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一篇被迫放弃刊登的综述

已有 3707 次阅读 2010-2-11 09:59 |个人分类:肝病手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肝络瘀阻证, 剔毒通络法

    按:本稿是我经历的最折腾人的编辑(北京地坛医院主办的《中国肝脏病杂志》)的杰作,他(她)翻来覆去地让我修改,从100多篇参考文献压缩到下面的样子,即将刊登的时候,却来了这样一段话:“请将自引参考文献缩减至5篇以内”,我好不容易将别人的文献按他(她)的要求删除后,不幸迎来这样一个通知,所有文献基本上都是我自己的,如果“缩减至5篇以内”,这还叫综述吗?只好选择放弃,我再也不想搭理了。 

肝络瘀阻证及其剔毒通络治法的系列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在承担“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的国家“八五”攻关课题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异病同证”的理论,开始了“肝病血瘀证”的临床检测指标研究。进一步研究发现“肝血瘀阻”更能够反映肝脏疾病的病机本质,又称之为“肝血瘀阻证”。后来引入叶天士“久病入络”、“肝络凝瘀”的创见,发现在慢性肝炎—肝硬变—肝癌的三步曲中,贯穿于病变始终,并为病机枢纽和发展演变关键的是肝脏的络脉瘀阻(表述不清),于是更新为“肝络瘀阻证”。

1 肝络瘀阻证的动物模型研究

    我们在承担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鸭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模型的研究”[1-5](该模型作为首次采用病毒因素构建的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在现代肝病研究中也很有价值)过程中,发现鸭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表现的一系列血瘀证征象,如鸭肝肿大、质地变硬、鸭体瘦小、羽毛稀疏、食少纳减、舌下络脉迂曲、舌质紫暗等。于是我们根据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结合建立证候动物模型的原则,进一步建立邪毒致鸭肝血(络)瘀阻证动物模型[6-9]。结果,模型不仅具有慢性肝炎所具有的肝功能损害、肝纤维化,还表现有以下特征:

1.1 球结膜微循环改变情况  造模组球结膜微循环明显改变,血管分布杂乱、交叉,粗细不匀;静脉迂曲扩张或呈池状改变,动脉变细甚至不清,A/V比例增大;血管边缘毛糙,可见血液外溢及片状出血点;血流减慢,以粒流、粒缓流为主,可见红细胞中度聚集,其形态、流态、周围状态积分表明,造模组明显高于正常组(P < 0.01)。解毒软肝汤大、小剂量组可明显改善球结膜微循环障碍(P < 0.01),尤以流态及周围状态改善较显著,而秋水仙碱防治组无明显改善球结膜微循环作用。

1.2 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情况  造模组动物全血粘度、血浆粘度比和红细胞压积明显高于正常组(P < 0.01),解毒软肝汤小剂量组可降低全血粘度(P < 0.01)、血浆粘度比、红细胞压积(P < 0.05),大剂量防治组能降低造模动物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比及红细胞压积(P < 0.01),且能将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比恢复正常,秋水仙碱组各项指标与造模组比仅全血粘度高切值有差别(P < 0.05)。

1.3 病理形态改变情况  造模组肝组织病理切片可见肝内有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形成假小叶,肝细胞胞浆疏松或气球样改变;可见肝窦消失或肝窦扩张瘀血,窦内有较多的纤维成分,窦腔不规则;肝内可见脂肪性变,肝细胞点状坏死,间质炎性细胞浸润。秋水仙碱组肝小叶结构尚完整,肝细胞基本正常,变性肝细胞很少见,在窦周间内可见少量胶原纤维增生。解毒软肝汤大、小剂量防治组肝组织切片未见明显纤维增生,部分肝细胞中,粗面内质网增多,平行排列,胞浆丰富,肝小叶间分布清晰,尤以大剂量组作用明显。

