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gli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nglie

博文

我感觉的好科普(1) 精选

已有 4868 次阅读 2012-6-12 08:57 |个人分类:随想|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科普, office

 

昨天说起科普普什么,当然对不同读者或服务对象应该有不同的内容和“普法”。别的不说了,就我的兴趣说,我愿意向中学生普一些课堂外的东西,目的是勾引他们来做科学。前几年翻译一本书时(忘了哪一本),曾为一个问题请教加州理工学院的一个同学,他回信说就是看了我们翻译的那些物理才去那儿学物理的。这样的同学遇到好几个了,我以为这是科普的最大功效之一。当然,我以前也是看了科普才决定做科学的。

正因为这一点小心眼,所以我说“科普应该普及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自然法则,要让大家明白从那一两个法则能演绎出我们身边的好多故事”……

 

以前应约写过一篇“我认识的好科普”,这会儿借来重复我的观点。原文做博文有点儿长,正好连载——今天说第一点:

 

科普应该写科学家是怎么玩儿的

 

看过一些电视节目,科学圈外的人对做自然科学的人似乎都有偏见,以为他们都刻板无趣(好听点儿叫“认真”“严谨”)——这当然是很偏很偏的认识。其实,科学家里好玩儿的很多,我读过的一些历史、传记,有时忘了“科学”,却记住了好玩儿——向往那样的生活,也顺便向往那样的科学。

 

我经常“回忆”量子力学初生的那个年代的故事,但念念不忘的情节并不多。其中,最难忘的是海森堡同学的一段回忆:

 

那是19255月底,我患了严重的花粉热,只好向玻恩请了半个月的假,直接去了赫里戈兰,我希望在远离花草的海滨,那令人心旷神怡的空气能很快让我恢复健康……我的房间在三楼,能看到村庄远处的沙滩和大海的壮丽景象。我坐在阳台上,反复地考虑着玻尔说过的话。

……结果,差不多到凌晨三点,我才最后算完……我太兴奋了,通宵未睡。黎明时,我朝岛的南端走去。我曾渴望登上那块伸向大海的岩石。没费多大力气我就爬上去了,在那儿等着日出。

 

这像小说的情景,但小说家未必能写出来。这样的情景,我是一直神往的;这样的故事,在小海同学的后辈里仍然经常发生。例如,60年代做黑洞的一伙同学,在阿尔卑斯山:

 

 

南山的雪闪着耀眼的光芒,勃朗峰直插我们头上的天空;在我们周围,牛群带着铃响牧在绿油油的草场;山下离学校几百米的地方,是美丽如画的莱苏什的村庄……(《黑洞与时间弯曲》第10章)

  ?    大多数下午的时间我们都在不断讨论新的问题:诺维科夫和我关在小木屋里,想发现吸积到黑洞的气体是如何发射X射线的;在学校休息室的长椅上,我的学生普雷斯和特奥科尔斯基在讨论小干扰下的黑洞是不是还稳定;在50外的山坡上,巴丁、卡特尔和霍金在全神贯注地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推导完整的黑洞演化方程组。那真是难忘的田园诗,醉人的物理学!(第12章)

 

正如作者说的,“物理学最激动人心的事情是,在一夜之间发生认识的改变。”科普读物里最动人的,也是这些“改变认识”的瞬间。197011月的一个晚上,霍金“忽然有了一个想法,来得那么急,令他差点儿喘不过气来”——他发现了黑洞的面积不会减少:不论原来两个黑洞质量多大,不论黑洞如何旋转,也不论它们如何碰撞,最终黑洞视界的面积一定总是大于原来黑洞视界面积之和。25年后的一个春天,也在一夜之间,格林和他的伙伴发现了膜描写的图景原来就是黑洞……

 

前些时候,武老师和我引介了一本新书,“嬉皮士救物理学”——把他们的故事加进来,科学就更好玩儿了。好的科普不仅应该在科学的背景下说科学,也应该把科学融入科学家的生活场景里。当然,我还有一个唯心的偏见:科学首先是人的,然后才是“实在”的,所以科普也包括普做科学的人。【关于科学家的个性、科学家的风格,我以前都零星写过,如“霍金三赌”: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992-245990.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992-581255.html

上一篇:科普普什么?
下一篇:科普要写正在发生的科学
收藏 IP: 210.75.233.*| 热度|

34 张玉秀 吕喆 武夷山 张天翼 吉宗祥 陆俊茜 陈湘明 马磊 张冠阳 庄世宇 钟炳 唐常杰 鲍海飞 刘颖彪 朱志敏 谢华生 李璐 卫军英 席鹏 余昕 汪楠 李学宽 王春艳 鲍博 柏舟 朱新亮 郭崇慧 王曙明 郭向云 马仁锋 陈筝 anran123 lily1966 mathq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20 05: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