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gli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nglie

博文

在场与接受

已有 2480 次阅读 2018-7-20 08:24 |个人分类:翻译|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看几行Gaston Bachelard的《空间的诗学》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文经典系列之一),引言里说做诗歌研究须忘记科学哲学的旧习,“应该做的是到场,在形象出现的那一刻来到形象面前”。看见“到场”,令我想起海德格尔(Heidegger)的“在场”,并无端怀疑翻译有问题。找英文本来看,说的是接受”One must be receptive, receptive to the image at the moment it appears。再找法文原本,还真是présent(“在场”)。这就怪了:英文有现成且对等的present,英译者为啥不用呢?

“在场”很普通,做“术语”却别扭。GB未必就是借了海哥的名词,所以英译者干脆换一个词儿说大白话。在海哥那儿,那词儿很麻烦。他在《存在与时间》(1927年)里以beingpresence,但后来认为being是presencing(Anwesen),多了分演化的意思。

Anwesen是从Wesen衍生出来的,后者近乎essence;前缀An-有准空间的意味,静态特征是to be in contact with,而动态特征是to arriveto concernto approach。于是Anwesen的意思是lingering (or lasting) next to (or that gets at)。(参见Juan Pablo Hernández, How presencing (Anwesen) became Heidegger's concept of being. Universitas Philosophica 57(28): 213-240.

GB应该不像海哥那么玩儿形而上学的文字游戏,那么英译本的意思简明干脆多了。在场干嘛呢?就是要接近、靠拢,还要徘徊不忍去,一切都是为了“接受”、“感受”眼前的东西(诗歌的想象)。

我们王老师在《人间词话》里说“隔”,而“在场”应是去破“隔”,就是司空图说的“即”,“遇之非深,即之愈稀”。“遇”是被动的在场,“即”才是海哥的Anwesen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992-1124995.html

上一篇:多变的道,永恒的诗
下一篇:狄拉克论文统计
收藏 IP: 210.75.233.*| 热度|

3 戎可 钟炳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5: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