2 肝络瘀阻证的客观化研究

2.1 肝络瘀阻证的病理学特点和肝功能变化[10]  通过对30例肝络瘀阻证与非血瘀患者作对照,探讨两组间的病理组织学、肝功能变化的关系,发现血瘀证组的碎屑坏死、桥形坏死、界板破坏、嗜酸性变等组织学改变显著高于非血瘀证组,且肝功能的损害与血瘀证呈正相关。

2.2 肝硬化肝功储备力与中医证型演变[11]  用Pugh分级对68例肝硬化病人肝功储备力进行评估打分,并探讨其肝功储备力与中医证型演变的关系,发现肝络瘀阻是肝硬化不同发展阶段的共同病理基础,说明肝络瘀阻的发展过程中,贯穿着肝纤维化的不断形成及发展。

2.3 肝络瘀阻证与血清球蛋白的关系[12]  肝络瘀阻证与血清球蛋白升高、γ-球蛋白升高、性激素紊乱、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而这些都与肝纤维的增多,乃至肝硬化的形成密切相关。肝络瘀阻证时血清球蛋白、γ-球蛋白升高,而给予活血化瘀治疗可纠正。白蛋白减少、球蛋白特别是γ-球蛋白升高,A/G比值下降甚或倒置。

2.4 男性肝络瘀阻证与性激素关系[13]  肝络瘀阻证患者血清雌二醇水平明显高于较非肝络瘀阻证患者,活血化瘀治疗可降低,并改善肝络瘀阻状态。

2.5 肝络瘀阻证与门脉血液动力学的关系[14]  肝络瘀阻证患者非肝络瘀阻证患者门脉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减慢,门脉血流量明显增多,活血化瘀治疗1个月可加快其门脉平均血流速度,降低门脉血流量,而对非肝络瘀阻证患者无明显影响。

2.6 肝络瘀阻证与血小板超微结构聚集功能[15]  肝络瘀阻证患者血小板异常形态、大型血小板和伪足变形血小板均较非肝络瘀阻证患者明显增多,α-颗粒和致密颗粒数目明显减少,且血小板多黏附红细胞、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认为血小板易于激活发生聚集,是肝络瘀阻的形态学基础之一。

2.7 肝络瘀阻证血液流变学与微循环变化[16]  肝络瘀阻证患者全血粘度(高、低切)、红细胞压积、还原黏度(高、低切)均明显高于非肝络瘀阻证患者(P < 0.01),甲皱和球结膜微循环微血管畸形、血流紊乱及管绊出血等亦明显较高,提示患者存在“血滞不行、血脉不利”的病理状态。

2.8 肝络瘀阻证与肝纤维化的关系[17]  肝络瘀阻证患者血清中PCⅢ、HA、LN等均明显高于非肝络瘀阻证患者(P <0.01),后者又显著高于健康人;肝络瘀阻程度与肝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血府逐瘀汤可改善患者肝络瘀阻程度,也可降低肝纤维化指标。

3 肝络瘀阻证的临床治疗研究

3.1 剔毒护肝方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18]  剔毒护肝方(叶下珠、黄芪、莪术)组20例与甘利欣对照组15例比较,肝纤维化指标改善明显较优;剔毒护肝方加甘利欣治疗组40例与甘利欣对照组30例比较,肝纤维化指标改善明显较优。

3.2 正肝方治疗肝硬化伴高甲胎蛋白患者64例[19]  随机分为对照组(西药综合治疗)和治疗组(加用中药正肝方),疗程6个月。结果正肝方(黄芪、丹参、鳖甲、女贞子、半枝莲、川芎、枸杞子、蛇舌草等组成)能有效降低患者甲胎蛋白(AFP)水平(P < 0.01),升高患者CD4、CD4/CD8值。

3.3 血府逐瘀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28例[20]  与常规护肝组32例比较,治疗组在血清HA、PCⅢ、LN和平均门静脉血流速度、血流量等指标改善方面均明显较优。

