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gli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nglie

博文

给同学说过的几句话 精选

已有 5510 次阅读 2010-9-24 12:03 |个人分类:随想|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这些天听一个主编抱怨稿子的中文太差了,有同学的,也有导师的。我有同感,而且不觉得奇怪。不是在美国呆久了就一定会英文,那儿也有文盲吧?同样,在中国生活几十年的也可能不会写中文。有的人净长学问了,没工夫学语文。其实,能把中文写得令我们看着难过的人,能把英文翻译得比原文还难懂的人,也是需要工夫的。我以为,语言就是熟悉和习惯的问题,不是学问的问题。文字学家认的字多,可句子不一定好听;语法专家懂规矩了吧,但文章不一定优美。不论你是街头的流浪者还是唐宁街的主人,遇到的英文都是一样的。所以,把英语分成四级六级,就像把人划分为三六九等一样,很很很可恶耶!如果说四级够了,那要六级干什么?如果四级六级都不够,拿合格证来换什么呢?
 
以前看青年歌手大赛,好多人在知识问答前现了眼。其实,不知道死去的知识一点儿不可笑,可笑的是拿它来考试——如今有些研究生、博士生的专业考卷,与中学生的考卷没什么两样,所以没学过的人背几天书还能比“专业”同学考得更好……不过,从无知引出荒谬,还是可笑的。不知道歌德是哪个国家哪个城市的人,一点儿不可笑;但说他出身在法国的伦敦,就可笑而且可怜了。近年的比赛新增了原生态演唱,都来自民间,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是劳动的歌,节日的歌,欢乐的歌。那些歌手几乎没有“知识”,但他们的“无知”是那么质朴,那么可爱,知识在他们面前倒显得无聊了。余秋雨说,当他们茫然面对那些题目时,难堪的不是他们,应该是“我们”。这话很好。
 
当技艺成为挣钱的手段,艺术死了;当知识成为谋生的“力量”,思想死了。没有了思想和艺术,人死了,至少半死了。如今有些“科研”,就是“文字编辑”,同样那么几句话,为不同的“项目”编写,就成了不同的成果。然后这些成果又引来更多的项目,继续编辑新的成果。不想被这样的“专业”环境憋死,就到专业外面去逛逛。专业能管你30年(如果拔萃成了院士,再加20年,不过那会儿大概不需要专业了),而 “外业”将伴你一生——“自信人生二百年”,有多长啊!
 
为什么要学数学物理呢?现实地讲,它们至少对论文有用。本质地说,它们没有“功利。它们最大的好处是让你的大脑更纯更深。这样,你会以不同的眼光看周围的世界。怎么不同,我也不知道——我们看世界的观点也许不同,多半儿就因为这一点。有了一个自然观,就会有一个人生观。自然观从哪儿来呢?本来应该从自然来;但我们如今与自然隔绝了,要隔着科学与自然对话,所以自然观多半儿从自然科学来,更多半儿就是从物理学来。物理学是为了好奇,想的是为什么,自己想通就满足了,心情当然很好了。这样的经历,这样的心情,多少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态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992-366350.html

上一篇:宇宙的轮回?
下一篇:Linda撤稿的感想
收藏 IP: .*| 热度|

22 武夷山 刘全慧 桂耀荣 葛肖虹 刘进平 陈绥阳 朱志敏 曹聪 钟炳 刘全生 袁贤讯 黄晓磊 金小伟 苏红 赵宇 李学宽 鲍海飞 曹建军 杨华磊 luxiaobing12 rg9981 zhm198807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06: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