睡莲。面对湖光山色,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回肠荡气,宠辱皆忘。

汤江岩以险峰、奇岩、怪石、幽洞及深潭等景观,有险峰六座、奇岩六尊、怪石十六处、幽洞二穴。其中有一山岩状如大佛,成自天然,又像人工雕凿,游人无不称奇。主山岩上凸下凹,自然形成天然洞窟。洞中有庙,庙中有潭,名玉带泉,泉水清澈,终年不枯。

 汤江岩风景区美景色如画,景点甚多,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也能成为国家级的旅游胜地。

               96、斗岩风景区

 斗岩风景区,位于诸暨市西南部,距市区和五泄风景区均为15公里,景区面积8平方公里。主峰斗岩,原名陡岩,意示其陡然而立,峥嵘峭拔。后人以其四环峰峦似天上星斗列宿排列,遂更名为斗岩。游览斗岩,趣在攀登。斗岩以其峰奇、岩陡、石怪、洞幽、泉清而著称,气候冬暖夏凉,常年云雾缭绕,山脉若隐若现,给人神秘莫测之感。登斗岩可领略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奇、峨嵋之秀,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尤因其丹霞地质地貌的特殊,所形成的悬崖峭壁,非常适合游人攀登历险,健身休闲,2001年7月被中国登山协会定为“国家登山队攀岩训练基地”。

林秀峰越美,山青岩更峻。斗岩植被繁茂,森林覆盖率达72%,各类树种在130种以上,有上百年的香樟、香柬和上千年的紫薇。山脚下的平川,村舍俨然,竹木荫翳,又有良田美池环绕,景区开设了“农家乐”活动,让游人在赏景攀岩之余,感受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

斗岩景区有点将台、斗岩大佛、金井龙潭、仙洞府、千步云梯、白云禅院、龙王殿、千佛聚首等大小景点五十多处,由F形主游道呈放射状连接,游客可以顺游道石阶逐一登临观赏。

赏美景揽山水风光, 礼古寺观千佛风采。

斗岩大佛, 到达斗岩景区,抬头远望,便可见到斗岩大佛。大佛位于景区西黄山东侧,整个佛像由一块巨岩构成,除面部稍有修饰外,全尊坐像轮廓自然天成,是中国第一天然大佛。佛像高81.6米,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比四川乐山大佛还高21.4米。该佛头大、身小,腹部隐入树林中,呈趺坐人定状。佛头宽30米,高37米,慈眉善目,微笑祥和,远视更佳。

 金井龙潭 位于山腰间游道左侧,临近瑶台。相传受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敕封为“金井龙潭”。潭侧有一岩崖,清泉从裂隙龙头口泄出,久而成潭。潭长约三米,深约二米左右。潭壁清泉常年淙淙沥沥,无论久旱长雨,始终不涸不溢,泉水晶莹剔透,甘如醴泉,据专家检测,泉水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常饮有益健康。潭旁建有外封闭式的石碑坊一座,上悬“金井龙潭”匾额,两旁石柱刻有对联“金井龙王府,白云仙人家”。据说有时早晨,太阳露红,此处可见白雾翻腾,浮漾飘忽其间。

白云禅院 禅院坐落在斗岩山主峰斗岩脚边,这里茂林修竹,人文景观丰富,游人至此主要为礼佛赏景。禅院由天王殿,大雄宝殿、龙王殿和东山门等建筑组成,始建于明初,鼎盛于清乾隆时期,为佛教曹洞宗门庭,殿宇坐北朝南,背倚斗岩,面对诸暨大佛。殿前旷坪,有卵石铺砌,中置香炉,旁立六角荷花小经幢。正殿共五楹,殿门上悬“大雄宝殿”匾额,系著名书法家沈定庵所题。殿内三间合一厅,供奉着如来、观音、文殊、普贤等佛像,两侧有十八罗汉。禅院东侧是东山门,是游客和朝山敬香客的入口。天王殿位于东山门和大雄宝殿之间,红顶黄墙,庄严巍峨。殿正中端坐弥勒,两侧分列四大天王,背后塑韦驮扩法神,体现我国佛寺的统一格局。