3.4 蚤莲合剂加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21]  与强肝丸组40例比较,蚤莲合剂(由蚤休、半枝莲、虎杖、姜黄、玫瑰花、黄芪、白术、茯苓组成)加减治疗组在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HA、PCⅢ、LN,升高白蛋白(ALB)等方面明显较优。

4 治疗肝络瘀阻证的实验研究

4.1 剔毒护肝方抗鸭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作用[4]  结果表明,剔毒护肝方具有显著升高白蛋白、降低球蛋白、降低肝组织Hyp含量的功能。其大剂量组升白蛋白作用优于秋水仙碱组(P < 0.05),中、大剂量组降球蛋白作用优于秋水仙碱组(P < 0.05);剔毒护肝方对Hyp的改善与秋水仙碱组相当,并呈一定剂量依赖关系;剔毒护肝方小、中、大剂量组,能明显减轻鸭肝纤维化程度、肝细胞变性及炎细胞浸润,与超微病理结果一致,且能改善肝纤维化麻鸭球结膜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指标。

4.2 解毒软肝汤抗鸭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作用[5]  与秋水仙碱组比较,解毒软肝汤(茵陈、蛇舌草、蒲公英、败酱草、虎杖、丹参、鳖甲、白术、白芍等组成)在降低各项肝纤维化指标和改善肝脏病理方面,二者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升高ALB、降低球蛋白(Glo)和MDA、改善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等方面明显较优。

4.3 剔毒护肝方对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22]  结果表明,剔毒护肝方预防和治疗组及秋水仙碱组Hyp、MDA、TNFα、TGFβ1显著降低(P < 0.01),氧化物岐化酶(SOD)显著升高(P < 0.01),胶原沉积明显减轻(P < 0.01);且剔毒护肝方优于秋水仙碱组。

4.4 剔毒护肝方对大鼠肝星状细胞产生Ⅰ型胶原及TGFβ1的影响[23]  结果表明,剔毒护肝方药物血清能显著降低肝星状细胞培养上清中的Ⅰ型胶原含量及TGFβ1活性,并能抑制Ⅰ型胶原及TGFβ1 mRNA的表达。

4.5 剔毒护肝方及拆方对Bel-740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24]  结果表明,剔毒护肝方组肿瘤细胞抑制率与药物剂量呈直线相关;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含药血清大、中、小剂量处理组,肝癌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23.9%、18.1%、5.8%,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其中G0/G1期细胞数增加,G2/M期细胞数明显减少(P < 0.01)。

4.6 剔毒护肝方及其拆方对人肝癌细胞增殖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25]  结果表明,剔毒护肝方和莪术均可抑制Bel 7402细胞的增殖(P < 0.01),黄芪、叶下珠不能抑制Bel 7402细胞的增殖(P > 0.05)。剔毒护肝方和莪术还可抑制Bel 7402细胞端粒酶活性(P < 0.01)。

4.7 剔毒护肝方介导UEPG2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26]  结果显示,剔毒护肝方、阿霉素及空白对照组的凋亡率分别为24.43%、10.58%和2.05%,剔毒护肝方组细胞Bcl-2、Bax、Fas的表达量分别为0.118 ± 0.015、0.152 ± 0.028、0.121 ± 0.018,与空白对照组及阿霉素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 0.01)。

4.8 蚤莲合剂对大鼠肝硬变及癌变的防治作用[27]  蚤莲合剂能降低二乙基亚硝胺(DEN)所致的大鼠TNFα、ALT、ALP,升高ALB水平,减少AFP阳性细胞数,减轻肝纤维化程度和降低肝匀浆γGT、Hyp活性。

4.9 正肝方及其拆方对肝癌细胞增殖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28]  正肝方和方中活血软坚类药物、益气养阴类药物均可抑制Bel 7402细胞的增殖,清热解毒类药物不能抑制Bel 7402细胞的增殖。正肝方及方中活血软坚类药物抑制Bel 7402细胞端粒酶活性优于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类药物。

    以上,我们综述了“肝络瘀阻证”的部分研究内容,期望对今后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聂广,李翰旻,张华亭等. 三种方法诱发鸭肝纤维化模型的对比研究.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6,6:33-35.