龙王殿 在禅院西侧,与大雄宝殿相邻,是白鲎仙翁的供奉处,道教活动场所。佛道合院,僧士合居,这在我国还十分罕见。龙王殿始建于元末,相传斗岩曾有白鲎仙翁,能呼风唤雨,兴云作雾曾助明太祖朱元璋大败劲敌。殿前有东西拱门,上嵌石额。东额镌“洞开陶壁”,意寓斗岩山安乐优美。西额镌“径壁葛陂”,是以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军与鲍鸿大战于河南葛陂,仙人费长房投杖化龙的典故,隐寓斗岩白鲎仙翁雾助朱元璋战胜张士诚,敕封“龙王”的传说。殿正中供奉金井龙王。左塑赵公元帅,相传能除瘟消灾,求财如意。殿右塑神医华佗。殿内壁画巨龙,意在风调雨顺。相传明代诸暨知县刘光复、清咸丰年知县刘书田、光绪年知县刘引之,均采龙王殿求雨救旱。后人多有“三刘祷雨”的传说。

西山门位于龙王殿西面,是白云禅院的出口处。黄墙黛瓦,门额上镌有“灵雨桑田”四字,意在好雨时至,沃野丰登,这是旧时人们对好年景的祈求。西山门旁,有颗千年紫薇,历尽沧桑,老态龙钟,枝虬盘结,满身疙瘩,其胸径达40多厘米,每年夏秋开花,花色呈紫红,花期达四个多月。游人到此,有手搔其身者,枝叶会微微颤动,故又称“千年搔痒树”,是斗岩的独特景点。

千佛聚首, 斗岩赏景不可不观石、揣石,整个斗岩山麓,好似刚从海底隆起,由大大小小卵石聚合,峰峦、崖壁、岩石都像用大大小小的圆球组成。千奇百怪,千姿百态,尤其是斗岩主峰,裂崖纵横切割,状如千佛聚首,观之让人叫绝。观斗岩千佛,最佳去处莫过于西黄岭的“千佛观景台”。在那里远望斗岩,岩丛隐约如画,既像有胖有瘦的五百罗汉群图,又如大小不同千佛朝阳,圆头大肚,栩栩如生。

攀悬崖上九天琼台, 登绝壁观一线破天。

九天琼台, 这是业余攀岩爱好者和游客的攀岩点,位于斗岩景区的中心。游客循道而上,在路的右侧,有一兀突小山包,山包的南面是一道悬崖绝壁,高约二十米左右,壁上岩石成紫红色,大多由拳头大小的岩块凝结而成,似人工用泥石叠砌,非常险峻。下面是一块篮球场大小的平地,用卵石铺就,四周树木蔽日,是理想的攀岩场地。游人如想参与,景区有全套设备可供,并配有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教练和指导,安全绝无问题。攀岩上琼台顶,见上有一亭,称“瑶台”。亭外三面栅栏,内有三间一统的廊房,设计各异,构思巧妙。廊柱上镌刻有“步天梯瑶台赴宴,列仙班西天朝佛”等四副对联。廊房内置有三米直径的大鼓,相传当年朱元璋部将在此击鼓进军,击败了张士诚二十万大军。据说在此击鼓许愿,多有应验。如端坐瑶台石椅,既可瞻近在咫尺的“诸暨大佛”,又能眺望千姿百态的斗岩千佛风采。如未能尝试攀岩的游人,可经左侧八十六级台阶,登上瑶台,击鼓赏景。

一线破天,这里是又一攀岩场所,位于白云禅院后背的山崖。岩壁约呈九十度角,非常险峻。岩壁石质,基本与瑶台相似。中间有一条很大的裂隙,从山顶裂贯至、山腰,长约200米。相传为落地天雷所劈。站在岩崖底端,仰望天空,裂隙中似有一道冲天白光,刺向蓝天,“一线破天”由此而得名。如果想看得清楚,非攀岩至山腰间细察不可。由于这里攀岩难度较高,一般为专业运动员攀登。