[2]   聂广,朱清静,孙维强等. 鸭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模型的初步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000,8:70-74.

[3]   朱清静,聂广,李翰旻等. 鸭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模型的研究.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0,16:501-503.

[4]   朱清静,聂广,李翰旻等. 剔毒护肝方抗鸭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8,8:84-87.

[5]   聂广,曾常春,杨发周等. 解毒软肝汤抗鸭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世界感染杂志,2001,1:443-445.

[6]   朱清静,陆定波,罗欣拉等. 剔毒护肝方对乙型肝炎肝纤维化麻鸭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1,3:20-21

[7]   罗欣拉,朱清静,陆定波. 剔毒护肝方对乙型肝炎肝纤维化麻鸭球结膜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10:168-170.

[8]   曾常春,聂广,朱清静等. 乙型肝炎肝纤维化麻鸭球结膜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特点.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9,9:20-22

[9]   聂广,曾常春,朱清静等. 邪毒致鸭肝血瘀阻证动物模型的初步研究.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1,11:88-91.

[10]  张赤志,吴寿善,罗欣拉等. 肝病血瘀证临床病理学特点和肝功能变化.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210-212.

[11]  唐智敏,辛伟,瞿晓东等. 肝硬化肝功储备力与中医证型演变的关系.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3,3:5-7.

[12]  唐智敏,陆定波,李延福. 肝病血瘀证与血清球蛋白的关系. 中医杂志,1995,36:423.

[13]  唐智敏,陈川明,王伯祥等. 男性肝病血瘀证与性激素关系的初步观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280.

[14]  唐智敏,郑秀英,黄学军等. 肝病血瘀证与门脉血液动力学的关系.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216-217.

[15]  张建军,张赤志,王伯祥等. 慢性肝病患者血小板超微结构聚集功能的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6,4:89-91.

[16]  张赤志,张建军,王伯祥等. 肝病血瘀证血液流变学与微循环变化特点. 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7,5:120-121.

[17]  唐智敏,茹清静,朱起贵等. 肝血瘀阻与肝纤维化关系的临床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81-83.

[18]  尹华,罗群超,曹瑞娥. 剔毒护肝胶囊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观察. 抗感染药学,2004,1:125-126.

[19]  杨大国,李知玉,邓欣等. 正肝方治疗肝硬化伴高甲胎蛋白血症的近期疗效观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931-933.

[20]  茹清静,唐智敏,朱起贵等. 血府逐瘀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观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983-985.

[21]  苏立稳,郝景坤,聂广等. 中药复方肝欣合剂抗肝纤维化作用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2,12:6-7.

[22]  李凌,聂广,王松等. 解毒软肝汤对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 实用医学杂志,2002,14:352-355.

[23]  朱清静,邓欣,聂广等. 剔毒护肝方药物血清对大鼠肝星状细胞产生Ⅰ型胶原及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0,10:25-28.

[24]  熊丽,陆坚,聂广等. 剔毒护肝方及拆方对Bel-740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5,15:154-155.

[25]  蒋小玲,邓欣,聂广等. 剔毒护肝方及其拆方对人肝癌细胞增殖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4,14:91-95.

[26]  明安萍,晏雪生,朱清静等. 剔毒护肝方介导UEPG2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1,11:220-222.

[27]  龙爱华. 聂广. 抑癌复方对大鼠肝癌前病变的抑制作用. 中国癌症杂志, 1999, 9: 462-464.

[28]  杨大国,邓欣,聂广等. 正肝方药物血清诱导人肝癌细胞分化的体外实验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140-14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294368.html

上一篇:传染病临床诊断模式:从共性思考到个体化诊疗
下一篇:请不要嘲笑穷人
收藏 IP: .*| 热度|

1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7: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