 站在斗岩山巅,极目眺望,眼下一派江南田园风光,茶园茂盛,平畴沃野,阡陌纵横,村舍俨然,一年四季如同一册活页画,不停地变换着黄、绿、红、青等不同色块的组合,一派祥和安宁的景象。游客通过景区的安排,可充分体味多彩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

斗岩山下的朱家坞村,现辟为游客亲近田园,走进农家的旅游点。村旁设有跑马场,一切设备俱全,游客可轮流骑马赏景,并有专职的教练和指导。骑在马上,四周的山林、衣舍、稻田,草垛、果林、菜园、风车、水车等田园景色,一一摄入你的眼帘,让人乐不可支。

根据季节不同,游人可去林间果园赏景,挎上篮子采摘桃子、梨、葡萄、橘子等水果;往菜园采割各种爱吃的蔬菜,掰玉米,挖番薯,享受收获的快乐。还可以亲手制作颇有名气的诸暨年糕、米糕和冻米糕。游客可自己包饺子,亲自烹调农家菜肴。就餐时还可邀请村里的寿星,一起共享劳动成果。晚上还安排有篝火晚会,唱歌、跳舞,随你发挥,真是其乐融融,、流连忘返。

 

97、 同山

同山镇位于诸暨市西南部,东邻安华镇,南接浦江县白马镇,西连浦江县中余乡,北与草塔镇和牌头镇为邻,四面交通发达。

同山镇的得名源于同山镇的一座高山,为同山,同山山名最早于《水经注》。因山上岩石裸露,草木不生,又名"童山"。相传武王伐纣曾会诸侯于此。东汉末,袁绍曾在山南一带屯兵,遗迹犹存。曹操开白沟于同山坡灌山7000顷。隋末宇文化及等率军十余万与李密瓦岗军大战于同山脚下。1947年人民解放军于同山一带设防,与国民党军激战,歼敌万余。

同山镇的农业特色凸现优势,素有“水果之乡”、“高粱酒之乡”的美誉。已有百亩以上观光农业基地三十多处,水果版图扩大到近万亩,水果种类达几十种,浙江绿剑茶业公司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同山镇建立千亩有机茶基地;以同山高梁酒厂为龙头的高梁酒产业,形成了“喝高粱美酒、品绿剑名茶、尝时鲜水果”的农业观光旅游特色。

同山高粱酒,土称“秣秫烧”号称“江南茅台”,同山高梁酒以其独特的色、香、味成为诸暨的历史名酒。其中同山烧系诸暨原生态高粱酒,素有“酒林西施”之美誉,酿造工艺独特,,是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正是这一缕清香,悠悠然,飘荡了二千五百余年。同山醉美轻轻拂去岁月的蒙尘,展现出古酒美人的绰约新姿和谦谦君子的儒雅与风流。

同山的水果种植业中,尤以枇杷、银杏、柿子、樱桃为主。枇杷,是南方特有的珍稀水果,枇杷树秋日养蕾,冬季开花,春来结子,夏初成熟,承四时之雨露,为“果中独备四时之气者”;其果肉柔软多汁,酸甜适度,味道鲜美,被誉为“果中之皇”。枇杷不但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有很高的保健价值。《本草纲目》记载“枇杷能润五脏,滋心肺”,中医传统认为,枇杷果有祛痰止咳、生津润肺、清热健胃之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枇杷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苦杏仁甙和白芦梨醇等防癌、抗癌物质。银杏,又名白果,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植物学家常把银杏与恐龙相提并论,并有植物界的大熊猫之称。银杏属于干果类,在诸多的干果中,银杏的经济价值排名第三。白果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食用和药用。食用白果,养生延年,银杏在宋代被列为皇家贡品。日本人有每日食用白果的习惯。西方人圣诞节必备白果。就食用方式来看,银杏主要有炒食、烤食、煮食、配菜、糕点、蜜饯、罐头、饮料和酒类。柿子是柿科落叶乔木植物柿的果实。品种甚多。主要产地有江苏(大丰林业基地),河北,北京,河南,山东,山西等省市。柿子除鲜食外,多干制成柿饼,亦称柿桃,可用作点心馅。柿子是人们比较喜欢食用的果品,甜腻可口,营养丰富,不少人还喜欢在冬季吃冻柿子,别有味道。柿子营养价值很高,所含维生素和糖分比一般水果高1~2倍左右。假如一个人一天吃一个柿子,所摄取的维生素C,基本上就能满足一天需要量的一半,所以,吃些柿子对人体健康是很有益的。樱桃,为诸暨传统名果之一。清宣统《诸暨县志》载:“诸暨产樱桃最佳。

同山镇的旅游业比较发达,主要有汤江岩和边氏祠堂为主要旅游景点。

汤江岩风景名胜区,镇政府积极探索休闲旅游与观光农业相结合的发展路子,与旅游局、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积极开发汤江岩的旅游资源。汤江岩,亦称汤罐岩。岩高330.5米,岩峰奇险历落,将巨岩切割成块块奇特的岩石群,其中一岩如仰天大佛,宛如人工雕琢。岩壁上倾下收,形成天然石窟。明初岩下建庙--胡公庙,乞今已630余年。庙壁有一水潭,日可取水数担。据史书载:“庙中有井,水白味甘,曰玉带泉。”汤江岩风景幽秀,尤其是巨岩下的洞穴景观。“岩高百数十丈,奇险历落,无山不崖,无崖不石,无石不洞,无洞不穿,凡三十六景。”

同山镇的边氏宗祠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代(公元1896年),近年来由诸暨市文化局拨款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边氏宗祠”,俗呼“边村祠堂”,祠有三进,面阔一致七开间。由门厅、戏台、看楼、正厅、后厅和两侧配房构成一座完整的建筑群,祠堂雕梁画栋,所有梁柱,全是浮雕和透雕相间工艺,刻工细腻,线条流畅、形象逼真。戏台中的构件,全部用透雕和浮雕装饰,绚烂精致。是一处研究江南地区晚清建筑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同山镇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同山镇出了不少有名的人士,比方沈树根、陈永安等等。

98、浦江

浦江县与诸暨交界,有着跟诸暨类似的文化风俗习惯。

浦江的风景区比诸暨更盛,有仙华山、江南第一家等著名的旅游景点。

 仙华山,属于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该景点是以山水文化和儒家文化及宗教文化为内涵,以山顶峰林为特色,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以观光揽胜、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的风景旅游区。仙华山又名仙姑山,位于浦江县城北9公里处,仙华山崛起于1.5亿年前的中生代,由于燕山运动强烈的断裂挤压和火山活动而形成。属低山丘陵地貌区,山顶缓坡地发育良好。最高峰少女峰,海拔720.8米,历来有江南“第一仙峰”之称,相传轩辕黄帝少女元修于此修炼得道升天。历代多有儒、道、释三家名流共处仙峰,结庐修真,堪称中华文化之奇胜。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个家族历经宋、元、明三代,十五代人,同财共食,人数最多时达3000余人,以孝义治家名冠天下,被朱元璋赐名为“江南第一家”。这就是浙江金华的郑氏,又称“郑义门”。

浦江的风俗人情也比较出名,比方浦江迎会、浦江乱弹、浦江剪。

   浦江的迎会俗称“抬阁”。它以中国民间传说人物造型为主体,进行精心的艺术设计,具有惊、险、奇、怪、妙等特征,堪称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相传浦江迎会始于宋代,盛于明清,已有千年的历史,祖上传说是为了纪念胡公大帝。浦江农历八月十三日大搞迎会是因为这天是胡公大帝的生日。每年的这一天,浦江黄宅等乡村都会汇集一堂,拿出各自看家本领,一展风采。浦江的迎会有“人会”、“纸会”、“人纸合会”之分。“纸会”是用竹篾缚成人形,用纸裱糊后再绘画,装饰成各种戏剧人物。表演时由一人隐于桌下,用细线牵拉人物各关节部队。纸会造型独特,工艺精细,非花上百工难成其巧妙。“人会”是由孩童扮演活灵活现的戏剧故事或神话传说。在特制的会桌上按照造型需要设置铁架,铁架被扮演者的衣物饰器所遮掩,孩子们在上面凌空而立悠然自得并不断变幻造型。会桌由多名强健汉子抬着行走,行进时颤颤悠悠,惊险异常,看得人心跳不已,被中外友人称为“中国一绝

浦江乱弹是一个古老的戏曲剧种,流行于浦江、临安、建德、桐庐一带和婺、衢、处、温、台以及江西等地,影响遍及浙中、浙南、浙西和江西、福建的大部分地区,是浙江婺剧的主要声腔之一。因为它发源于浦江,故称浦江乱弹。

浦江剪纸历史悠久,元明之际就有记载,浦江文学家宋濂在明洪武庚戌(1730)写的《哀王御史》的诗中有"剪纸难招御史魂"之句。可见元明之际乡间已有剪纸招魂的风俗。浦江剪纸工艺精巧、题材广泛,生活情趣浓郁,图案清新大方,多数取花鸟、草虫、山水、亭榭、仙释、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为题材。形式上流行最广泛的是窗花。每当春节,农村的姑娘媳妇便大显身手,鲜红的窗花把节日点缀得喜庆而热烈。除春节外,结婚礼仪、生子祝寿、迎神赛会等活动中都要制作大量剪纸,有礼花、灯花、功德花等品类繁多。通过谐音和象征手法,寄托劳动者的理想和愿望。如剪金鱼满塘寓意金玉满堂,剪枣、笙、桂花、莲子比况早生贵子,剪瓶、鞍、戟、磬象征平安吉庆,剪蝙蝠、鹿、桃和蜘蛛则喻示福禄寿禧。浦江县地处浙江中部,气候温和、风景秀丽,孕育了别具特色的剪纸艺术。

我在青少年时期就去过浦江,那时候生活困苦,我去那边买小猪饲养,有时候去买木材。70年代我去过浦江用大麦换大米。到现在我还搞不懂,以前为啥要去换大米,或许说浦江人比较会持家吧。诸暨人外出学手艺比较多,或者念书当兵,而浦江人养猪、造林这种茶叶等等。改革开放后,浦江人就凭借着手工艺术品方面的惊人天赋,在艺术工艺品方面独占鳌头。90年代我在浦江结交了几个朋友,都是搞艺术的,有搞书画的张方联、做古董收藏的吴士升,还有沈庆来。我们几个朋友都很谈的来,有空就一起探讨玉器、字画、陶瓷等等。

后来我又介绍河南的雕玉大师去浦江办玉雕作坊,至今已经营了五年之久,现在我还一直有送玉料去他那边加工。我跟浦江人的交流比较多,能深切感受到他们的真诚、友善。我们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99、杭州寻宝

  杭州天堂,人人都想去,去看看美丽的西湖,小时候比较穷,没有这个机会,但从很小就开始对杭州抱着美好的憧憬。直到十九岁的时候,我终于有机会去那个神秘美丽的地方——杭州,那年我去卖小猪路过杭州,在那边吃了人生中第一碗阳春面,还买了一个苹果吃。那时候物资贫乏,大家都没什么钱,所以能吃到这些我很满足。晚上我就去了美丽的西子湖畔,晚上的西湖宁静而优雅,湖面上蒙着一层淡淡的雾霭,犹如一个袅袅婷婷的美女蒙着面纱,缓缓向你走来。那时候的杭州城还不是很大,我走马观灯的看了几个小时就把杭州给走遍了,也以为把杭州这个城市了解了。

到了90年代我应邀参加杭州首届食品博览会,我们越翠生产的珍珠粉获了奖,在博览会上展出。我再次对杭州有了更多的了解,以前的时候对杭州的了解是肤浅的,也是很表面的。的确,首先杭州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其次,杭州也是一个文化交流地。后来我又陆续去杭州参加了几次文化交流会、博览会,参加农副产品、工艺品的交流。

在杭州,我也结交了不少的朋友,其中跟杭州文化宫的徐洪波夫妇关系最好。杭州文化宫旁边有个岳王工艺品市场,这里古玩比较多,我每次去杭州必须去那边转一圈淘淘宝。有一次跟徐洪波一起去,发现一套用田黄雕刻的十八罗汉,工艺精湛,我就买了回来存放在越翠博物馆,是我比较喜欢的一套宝贝。后来又去了几趟,收藏了几块鸡血石,还有宋代的青瓷八仙,价值都不好估计。这套八仙大家都很喜欢,很多人愿意出高价收购,可我自己也非常喜欢,不肯转让。

100、香港游

 今年我66岁了,还是第一次去香港玩。以前我们是没有机会的,香港也没有什么朋友,总觉得那边比较远,也不去做生意。香港开放后还是很多次想去那边走走看看,只在电视中获得香港的很多信息。

 今年很幸运,弟媳秋英来电话说中保公司组织去香港旅游购物,费用每人1000元。我们夫妻两人一起跟着去做了护照,这次去香港的人特别多。我们诸暨人一起去的有十个人,来回都是坐的火车。我比较喜欢坐火车,很有旅行的感觉。在火车上,大家可以聊天,还能观赏到沿途的风景。感觉组团的有来自各地的成员,可以结交到各地的朋友。火车到了广州以后就换乘汽车,然后坐轮船到香港。在香港的两天,都是听从导游的安排,导游带我们去了海洋世界的游乐场,还有香港几个名流的居地,然后导游向我们介绍了这些名人的事迹,特别是传奇人物李嘉诚的故事讲的最多。到香港那天有点刮台风,晚上出去看不清楚,对游客比较有影响。去香港主要是购物,人家说那边是购物的天堂。所以基本上导游是带我们去各种商场。

 对香港的一个印象是拥挤,感觉做什么事情都得排队,吃饭要排队,上厕所也得排队。每天吃饭排队的时间就长达一个小时以上。还有是香港的交通拥挤,汽车都挤在街道上面,停车也很困难。还有就是人口密集,都是人多房子少,很多人都拥挤在一个小房子里。在我们诸暨的乡下,基本上一户人家都有一栋三层的小房子。

 晚上出去购物,只见灯火通明,各种霓虹灯充斥在各种购物广场的建筑物上面,闪耀着迷人的光芒。很多一起去的朋友都买了很多东西,他们感觉那边的东西比大陆要便宜很多。我们夫妻属于比较清醒,没有被各种折扣给迷惑而买各种不必要的东西。我们只买了一只相机,是德国产的。

 香港游玩以后去了澳门,香港跟澳门的不同之处是香港是购物中心,而澳门是一座赌城。我们去参观了几个赌场,听导游说这边赌场有五十多家,年收入在两百亿以上。很多人在那边凭借赌博一夜暴富,但更多的是在那边一夜之间一贫如洗的人。我们进去的赌场大概占地千亩,赌场顶上面是蓝天白云,设计的以假乱真。那边的服务员保安都精神抖擞。我们几个人去那边去试了几把,我们不敢赌的很大,所以也没大的输赢。

游玩了澳门,我们就启程回到了珠海,在轮船上面,看到有些私货的,他们跟海关很熟悉,一天来回几趟,因货物差价大。这个生意好做,大家就抢着做,比方猪肉珠海是13元一斤,到了澳门是30元一斤,香港就要60元一斤。我们在珠海玩了一天,在珠海买了些丝绵制品回来。然后就赶去广州赶早集,我就买了些翡翠回来。

这次香港行来回七天,安全回到了诸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777466.html

上一篇:中国家属拉横幅闯进马航发布会抗议(组图)
下一篇:2015年美国最佳生命科学研究院排名
收藏 IP: 60.194.11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